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北鬥三号全球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北鬥三号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我國“兩彈一星”元勳、九十一歲高齡的孫家棟院士乘坐輪椅出席儀式。
孫家棟院士出席儀式(央視時政)
自此,我國曆時将近30年、經曆了數代航天人的北鬥系統正式建成了。目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BDS)、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和歐盟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
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LabSat GPS Simulators)
美國的GPS作為最早的定位系統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而俄羅斯的導航系統GLONASS由于和另外三種系統技術差異較大,在此也不做過多讨論。今天,我們就聊一聊舉全歐盟之力開發的伽利略定位系統。
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Euorpean GNSS)
伽利略定位系統相對于北鬥項目啟動的時間相對更晚,北鬥在2001年發射了第一顆試驗星,而伽利略的試驗星在2005年才發射。然而,中國和伽利略曾經也有過一段“淵源”。
伽利略衛星(ESA)
在21世紀初中國發射的第一代北鬥系統,存在精度較低、性能不足的問題。2003年9月,在歐盟委員會副主席的邀請下,中國宣布加入伽利略計劃,并準備在此項目中注資約2.3億歐元。但是,到了2006年12月,由于中國也在開發自己的北鬥導航系統,加上在政治層面的局勢變化,伽利略系統逐漸把中國排除在外。這種排除不但體現在技術上,同時也在财政和利益分配上,中國享受到的權益竟然比投錢少的印度和日本一樣。最後導緻中國停止注資,也促使了中國開發自己的北鬥導航系統。
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鳳凰網)
中國和伽利略的“淵源”并沒有到此停止,北鬥和伽利略的建設是在同期進行的。然而,由于衛星導航的頻率範圍和軌道資源有限,北鬥和伽利略還産生了頻率和軌道之争。國際通信聯盟規定頻率和軌道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則,這實則是發達國家占據提出用來占據優勢的。2005年,伽利略就把第一顆衛星打了上去,占據了寶貴的軌道資源。但是,此時歐洲卻面臨着“經濟危機”,暫時沒有錢支持伽利略的發展,打上去的衛星并沒有開通!占據頻率的條件是衛星要向地球傳回信号。經過一系列的周折,中國于2007年4月14日成功發射北鬥二号試驗星,在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申請失效最後期限僅剩不到四個小時時成功向地球傳回了第一個信号。北鬥正式擁有了自己的軌道和頻段。
我國自主研制的北鬥衛星系統分布(北鬥官網)
在2017年1月,伽利略系統的衛星就遭遇了原子鐘故障的問題。此次故障一度導緻後續發射暫停。2019年7月,伽利略導航系統經曆了大約一周的“信号中斷”,事故原因為地面設施故障,影響了時間和軌道的預測計算。經過這次信号中斷,伽利略的服務性能和定位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到2011年初,伽利略的項目投入已經超過了最初預算的50%,且多次面臨各種資金問題。
伽利略導航系統的整個建設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至此,原計劃發射30顆的伽利略導航系統目前正在運作中的有22顆,此外還有2顆測試星、兩顆無法使用的故障星和兩顆已退役。整個伽利略系統計劃于2020年前建設完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