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是什麼?「覺知」是什麼?它們一樣嗎?經常在冥想中說到覺知、覺知力,對此,需要做些細緻的闡述。
因為,我發現很多讀者并未真正知曉其深意,或許,隻是按照普通的文字來讀過。這也真正體現出有習練、沒有習練、習練狀态等之差别。同時,再次深感先賢聖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高妙。
根據經典,結合自己的習練體悟,我認為「覺知」,是一個動詞,是一種行為狀态,包含「覺」和「知」兩部分。
按照《說文解字》的釋義,「覺」是一個「感」,「感觸、觸碰」的過程,是「覺照」、「照見」,至于是眼、耳、鼻、舌、身、意那個或多個面向的照見又另當别論了。「知」是一個「應」,「收受」的果報,是「知曉」、「知道」,是「知覺」的狀态。
做個形象的比喻,比如開水,「覺」是手觸碰開關的方式,「知」是開關動了、水流出來了的反應,此時,「知覺」裡有這些信息。在冥想中是周流不斷的,如同這打開的水龍頭,水源源不斷地流出。
覺知,是身心同時發生的,而不是身心分離者可以體驗到的。
比如,吸氣時,氣息的進入;呼氣時,氣息的離開,你都是非常清晰地「照見」的。當然了,這能照見多少,就是覺知力的強弱,覺知的功夫了。
既然是身心同時發生的,這也就意味着,身心狀态不佳時,覺知力受影響。這非常明顯了,平常我們感覺疲憊時,就懶得理身邊那些無關緊要的,對于自己的領域也變得遲鈍些。
作為冥想者、知覺者,其具備的覺知力(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覺知的對象,這三者處于不同的狀态時,是所獲取的知見,即「知覺」是不一樣的。
在《瑜伽經》中有這樣一段闡述,「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來直觀對象」。
這裡,明确地指出了「真正的知見」是如何而來。我們想要獲取真知、真見,就要讓自己的覺知力能夠照見「被知覺者」、覺知的對象,能夠直觀對象,照見其本來面目,如其所是,而不是扭曲、投射等。
成大覺者,謂之「佛」。
我們常說,佛是「覺者」、「覺悟者」。這從佛的全稱「佛陀耶」可以很好地知道。佛「覺」、陀「悟」、耶「了」三個字,即:覺知(覺)、領會(悟)、圓滿「了」三層意思。
事實上,這有三個境界:自覺,格物緻知;覺他,覺知利生;覺行圓滿,知行合一。佛陀耶屬于三覺圓滿的最高果位,對于我們來說,這也是行持的目标和方向。
我們平常的有情衆生,因色相性勢的好惡、部分覺知障礙(鈎牽障礙),不能完全自覺,常常需要開示明心與警策(戒律)等助力,才能正常覺知。
我們的覺知處于「動态平衡」,可塑性大,可教可調。因此,我們需要時常靜坐冥想,時常積極主動去提升覺知、平衡覺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