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語宣 主播/應猶
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媽媽獨自摟着孩子入睡,淩晨2點,孩子醒了,一會要喝水、一會要講故事,折騰了半個小時後,這個媽媽終于把孩子哄睡。
聽着孩子傳來均勻的呼吸聲,安靜的世界突然帶給她排山倒海的孤獨感。
想到白天需要處理的工作、要見的客戶以及需要做的家務,頓時感到疲憊萬分。
打開手機,在朋友圈編輯了幾句沮喪的文字,想發發牢騷,緩解一下要崩潰的心情。
但在發送時,她猶豫了一下,設定了僅自己可見。
知乎上有人問:那些發朋友圈又設置私密的人是什麼心理?
有個高贊回答是:
“經常發僅自己可見的人,隻能說是一種孤獨,好友有幾百号人,但真正能好好說一些随性的話的很少。”
中年孤獨和疲憊,是每個人心底無法撫平的傷痛。
冷暖自知,已成中年常态
一個小和尚看見一位江湖人士深夜獨自喝悶酒,就不解問師父:
“師父,怎麼現在越來越多的施主喜歡一個人深夜喝酒呢?”
他師父回答說:
“因為大部分人白天隻是在扮演一個别人喜歡的自己,隻有夜深人靜一個人的時候,那個真正的自己才會回來。”
夜深人靜時,孤獨面對自我,卸掉铠甲,多是生活無力感和對某種感情的失望。
遠離世界喧嚣和浮華,心情會突然被崩潰的情緒淹沒,無所适從。
網上有個2020年成年人崩潰瞬間的視頻,播放量200餘萬次。
視頻裡有抱着孩子在公交車上痛哭的父親。
在地鐵上淚眼模糊的職員。
在風雨中艱難行駛的外賣員。
更有獨自坐在馬路邊,身上已淋成落湯雞,而手中拿着傘的中年男人……
如同視頻中一個人說的那樣:“我真的覺得活得好難呀,我房貸每個月六千,車貸要三千多,工資每個月才一萬出頭,我基本上都是蹭公司的飯吃,不敢有其他費用,我這衣服穿了五年都沒買了。”
作為頂梁柱的中年人,要經受多少壓力的聚集和委屈,才會突然淚崩。
要不是被抓拍的瞬間,誰又能看到這些外表看來光鮮亮麗但其實私下各有各的心酸,難過的時候找不到人傾訴,擦一把眼淚又繼續努力生活,才是中年人的常态。
正如作家劉亮程說的: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通訊錄裡好幾百的好友,我們找不到一個随時随意談心的朋友,每個人都在孤獨地行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和其他社會學家調研了30多萬受訪者,發布了一個統計結果,叫“幸福感U型曲線”。
從這條曲線上看,二三十歲的人幸福程度較高,三四十歲幸福感下降,五十歲左右低谷,五十五歲後幸福感再次升高。
三十而立,但從三四十開始,中年人幸福線在逐漸下降。
中年幸福線的轉折起伏,是尋找自我和幸福感知的過程。
這份尋找和感知,是自我救贖,隻有自己可做到。
餘生不長,善待自己
郭德綱曾在節目中說:
“我奶奶去世的時候98歲,她的特點就是心寬,哪怕山崩地裂,我該幹嘛幹嘛。我是特别随我奶奶,要但凡心窄一點,這些年我墳頭草得這麼高,我跟你說,就是靠着心寬。
“好多時候人都是自己擠着自己,有一個小窟窿眼,就玩命往那鑽,拽不回來,誰勸你,就得自己明白,隻有心寬,想開了就想開了。”
早年郭德綱的奮鬥就是一部心酸史,他在《魯豫有約》曾講述了那段日子:
有次演出結束晚了,錯過了末班公交車,因為還沒發工資,沒錢打出租車,在漆黑的夜裡,他一步一步走了20裡地,回到家時已經是淩晨4點;
回到家後,房東又來催房租,他不敢開門,聽任房東在門口罵了半個小時。
第二天發燒沒錢買藥,當時也沒朋友,隻能把身上唯一值錢的傳呼機賣了換錢買藥。
這些心酸經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個中滋味别人是無法真切感受的。
但郭德綱能夠坦然面對,抱着“黴運以後不管怎麼走,都是向上的好日子”的心态面對自我,在茶館裡看到别人說相聲,他也去說,從小茶館、天橋、小園子,一直說到大劇場。
他這段時間不僅認識了後來的搭檔、夥伴,還找到了劇場說相聲的道路,為德雲社成立奠定了基礎。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寫道:“隻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泰然處之,才能開朗大度地活下去。”
善待自己,也要享受生活瑣事的趣味。
瑣事不是一地雞毛的代名詞。每個人認知方式不同,瑣事帶來的意趣也不同。
金聖歎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全是生活瑣事帶來的快樂。
比如:十年不見的老友突然造訪,妻子拔下金簪做酒錢;
冬夜飲酒越喝越冷,推窗一開外面飄着鵝毛大雪;
夏天在朱紅的盤子裡,快刀切開解渴的大西瓜;
生活中看起來繁瑣小事,在金勝歎的筆下,字裡行間溢滿了喜悅。
這對人生幸福時刻的把控和放飛自我的愉悅,是任何人都無可給予的。
《菜根譚》中寫道:“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随空。”就是告訴我們,要抱随遇而安心态,當事情來臨,去處理它,事情過去,心随騰空。
中年人,承擔父母期盼和幼兒的養育,每天有處理不完事情好,一事未決一事來。
這一件件的生活繁瑣之事,無論是職務升遷、工作處理、孩子上學、朋友交往,甚至是生老病死,既然無法推脫,我們就要借鑒古老的智慧,事情來了,盡心去做;事情過後,恢複平靜。
如同蘇東坡四條生活規則:
“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寝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這種把平安無事當作顯貴,早點休息當作富裕,緩步徐行當作車馬,推遲用餐當作美味的生活觀念,是一種看破世間萬物的心态。
心無挂礙,才覺天地寬;無憂無慮,才是大智慧。
掌控自我,做自己的擺渡人
近期,迪士尼四十位藝術家力作《雜草的夢想》在視頻号上獲得很多點贊,其中講述了一棵雜草重生的故事。
一棵雜草身處幹涸的土地,同伴紛紛枯萎了。
為了活下去,它把自己拔出土地,勇敢奔赴有水的綠地。
快到綠地時候,它雖然倒下了,但它将種子灑落到了綠地,重獲了新生。
新生,是我們對生活環境的重新認知。
當我們無法改變外在環境時,隻有努力改變自我。
可畢竟日常工作生活占據太多時間,留給自己學習和提升自我的時間很少。
怎樣高效利用有限時間提升自己,這正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原因。
“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提出了時間管理的“瑞士奶酪法”。
瑞士奶酪有許多疏松多孔的形狀,縫隙空間為我所用,引申到化零為整完成一項任務或者是見縫插針地利用零碎時間去提升自己。
在視頻号上看到社群橙為創始人鄰三月的一個視頻。
她們三個人一起吃飯。
一個人說為了提高表達能力,他曾在一年内錄了1000條視頻。
鄰三月女士不服,她說也能一年内錄1000條視頻。
并當時立了一個Flag ,要在一年内錄1000條一分鐘内的練習短視頻。如果完不成,她在隻有她們3個人的群裡發一個大紅包。
一年轉瞬即逝,快到十二月了。她還沒錄多少。她的朋友也說,不用真錄視頻,他們也不要紅包。
為了不被嘲笑,她養成了早起習慣,看了很多書,用見縫插針方式一邊跳繩一邊錄視頻。
最後,她在一個月内成功錄了1000條小視頻。
最重要的是,她驚訝地發現:一個月能夠這麼高效的利用時間,一天可以工作14個小時。
有堅持的毅力和合适方式方法,我們終會在山重水複中遇到柳暗花明。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句台詞: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任何時候,能夠真正把你從深淵拉上來的,隻有你自己。”
中年人的生活,生活冷暖無人可說已成為常态。
心酸、無奈既無法避免,就去接受它。
在接受中,善待自己,獲得心理慰藉,加之實際行動的奮鬥。
我們終會成為擺渡自己人生的強者。
願堅強的我們,終被世界溫柔以待。
作者:語宣,喜歡文字,慢慢成長。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語宣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