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了解到範仲淹,大多是通過課本裡的詩詞及《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那麼,範仲淹為何能在千年後的今天仍為後人津津樂道呢?
這就要說起他的家族了。
範仲淹所在的範氏家族,曆經八百年風風雨雨仍長盛不衰。在科舉盛行的舊社會,範氏家族總共誕生過八十位狀元和四百多名進士!顯然,這一成績足以讓許多文學世家相形見绌。為什麼範氏家族能如此興旺呢?範仲淹的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後人效仿的品質呢?
首先、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積極悲觀主義情懷。
抛開主觀因素來看,《嶽陽樓記》成文的目的無非隻有一個,就是規勸好友。
範仲淹的鐵哥們滕子京仕途不順,被打發到巴陵這個在當時屬“不毛之地”的荒僻角落。文人雅士,陷入這種境地時往往會有躊躇滿志,一肚子抱負無處施展的困頓,蒙受巨大打擊。
作為滕子京最親近的人之一,範仲淹一直想找機會和他說說心裡話。值此之際,滕子京剛好寄來一封《求記書》,範仲淹立即想到結合這篇遊記,巧妙地幫助好友走出困頓。
透過對洞庭勝景一陰一晴的描寫,範仲淹想要對滕子京表達的東西是:人生就像這人間勝景,有時風雨有時晴,人總有高低起落,是以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超脫物外的淡泊之人。
一般而言,人有兩種:
一種是樂觀主義者;
一種是悲觀主義者。
所謂樂觀主義,就是在看待事物時總會觀察到好的那一面,悲觀主義者則恰恰相反,看待事物時優先思考有害的那一面。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方式隻是角度不同罷了。
如果一味地追求樂觀主義,那麼就會沉淪于快樂變得盲目;一味地追求悲觀主義,又會對前路喪失信心,變得傷春悲秋。
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種夾雜在二者之間的處事态度,是為“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在遭遇某一事件時,優先考慮到該事件所引發的最壞結果。倘若,這個最壞結果是你能承受的,那麼便抛棄一切顧慮,放手大膽地去闖。隻要在過程中,付出努力,得到的結果總不會比預想的結局更糟糕。
當然,隻是談及理論,未免有些蒼白無力,我們不妨來舉個例子。
演員韓雪就是一名典型的“積極悲觀主義者”,在某次擔任某電視劇的制片人時,她想要使用當時還不盛行的“4K分辨率”來進行拍攝。由于當時的4K技術尚未普及,所以,拍攝所耗費的資金是個天文數字。一旦這部電視劇沒能引起反響,無疑韓雪從業十餘年的積蓄都要付諸東流。韓雪認為,自己能承擔這一失敗,所以,她便放膽去做了。當然,在今時今日的角度看來她收獲了成功,但即便電視劇并未熱播,她亦不會因此而困頓。
範仲淹的處事角度何嘗不是這樣?
在他看來,國家的未來充滿了艱辛和困難,但他卻沒有像那些悲觀主義的文人一樣沉淪,而是抱着這份憂慮,做好力所能及的本職工作。
積極悲觀主義,就是憑借自己的努力,改寫一地雞毛的未來。
其次、則是範氏家風帶給後世的思考。
範仲淹絕非官二代、富二代,兩歲的時候便死了父親。為了帶着孩子活下去,其母謝氏隻能改嫁到朱家。謝氏與孟母差不多,一生勤勤懇懇,緻力于将孩子教育成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男子漢。範仲淹的繼父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是範仲淹一生的榜樣。
在父母的影響下,範仲淹成長為正直且有思想的大好男兒。雖說範仲淹常年外出做官,工作上比較繁忙,但他仍會抽出時間給子女寫信,範仲淹在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經驗,做人的道理、不足都會寫在這些書信中,為子孫起到示範作用。
在教育子女方面,範仲淹嚴守一大原則,“以身作則”。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他絕不會強加于後人身上。這份品質,自然離不開繼父朱文翰的影響。範仲淹認為,隻有自己行的端走的正,才能在子女的心中樹立榜樣。
最難能可貴的是,範仲淹雖生于理學盛行的年代,但他卻懂得因材施教。在當時,大多數顯貴父親都會獨斷專行地為子女決定人生軌迹,為他們規劃人生。範仲淹則不然,他雖對四個兒子寄予厚望,但他的教育卻貼合每個兒子的性格特點,讓他們從事感興趣的事業。
景祐二年,範仲淹調任開封,擔任知府。當時,他派兒子範純仁送五百斛小麥往蘇州。在運輸小麥的過程中,善良的範純仁遭遇了落難的海州通判石曼卿,于是,便将所有小麥作為資助,饋贈給友人。
回到家中後,範純仁将情況彙報給父親,範仲淹卻說為何沒有将運輸小麥的船一并送出去,與人方便。當範仲淹聽到兒子已将小麥連同船一并送出後,誇贊兒子做的不錯,并告訴他扶危濟困的道理。
家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身作則和因材施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曉松母親張克群的教子之道,就與範仲淹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曉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小時候他的家中有許多藏書,不光是房間裡,哪怕是走廊上也堆積着書。當時還沒有搜索引擎,所以,高家的書目就是一張張地小卡片。年輕的高曉松,經常随手拾起一張卡片,從上面選一本感興趣的書,一讀就是一整天。因為家中書香氣十足,所以,高曉松便潛移默化地愛上了讀書。
張克群本人表示,其他家庭的父母也喜歡讓孩子讀書,但他們平時非但不讀書,還會在家中打麻将。在這種環境下,想要指望孩子愛上讀書,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曉松父母的娛樂活動是讀書或聽音樂,高曉松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喜歡讀書聽音樂的習慣。
前文中我們提到,範氏自範仲淹之後,人才輩出,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風。人就像花朵,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何其重要!環境是一個人生活空間的保證,又是提供發展方向的平台。家庭何嘗不是一個小社會呢?想要了解一個人,隻需看他的家庭情況即可管中窺豹。
最後、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主席在提到我國曆史時,說他最崇拜的古人隻有兩個,其中之一便是範仲淹。“辦事而兼傳教之人”,正是主席對範仲淹的評價。範仲淹的實績有太多,出于篇幅有限不便贅述。
那麼,範仲淹“傳教之人”的身份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能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帶動他人,這才是最優秀的人。可以說,範仲淹為人處事的準則影響了北宋的士大夫,甚至一度改變了北宋官場的風氣。中國封建王朝“重武輕文”的開端,大抵要從北宋說起。抛開武人對皇權造成的隐患不談,武人的存在亦會給國家安全造成隐患。
唐朝中後期武人當道,這些缺乏文化教養的武官目無法度,勢力膨脹,對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趙匡胤曾說過:“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百餘,分知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宋朝的趙皇帝們對文人寄予厚望,為文官提供了古往今來最好的生存環境。
那麼,範仲淹為大宋官場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
這仍要從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起。實際上,這一名句并非範仲淹的發明,而是歐陽修的人生信條。
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範仲淹與歐陽修是知交好友,在政治之路上二人無數次地榮辱與共。歐陽修聽說範仲淹被調派到蘇州,是以給好友寫了封信:“每顧事是非,不顧自身安危,則雖有東南之樂,豈能為有憂天下之心者樂哉。”這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觀念的原始出處。
歐陽修的人生,将這一信條貫徹始終。然而,範仲淹不但能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信條,還能将這一信條傳給自己的子孫及後世的士大夫。顯然,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改變社會現狀彌足艱難。但是,若能調動一群人的力量,這件事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範仲淹之情操,就像他在景祐元年範氏先祖祠堂所寫的那首《君子樹》一樣:
“二松何年植,清風未嘗息。天矯向庭戶,雙龍思霹靂。豈無桃李姿,賤彼非正色。豈無蘭菊芳,貴此有清德。萬木怨搖落,獨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歲寒惜。有聲苦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君子材,對之每前席。或當應自然,化為補天石。”
以身作則的範仲淹,以自身為榜樣成了大宋乃至後世士大夫的“傳教之人”。他的處世信條,不但在當時為人學習,更适合今時今日的我們效仿。
參考資料:
【《宋史》、《嶽陽樓記》、《宋明臣言行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