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遊春千裡行

遊春千裡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01:52:25

青城天下幽

不僅在于其林深山靜

更在于其作為道教之發轫,文化之淵薮

籠聚山水人文之勝,故成其幽深玄遠

而集其大成,又最凝練者

莫過于青城山前山宮觀楹聯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

青城山宮觀多建于隋唐,曆經興廢,今僅存大小宮觀二十餘座。各宮觀皆有楹聯,現存者多作于近現代,撰寫者涵蓋了于右任、顧颉剛、徐悲鴻、張大千、黃齊生等許多大家,也有部分古人作品,如何紹基、李善濟、鄭闆橋等。

這些楹聯有的詠頌自然風光,有的抒發個體情懷,有的追懷史迹人物,有的闡發道教義理,或因景發理,或撫今追昔,包容宏富,意味深長。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2

要認識青城山,山林泉瀑且不足,還須到前山,遍訪宮觀,遍覽群聯,可知一二。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3

仙風道骨何處尋

楹聯既是一種語言藝術,也是建築藝術的一部分,其附着于建築物,又往往是一座建築物乃至一個地方文化底蘊的結晶,或者說是最直觀的“廣告語”。

-文采斐然-

文采斐然是青城山楹聯的基本特征,譬如:

小憩且登樓,萬千頃雨笠煙蓑,遙瞻檻外;

清談頻入座,卅六峰雲蒸霞蔚,細數心頭。

又如這副,不到百字,卻是詩性語言、道教義理、個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精妙統一:

卅六峰天外飛來,宛然圖畫,絕頂處一橫覽,雪嶺失其高, 峨眉失其秀,劍閣失其雄,咳唾落雲霄,誰謂上清還在上;

二三日洞中小住,辜負煙霞,古名士半勾留,少陵曾此遊,賓聖曾此居,放翁曾此憩,栖遲尚城市,我亦山人愧不山。

清代才子李善濟曾為青城山撰“天下第三長聯”,394字将青城山人文風物刻畫殆盡,頗可足觀。

-通俗易懂-

青城山亦有許多通俗易懂的楹聯,内涵同樣精微幽遠,可管窺青城山博大精深的文化源流,如:

偶作青城遊,得尋洞府須求道;

何勞黃帝問,但到名山便是仙。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4

這是青城山祖師殿的一副對聯。從在道教的文化地位上看,青城山是堪與黃帝“對偶”的。

青城山在道教嶽渎名山中位列“第五洞天”,自古乃道教名山,張道陵曾于此結茅傳道,并羽化山中。

黃帝被尊為道教三祖(黃帝、老子、張道陵)之一。楹聯中“黃帝問”者,應系甯封。傳說甯封是黃帝時代發明制陶技術的陶正。

石器時代發明制陶技術的人,其地位大約同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差不多了。

在道教體系裡,甯封登仙後就隐居在青城山,黃帝曾向甯封求教“龍蹻之術”(即飛行之術),甯封以《龍蹻經》授之,黃帝乃築壇拜甯君為五嶽真人。今青城山仍有黃帝祠、授道壇與六時泉等遺址。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5

(匾額“龍踽仙蹤”說的就是黃帝與甯封子的故事)

“求道”銜“黃帝問”,恰切地聯結起了上下聯;末句名山也指青城山,則與上聯聯首照應,全聯意氣融貫,行雲流水。

-簡練富于巧思-

祖師殿楹聯頗多簡練而富于巧思者,又如:

遊福地,入洞天,任許飛瓊邀月;

訪仙蹤,換俗骨,當思滌慮洗心。

此聯對仗新人眼目,令人驚豔。句中嵌道教仙姑名字“許飛瓊”前後耦合,使“許"字作動詞,與下聯“思”字對仗,“飛瓊”與“邀月”構成無情對(無情對,即字面對仗,内容則毫不相幹,如著名的“桃李争榮日,荷蘭比利時”“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6

同時“飛瓊邀月”與下聯“滌慮洗心”同以動賓詞組的并列構成對仗,工整且巧妙。

飛瓊喻雪,辛棄疾《滿江紅·和範先之雪》詞雲:“天上飛瓊,畢竟向人間情薄”。

青城山地勢較高,冬季常常降雪,在意境上與月的超凡脫塵、與修道者的仙風道骨十分貼合。就道教而言,順應天道,甚至掌控興風作雨之術、移山填海之技,是對修行者的素有想象。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7

(電影《功夫熊貓3》中的世外桃源, 取景自青城山)

“任許飛瓊邀月”,也是獨屬于道教形象的詞句,仿佛間如見一人,時而禦劍飛雪,時而舉杯邀月,其輕靈飄逸、氣象舒廓,令人心懷頓開。

許飛瓊者,相傳乃西王母侍女,《萬曆續道藏》所錄明代朱權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數目紀事章”載西王母座中有四位侍女:董雙成,許飛瓊,婉陵華,段安香。許飛瓊是漢臯解佩、許渾遊仙夢等神仙傳說的女主角,也在葛洪《漢武帝内傳》關于漢武帝壽宴之上迎見西王母的故事裡“打過醬油”。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8

天師洞(楹聯書法)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9

山中歲月已千年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此聯也出自祖師殿。上下聯各自構成當句對,紅對碧,高對低,淡對濃,遠對近;整體上看兩句也成對,樹紅樹碧對煙淡煙濃,高低對遠近,十分工整。

此楹聯可稱道處,是融浩瀚時空于平常之景,遊虛駕空,不拘形迹,堪稱仙家之筆。樹紅樹綠,已是一度春秋;而春紅秋綠,四季之景,卻在同時發生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0

(“樹紅樹碧高低影”另一種解讀是指秋天紅葉綠葉交相輝映的場景,固然切實,卻少意趣)

細細體會,既讓人想起“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對時空錯亂的喟歎,又如見王維《袁安卧雪圖》“雪中芭蕉”(雪是北方“特産”,芭蕉是南方熱帶植物,兩者不同時空,卻在王維的畫裡并存。值得一提的是,王維笃信佛教,以空靈玄妙的詩性被譽為“詩佛”)之意蘊。

此聯初讀平常,看似信手拈來,卻是以尋常之象設非常之景,更将非常之景置于“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之境,又比王維“雪中芭蕉”更合情合理,意蘊深長。

如果說上聯是通過時間的錯亂而取得跨越時空、升華道蘊的效果,使得短小、簡練、平常的文字變得意蘊綿長、回味無窮,那麼下聯則又加入了空間的扭曲、重疊,構成富于層次感的時空布局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1

“煙”所代表的意蘊,不隻是青城山山岚缭繞,不隻是缥缈幻境一般的仙家氣息,也不盡是“長薄秋煙起,飛梁古蔓垂” 的秋季常見景象。

“煙淡煙濃遠近秋”,空間上,煙遠而淡,煙近而濃;時間上,秋遠而淡,秋近而濃。整句仿佛将不同時段的秋景容納到一條視線之上,卻又層次分明,遠近不同。

并以“秋”字點睛,為本來局限于地理景象的描繪賦予時間的縱深感,使得意境看似完結,卻又新生,從“秋”起反撥回來,回應開頭“樹紅”的景象,形成意蘊上的回環往複之勢。這可說是道教天道循環思想在文字上的具象表現。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2

楹聯作者仿佛是拈來一段時空, 信手剪裁,便流光溢彩,獨出機杼。這樣的思維方式,在道教典故裡俯拾即是,而且始終籠罩着對時空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矛盾

諸如劉阮入天台山、王質爛柯、費長房壺中天地等關于時空的神仙傳說,莫不如是。及至道教日隆,發展出系統的經術符箓理論和方法,更有了“能開寸步地為千裡江山,千裡江山攝為寸步地”的“地軸箓”,以及“吾欲升仙,變汝盛天吾欲立治,用汝盛地”的“小仙壺”(《金鎖流珠引》),再如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裡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圖,等等,都是道教期冀支配天地時空,使人能遊于物外的思想體現。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3

這副楹聯的首尾銜接之巧妙,讓人想起數年前歐美的一部電影一一《 前目的地》。

這部電影所設置的語境是人類已經發明時間機器的時代,然而最後故事真相的揭露,卻不禁讓人感歎:發明時間機器的人類,到底是終于擺脫了時間的束縛,還是又掉進了時間的另一重陷阱呢?

再看中國本土哲學的代表——儒道兩家, 一個探讨“”,是“社會的人”;一個探讨“”,是“宇宙的人”。看似是前者将人之一生羁絆于無窮的社會關系不得脫身,其實後者也并非真正超然物外、無拘無束。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4

時空,是一個更加宏大而終極的命題,在看似潇灑的道教體系裡,“人是什麼”“我是誰”, 也得不到真正的回答,“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然後呢?“時間都去哪兒了?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5

富貴神仙有幾人

青城山麓原有道觀長生宮,20世紀失火被毀,今改建為鶴翔山莊。

長生宮原有三聯,皆叙同一件事,即西晉範長生隐居青城山傳道修真的傳說。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6

(範長生塑像)

東晉尚清談,功德在民惟隐士;

西川曾保障,英雄退步即神仙。

能教李特傾心,保障資安全蜀;

直接甯封高蹈,功成選入名山。

開國搜蜀材,蒙昭烈帝臨存,英雄名士各千古;

栖真得元壽,錫逍遙公爵号,富貴神仙有幾人。

範長生是西晉時成都一帶天師道首領,西晉時流民起義軍大成政權(“成漢”,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十六國”之一)丞相,被封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西山侯。

範長生跨越西晉、東晉兩個曆史時段,但主要生活在西晉時期,第一副楹聯稱“東晉”,當是與“西川”對仗故,多少有以辭害意之微嫌,但也無傷大雅。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7

魏晉玄學盛行,梳覽道教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史,此一階段無疑是其興盛發達、漸趨完備的階段,而道教在這一時期的興旺,與其和統治階級鞏固政權的努力緊密結合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時代,天師世家出現,道教傳播于世胄高門,使大批高級士族加入道教,推動道教上層化。其煊耀者,如葛洪之流,将道教的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将人間世界的森嚴等級制度引入到神仙世界中,鎮壓民間道教、雜散道士,為統治者利用宗教約束、凝聚人心,穩固政權服務。

而在西南之隅,此類“富貴神仙”則以範長生為代表。範長生原為涪陵豪族,因戰亂遷入成都,并加入了天師道,長期居于青城山。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8

傳說其曾蒙劉備征召,避而不就,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曰:“劉先主時栖止青城山中,以修煉為事,先生征之不起,就封為逍遙公。得長生久視之道,劉禅易其宅為長生觀。”這便是第三副楹聯所詠事。臨存,即親臨問候,可與劉備三顧茅廬于諸葛亮參看。

第二副聯中的李特,即十六國時期成漢國建立者李雄之父,是成漢政權的奠基者,李雄稱帝後追谥其為景皇帝。

李特、李雄所領導的流民起義,就是在範長生的支持下在成都地區建立的政權。範長生被封為國師,尊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

在範長生“休養生息,薄賦興教”的勸導下,大成政權刑政寬和,事役稀少,一度昌盛,“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時海内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相尋”(《晉書·李雄載記》)。故聯曰“功德在民惟隐士”“西川曾保障”“保障資安全蜀",所指皆此。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19

值得一提的是,“英雄退步即神仙”出自陝西留侯祠聯,全聯為“明哲保身輕富貴,英雄退步即神仙”。留侯,即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便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避世登真,位号太玄童子,宋代被封為淩虛真人。這裡是以張良比況範長生,“富貴神仙”,是真逍遙。

功成而不居,是原初道家即主張的品格。《道德經》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莊子·逍遙遊》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從現實意義上講,這雖是一種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生存策略,但從哲學意義上看,更是人無“我執”,此身同化于天地,不為物役,不受拘束的生命觀。

丘逢甲亦有詩雲:“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篇。”青城山天師洞還有近代黃齊生一聯“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皆可參看。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20

最後,以青城山第一峰絕頂的老君閣楹聯作結:

萬派随它去;群山向我來。

此聯極具氣勢,是唯開山祖師能當之胸懷:仿見一至人,乘虛禦風,遊弋于天地之間,萬物不為所動,萬象不為所拘,而又與萬物萬象同為一體,我為天地,天地為我,和光而同塵,同歸而合道。“ 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唯斯人也;“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者,唯斯人也。

遊春千裡行(行吟顧步青城山)21

(老君閣)

這大概就是道教修行最終追求的生命狀态,托體同山阿——歸化于自然,而與山川同壽——與自然共為永恒。

也許這也是“時空之惑”的答案

無我,自然無時間羁絆

- THE END -

MORE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