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陳立農畢業于哪個學校

陳立農畢業于哪個學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6 13:53:05

陳立農畢業于哪個學校(圈粉千萬期待助農)1

12月7日晚,“張同學”在他的拍攝基地接受記者的專訪。 本版圖片均由遼沈晚報記者 吳章傑 攝

陳立農畢業于哪個學校(圈粉千萬期待助農)2

張凱。

寒冬的深夜,松樹村漸漸歸于甯靜。

燒熱了火炕,妻兒漸漸睡熟,36歲的張凱鑽進被窩開始“工作”。手機光亮一閃一閃,他兩眼瞪得通紅。

夜裡23點到後半夜1點多,這個時段張凱最喜歡,“特别靜,剪視頻頭腦最清醒。”

松樹村地處遼甯營口市,隸屬大石橋市建一鎮管轄。走在鎮上、村裡,張凱和平常沒什麼兩樣;但在手機短視頻的世界裡,他是千萬粉絲的當紅主播“張同學”。 剛過去的兩個多月,他自導自演,用大量紀實鏡頭演繹懷舊風格的農村生活,坐擁1465餘萬粉絲。

進入12月初,伴随“張同學”引爆網絡,越來越多外地牌照的車湧進松樹村。

有粉絲來“張同學”取景地堵門“打卡”;有公司發來邀請;還有“經紀人”求合作被拒,在附近租房住下不走了;甚至有人找到小學門口,追着和張凱12歲的女兒合影。

“張同學”的影響力,讓張凱始料未及,“感謝大家的關注,但希望别再打擾我的女兒。”

12月8日、9日,遼沈晚報記者兩度走進松樹村,深度對話張凱。“張同學”是突然“火”起來的嗎?它和張凱本人,有哪些微妙的聯系?

“失敗”的張同學

隻讀了8年書 多次創業受挫

“我真的隻讀了8年書。”

有人說張凱視頻拍得好,爆料他是“導演系的研究生”,他直接否認,“初中讀到第二年,我決定回家。物理、數學啥的不感興趣,不想學習了。”

“有人說我的短視頻接地氣,這跟我的生活閱曆有關,經曆得比較多。”張凱說,離開校園沒能繼續求學,但他一直沒停止“折騰”。

“先是跟着我四叔上大貨車,打零做跟班兒。”這時的張凱,還沒成年。

大石橋市有“中國鎂都”之稱,礦産豐富,運輸礦石的貨車車隊來往穿梭。後來的貨車司機隊伍中,漸漸多了一個叫張凱的小夥子。

貨車損耗大,修車成了家常便飯。婚後的張凱決定,不再守着農村老家,去大石橋做點兒買賣。

多年跟車、開車,讓他看到商機,“開了個修車廠,誰曾想結果賠得底兒掉,扔進去30多萬。”

有知情的朋友透露,當時修車廠意外失火,“損失太大了,對他打擊也特别大。”

張凱說,自己一度因此有些抑郁、壓抑,“這筆錢,直到2019年才還完。下半夜兩三點鐘,睡不着覺。”

事業沒有迎來完美開局,“倒黴,喝涼水都塞牙。”直到現在,張凱也難忘那段歲月給他帶來的持續“打擊”——

“2014年開始養雞,如果順利的話,一茬能掙個一兩萬,但我還是沒經驗,那一茬雞我記得是5000隻,成片成片的死,死了兩三千隻,眼瞅10幾天就出欄了……”

2015年開春,張凱跟着親屬上山放蠶,“進廠子後,蠶都死了。”

張凱決定走出農村,到外面看看。在山東打工能賺到月薪萬元左右,但沒讓他滿足。

去年7月份,在短視頻潮流裹挾下,他開始琢磨拍攝、制作短視頻,從與人合作到分開單飛,“剛開始拍别人,後來才開始拍自己。我覺得我的創意、拍攝和剪輯,應該得到更大的尊重。”

“單幹”,能滿足他更多的想法。

沒經過科班的學習,張凱嘗試通過看電影找靈感。“我比較愛看周星馳的電影,研究鏡頭切換和銜接。”

說到這一點張凱并沒有謙虛,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我覺得我的鏡頭感好,特别特别好。”

“在路上”的張同學:

專心創作短視頻 家人給予鼓舞

“我開做短視頻的這一年,确實挺拼的,我媳婦說,這是我們結婚以來最窮、最苦、最犯難的一年。”

有朋友回憶說,在修車廠着火那段日子,張凱曾經遭遇過“兜裡隻剩1塊錢”的窘境。他上村裡超市買東西欠錢,被網友們質疑是擺拍的“段子”,張凱說,事實上确有其事。

“欠了900多,超市問我,‘張凱,我那倆錢啥時候能給我?’我一遍遍說,‘一定給,放心吧。’”“劇本我負責想,拍攝、剪輯大多都是我一個人吧。”

張凱說,從最初的多次創業失敗,到現在開始做短視頻,妻子和父母給了他莫大的鼓勵。

在給别人拍段子時,他曾經按每條400元的價格“接活兒”。這個價格并不“理想”,但他也沒拒絕,“你得接,家裡生活需要錢。”

拍攝基地的老房子是爺爺留下來的,閑置多年。簡單布置裝點後,成了張凱的拍攝基地。

他把老屋“重啟”,牆上張貼上世紀80年代當紅的女明星海報,還養了雞、貓、狗等小動物。

構思劇情,選定場景,開拍,“我拍每個鏡頭都有自己的思路在裡面,要追求一種行雲流水的感覺,讓人看了就劃不走了。”

有一個把鑰匙藏在鞋子裡的鏡頭,引來很多共鳴。張凱說,這個鏡頭傳遞的是一種私密感,“農村有在門附近藏鑰匙的習慣,有的藏磚頭底下,有的藏門框上,我就想告訴大家,這是很多人家真實的生活。”

拍攝的場景多、畫面轉場快,還有很多分鏡頭……這些專業操作,一度讓人質疑“張同學”系列視頻是多人團隊在制作。對此,張凱也予以否認,“确實主要都是我一個人在拍攝、制作。一般情況下,平均得9個小時才能出一個視頻。”

别人眼中的“張同學”:

他想做對當地老百姓有意義的事

母親:冬天拍視頻那陣兒,孩子凍得夠嗆,手都握不上拳頭。我和他爸都支持他,他沒少遭罪,現在看遭罪也值得了。

哥哥:他跟我說過,挺同情那些在大集上擺攤賣東西的老人,現在人們買東西都在網上買,對這些老人有影響。他就想做一些對咱們當地老百姓有意義的事,花生、鵝蛋、雞蛋、繭蛹什麼的,他想帶動農村的農産品多賣一些出去。

孫淑坤(67歲,張凱稱呼她為“大奶”):他這個事幹了1年多了。張凱小時候腦瓜就靈通,小時候還總幫我家幹活,勤快善良。在他沒火的時候,他說‘等我行了的時候,就要給老百姓做貢獻,把農産品往外賣’,這玩意兒是不是能賣出去?

張澤銅(張凱堂弟):我哥讓我幫忙接待粉絲,我合計啥粉絲啊,有啥可接待的?後來到家門口一看,10多輛車,排那麼長。

“大叔”(“張同學”出鏡成員):我一看點擊量好幾千萬都上億了,真有點兒明星的感覺了。但也沒在上鏡時變得緊張,就有啥穿啥有啥說啥呗。

“求放過”的張同學:别再騷擾我女兒!

截至12月8日17時,“張同學”在某視頻平台粉絲達到1465.2萬。評論區,有人“沒看視頻我就點贊”,也有少部分人繼續發出一些質疑聲。

如潮的評論之外,張凱有些憂慮:現實生活中,來到松樹村的“外人”越來越多,有的已經對他的生活造成滋擾。

這種憂慮,并沒有阻礙外來尋訪電話一次次打過來。建一鎮政府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說,“這段時間的電話,全是打聽松樹村,找他。”

“有的人找到我,要給我做管理,不能做管理的話可以給我當助理也行。我沒這個想法拒絕了,他們好幾個人沒走,在附近租房居然住下了。”

“我有倆孩子,大女兒12歲,小的兩歲多。”張凱一家人住在松樹村,他本人也并不是視頻中的“單身漢”。

有些粉絲“打卡”進了村子,甚至找到小學,和張凱的女兒合了影。這件事讓他和媳婦、家人都有些憂慮,但又陷入一種無奈,“就有那麼一次,我不想出現這樣的事兒,但也不知道有啥辦法。”

還有一些公司找他簽約,“張同學”被估值的數字有些讓他驚詫,“沒見過那麼多的錢。”

不過,他還是拒絕了,“想讓自己能自由創作,不受打擾和影響。”

眼前最讓他苦惱的是,“張同學”賬号的短視頻“斷更”。“以前一般每天或者兩天出一條視頻,現在已經出現3天沒更的情況了。”

湧來的“粉絲”在屋外,嘈雜的聲音傳進屋子裡,張凱拍攝難以靜下心來。

本村的一些好友不得不把握分寸,适當對人群進行阻擋,一度還在拍攝基地——老房子外站起了“人牆”。

當地的政府工作人員也趕來維持防疫秩序,調配口罩,登記在場人員信息,“有黑龍江來的,還有更遠的,從三亞來的。”

12月7日,“張同學”最新的一條視頻終于推出,拍攝基地“出事兒”了——磚石塌陷,火炕塌了一個大坑,張凱和小夥伴現場施工,給全網粉絲看個熱鬧。

很多網友有共同的感慨,愛看“張同學”的視頻,“不知道在看啥,但就是看完了。”

對話“張同學”

“想幫當地鄉親們賣點兒農産品”

記者:為什麼要拍攝農村題材視頻?

張凱:我本身就是農村人,也願意拍這些。下地掰苞米或者出去打工大家都能接受,但看我背着三腳架在街上走,有人指指點點說我不務正業,但沒能影響我。

記者:粉絲這麼多,下一步啥計劃?

張凱:主要還是繼續拍出一些大家喜歡的視頻。

記者:會不會出現想法枯竭的情況?可能很多人提到“變現”,這方面有目标嗎?

張凱:目前看還是有好多可以拍的。最初我做短視頻的時候,就是想幫當地鄉親們賣點兒農産品,不然他們蹲路邊賣,太不容易了,上網幫忙賣一賣。

記者:要做直播帶貨,這似乎是團隊才能做的事。

張凱:我們也在規劃這件事,比如讓我的弟弟參與,還有一些同村的年輕人,負責一些選品之類的工作,

記者:短視頻競争很激烈,有沒有想過,萬一哪一天不火了咋辦?

張凱:你說的是賬号“涼涼”了是吧,想過,即便因為忙于生活精力有限,但這樣的題材還會繼續拍下去。

遼沈晚報特派營口記者 楊寶頂

首席記者 陳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