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8:16:54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這首《二月二日》是唐代詩人李商隐所作。詩的首句便點明了時間和地點,在踏青時節江上春遊。次句便描寫了踏青節的天氣,和煦的東風,溫暖的陽光,笙聲似乎都帶着春回大地的暖意。

颔聯主要寫江上的春色。花、柳、蜂、蝶,這些都是春天生命力與活力的标志,而紅的花、綠的柳、黃的蜂,以及各色的蝴蝶,将春天的絢爛描寫得淋漓盡緻。“無賴”與“有情”相對應。

頸聯引用了兩個著名的人物,一個是東晉的陶淵明,字元亮;一個是西漢的周亞夫。陶淵明有“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句子;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後世用“細柳營”或“柳營”指軍營。

尾聯寫新灘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在“二月二”這個踏青節的日子裡,作者因遠離家鄉而産生了思歸之情。李商隐遠離家鄉萬裡,為他人做幕僚已經三年了,如今面對美好的春光,更加渴望回到家鄉,過着陶淵明那樣的生活。這種思而不得的痛苦和疲倦溢于言表。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1

“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這一天,“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到了周武王時期,二月二還要舉行盛大的儀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二月二,龍擡頭”是一句古老的諺語。如今,南方視為“社日”,又稱為“踏青節”“挑菜節”;北方則視為“龍擡頭”的節日,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或者“春龍節”。

“二月二”是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迹把天空劃分為28天宿,即黃道帶,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而在這一天,“角宿”也就是龍角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所以稱為龍擡頭。民間還傳說,這一天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于是人們在那時就會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一天也被稱為“龍頭節”和“青龍節”。

在中國的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這個時期正處于“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很多地區都開始進入雨季。古人認為這都是“龍”的功勞,所以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2

唐宋時期,人們已經将“二月初二”視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一天是“迎富貴”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也就是一些點心類的食品。南宋著名理學家魏了翁(魏華父)有一首《二月二日遂甯北郊迎富》:

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

誰為貧驅竟難逐,素為富逼豈容辭。

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為。

裡俗相傳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兒嬉。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習俗。詩人說,正月晦日送窮的日子剛過去,戴着花迎富的日子又來了。因為“窮神”難以驅逐,許多人已對“送窮”沒了興趣。可是,一向渴望富裕的人又怎麼會回避這個“迎富”的風俗呢?貧困若是容易除去,人人都想除;富貴若可以求得,那我也去求。不過這些都是傳之久遠的風俗而已,我隻是随大流去看看熱鬧罷了。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3

在唐宋時期的南方,二月二也是萬物萌生的季節了。大地生機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遊的絕好時節。許多詩人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踏青。白居易有詩《二月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白居易的這首詩描寫的是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裡的菜都發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一群穿着輕杉,牽着駿馬的少年,正在十字碼頭一字排開地徐徐走着。這首詩抒寫踏青見聞,刻畫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

另外,在宋代時期,二月二還有“挑菜節”的說法,這種“挑菜”的風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就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到了宋代,這種風俗更加盛行。每年春季的二三月份,百草萌生,人們便紛紛趕到郊外去挖野菜,或者在園中摘取新菜。這一味這不僅能嘗到鮮菜的美味,又能讨到發财的吉利(“菜”“财”同音)。這種風俗,在宋代還由民間傳到了宮廷。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便有《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詩一首,說的就是二月二挑菜的情形: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聲。

詩人說,每一年的二月二這天,他都要采摘青菜燒一鍋肉菜湯。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隻好坐在家中,回憶故鄉菜園中那生長旺盛的蔬菜,仿佛又聽到引來春水的辘轳的聲音。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4

陸遊還寫過“社日”的詩,《春社》,其中描寫了二月二這一天,各種春天的景象和人們慶祝佳節的歡樂場景:

桑眼初開麥正青,勃姑聲裡雨冥冥。

今朝有喜君知否,到處人家醉不醒。

社肉如林社酒濃,鄉鄰羅拜祝年豐。

太平氣象吾能說,盡在冬冬社鼓中。

柴門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強。

台省諸公方衮衮,故應分喜到耕桑。

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

且看參軍喚蒼鹘,京都新禁舞齋郎。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宋時期,各種活動中,并沒有和“龍擡頭”聯系在一起。一直到了元朝時期,二月二才明确“龍擡頭”了。

元末期熊夢祥的《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5

元朝時期,也将二月二視為“迎富日”,元末明初學者謝應芳在《二月二日漫興》一詩中寫:

東風吹散社公雨,紅白花開爛錦雲。

時俗喜逢迎富日,老夫羞作送窮文。

裌衣試著寒猶怯,拄杖歸來酒半醺。

為問驿橋楊柳樹,送人多少去從軍。

在這首詩中,二月二這一天,下了雨,花開得更加絢爛了,像是彩色的錦緞。在這個迎富日的風俗裡,羞愧地寫下了《送窮文》。詩人在酒後半醉歸來,問驿站旁的楊柳,已經送了多少人去從軍了。從末句來看,詩人是真的醉了。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6

清代蔡雲有《撐腰糕》一詩,寫的是清朝時期,二月二吃“撐腰糕”的習俗。所謂“撐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這種習俗來源于江南一帶,二月二這一天,江南一帶家家都将隔年的“撐腰糕”用油煎食,據說可以治腰痛。

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

支持柴火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這首詩說的是,在二月初二這一天,春意正濃,大家互相勸說着吃隔年的花糕可治腰痛。擔柴挑米憑的是腰闆結實,有了健康的身體就不怕終年勞作。

古詩中的早春二月(古詩詞裡的二月二)7

二月二,龍擡頭。在古代,這一天有着各種各樣的風俗,然而風俗至今已多不存。但是我們從一些古詩中,仍然可以尋覓到它們的影子。其實,無論是“迎富日”或者是“撐腰糕”,都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挑菜”與“龍擡頭”之說,無不打着農耕文化的烙印。在科學不夠發達、生産相對落後的古代,人們常常把脫貧緻富寄托于迷信的色彩。盡管最終的目的很難達到,但是這種有趣的風俗具有獨特的魅力,也能夠給後來的人以歡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