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3 22:14:45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1

湖南省漣源市橋頭河鎮新培童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展示手繪的低碳環保作品。 張 揚攝(新華社發)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2

浙江省台州市市民在仙居縣永安溪休閑綠道上晨跑。 王華斌攝(人民視覺)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3

江蘇省蘇州市覓渡中學學生展示環保創意服裝。 華雪根攝(人民視覺)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4

重慶市沙坪壩區新橋街道張家灣社區,垃圾分類指導員教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 孫凱芳攝(人民視覺)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5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6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7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綠色低碳健康生活)8

如今,各國都在面臨一場由疫情帶來的深刻變革,特别是在生活工作上,各種“新常态”悄然普及:居家辦公、無接觸服務、線上交易、低碳出行、拒食野生動物等。疫情前,人們往往不經思考地接納了一些由高碳排放帶來的生活便利;疫情後,大家開始反思這種所謂的“便利”背後,藏有不少破壞生态環境的隐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未來生活中,持續用實際行動支持綠色低碳生活。

“自己做飯”成潮流

民以食為天。疫情期間,不少城市都在執行不同程度的居家隔離、社區封閉等管理措施,因務工人員返程困難,不少城市遭遇了快遞延遲、訂單取消、餐廳關門等問題。以往依賴于出外就餐或訂外賣的人們,不得不考慮自行解決三餐問題。

一家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在收集的有效調查問卷11230份中,超過70%的人在疫情期間選擇“在家做飯的次數更多”。

大學教授唐女士接受采訪時,由衷地對筆者說,疫情期間,外出就餐不安全,外賣取餐也有風險,“吃什麼”成了家人最關心的問題。宅在家中的她嘗試用電飯煲做了蛋糕,還從網上學做了涼粉、麻辣香鍋等美食。

“90後”女孩若男告訴筆者,無法出門的她被美食欲望折磨了半個月後,終于從朋友圈雲吃火鍋發展到了親自下廚,曾經“手無提刀”之力的她,搖身一變成了“才藝”廚娘,其制作的精美面食也赢得朋友圈高頻點贊。

擁有兩個娃的全職母親李飛告知筆者,在家裡吃飯,客觀營造了溫馨的家庭生活,孩子們也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後疫情時代,會繼續保持這種習慣。

後疫情時代,“自己做飯和物盡其用”是最樂于被保持的,調查結果顯示,79.3%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在後疫情時代保持“更多時間自己做飯,充分利用家中物品”的“低碳消費”特質。

一些居民在接受采訪時稱,“今後,會盡可能選擇自己在家做飯,居家做飯是更為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外賣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埋下了健康隐患,還可能會加劇白色污染、糧食浪費和能源消耗。據報道,疫情期間,在線做飯軟件的用戶量直線上升。

強身健體成主角

經曆疫情後,更多人将職場上激烈競争的腳步放慢,轉而開始關注健康問題,大家認識到身心健康才是生命的根本。調查顯示,有76.6%的受訪者表示更加關注健康和醫療。

練瑜伽、彈古琴……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強身健體。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北京過雲樓書院院長郭懷瑾接受筆者采訪時說,身心健康很重要,美好生活離不開中國的音樂。心情與身體的關系極為密切,心态好、氣血平和就會養心護腦,心神甯靜自然健康長壽。他認為,中國的五個音符很了不起,五音調五髒,因此古琴的療愈和養生功用很大。麥子、格文等學員表示,古琴有調氣、調身心的作用,堅持彈古琴,很受益。

北京市日壇中學體育教師祖保全告訴筆者,免疫才是最好的醫生,運動更能增加免疫力抵禦病魔。受疫情影響,很多健身房停止開放,祖老師向筆者介紹了一種居家、室外都可以操作的運動——爬行。在中醫的典籍中,華佗的“五禽戲”中就有模仿動物爬行的動作。祖教練業餘時間義務指導居民們“爬行”,讓他們在有限的場地内加強運動。正值中年的個體經營者賈先生介紹,爬行運動使他的頸椎腰椎的負擔減輕了,提高了身體的靈活性。

一位退休職工陳立萍女士告訴筆者,疫情後,将會繼續堅持晨練。目前,在她的帶動下,社區晨練隊伍自發形成,幾位隊員表示,大家在一起晨練互相鼓勵,不僅強身健體,還建立了友誼。

綠色出行受青睐

随着人們對新冠肺炎傳染途徑的了解,步行、騎自行車、自駕等方式被公認為比較安全的出行方式。同時,疫情對人們的購物方式産生了很大影響。據調查,排在第一位的變化是“網購的次數更多”,排在第二位的變化是“去社區超市/小市場的次數更多”。網購增多無形中減少了出行次數,社區購物場所往往距離居住地點比較近,人們可以更多地選擇步行或自行車前往,從出行方式上也會更環保。

一名北京出租車司機李先生告訴筆者,受疫情影響,市内短途,很多客人選擇步行或自行車,還有一些人選擇自駕車,相對于疫情前,打車的客人減少了不少。在調查問卷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疫情期間自己的市内出行方式發生了變化。對于職場人士和大學生群體來說,選擇步行或自行車出行比例更高。

現在,一些居民對出行問題格外重視,據調查,近六成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在後疫情時代用遠程會議/在線學習的方式減少部分出行或出差;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在後疫情時代保持“選擇居住區更近的商超和休閑區”。

即使出行,也采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綠色出行方式,既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又益于健康。盡量乘坐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自駕車做到環保駕車,短途距離采取步行、騎自行車等交通方式。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更多人在城市出行中選擇步行或自行車,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喜歡這個變化。除了更健康、經濟和環保之外,還意味着更多探索周邊社區和本社區建立更深度聯結的機會。這種聯結不僅有利于個人心理健康,也有利于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環保意識提升

經曆疫情,人們對環境保護投入更多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環境變化和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更加關注自然環境變化和野生動物話題”;接近八成的受訪者認同,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環境。專家分析,這些共識的達成預示着将有更多的人持有以生态系統為中心的生态觀,這種觀念是實現環境美好和氣候安全的重要基礎。

大家越來越意識到,美好生活跟外部大環境緊密相關。調查發現,在公衆心中,良好的環境、安全的氣候與個人的美好生活息息相關。超過九成的人認為,環境、氣候和美好生活的組成要素高度相關。

生态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桢說,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是有相關性的,所以對老百姓來講,改善環境是大家強烈的期待。避免氣候災難是與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相關的,是涉及人民群衆的财産安全的大事。公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方式也應相應地有所改變,多采取一些低碳消費方式是很重要的。

“氣候變化問題的最終解決關鍵是要靠取得社會共識,得到公衆響應和支持。”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分析說,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進行了全國範圍内大規模的“中國公衆氣候變化與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衆願意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相應的行動。例如,80%的公衆願意為購買相應的環保産品支付更多費用;接近80%的受訪者認為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最終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這些數據說明,在我國公衆中宣傳和推廣應對氣候變化是有很好的社會基礎和群衆基礎的。

圖片除署名外均據百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