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稱他是“德國浪漫派的後一位騎士。”就連諾貝爾文學家評委會都這樣評價道“他是那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
他就是德國著名作家、詩人赫爾曼·黑塞,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長小說就是《悉達多》。
這本小說雖講述的是婆羅門之子悉達多的故事,卻道盡了一個人的一生,是芸芸衆生普通人都會經曆的一生。
《悉達多》隻有短短150頁,自出版以來到如今已經被譯成6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70年,影響了千千萬萬的青年人。
無數迷惘、焦慮、找不到自我、看不清生命真谛的人,讀完悉達多的故事後,都會從中得到感悟,開始體驗屬于自己的人生。
01 走自己的路,做最真實的自己
小說中的主人公悉達多年紀輕輕的,就擁有了所有人羨慕不來的一切。他出身高貴、血統純正,父母是婆羅門的智者。他有着父親聰慧的頭腦,又繼承了母親好看俊朗的長相。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牽動萬千少女的心。
在婆羅門,大家都喜歡他,唯獨他自己心生不快樂。他想不明白,自己擁有父母、朋友、族人所有的愛,也汲取所有智者的淵博學識,反而内心深處空落落的,什麼都沒有。他不安的思緒湧上心頭,開始愈發惆怅。
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尋找人生的答案,他帶着好朋友果文達踏上了朝聖者的道路,成為了沙門門下的苦行僧。
在沙門生活和練習三年,悉達多修習克己和冥想,學會了禅定、屏息等諸多道義,走上了戰勝痛苦、饑餓、焦渴和疲憊的克己之路。
可是他發現,這種所謂的道義其實是自欺欺人,隻是暫時逃避生活的痛苦和内心的空虛,除此之外,别無他用。
悉達多陷入悲傷、痛苦的深淵,他找不到自己的去路。一次偶然的時機,他遇到了世尊佛陀喬達摩。這位智者脫離世俗的苦難,涅槃重生後,帶領門下衆多弟子學習教義,皈依佛門,免受輪回之苦。
悉達多跟随喬達摩學習一段時間後,他萌生了“任何人都無法通過教義獲得救贖”的感悟。佛陀的教義堪稱圓滿,可這并不是悉達多内心所追求的。最後,朋友果文達繼續追随佛陀,而他選擇了離開。
那一刻,他内心已然覺醒,踏上了一條從未走過的自我修行之路。
晚年,他跟好友果文達再次相遇,道出了早年離開佛陀的真相“知識可以傳遞,但智慧不能。你可以發現智慧,運用智慧,也許還可以通過智慧傳遞知識、創造奇迹,就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和傳遞智慧。”
年輕迷茫無助時,我們總是想尋求高人的指點,追逐高人的步伐,脫離苦難的深海。然而,我們學習他人的皮毛思想往往隻是表象而已。
思想僅僅吸收,沒有消化形成系統,它就永遠不是自己的。這就是很多人終其一生,即使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此生的原因所在。
就像書中所言“很多人就像落葉,被風吹着盤旋着落下來。還有少數人如同星星,沿着固定的軌道行進,風也吹不到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法則和軌道。”
人活一輩子,追求什麼都不及走自己的路,做最真實的自己有意義。
02 生活便是修行,人生重在體驗
悉達多離開前,對喬達摩說“佛陀的珍寶和秘密并非教義,而是他無法傳達和教授的證悟之時的經曆-----而這正是他現在正在經曆和未來将要經曆的。”
他選擇聽從内心的聲音,開始一番人生的新體驗。
自此,悉達多把父親的智慧箴言、沙門的法則道義、喬達摩的教義信條都抛之身後,他真正走上了修行自我的道路。
他開始感受世間萬物,望叢林雲海的千姿百态,觀日月星辰的五彩缤紛,聽飛禽走獸的百變交響曲,聞山間的百花香和鄉野的稻香。
他走進塵世人間,學習世俗之道。在一片森林裡,他與珈瑪拉名妓相遇,開始向她學習情愛;而後,他又在名妓的推薦下,向商人卡瑪斯瓦米學習經商之道。
漸漸地,他從珈瑪拉身上體驗到情欲的甜蜜美好,又從商人身上嘗到财富和權力的滋味。
他依靠自己的思考、等待、齋戒指導着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富有。他有了昂貴的府邸和衆多的仆人,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商。
光陰流轉,悉達多沉浸在紙醉金迷的富裕生活中,他從未有過歲月流逝的絲毫察覺。
然而他的思想愈發生鏽,糜爛與怠惰、自私與膽怯侵蝕他的靈魂。他逐漸深陷情欲與财富的漩渦。他擁有了所有的一切,但并不滿足于此。
他不斷尋找刺激來填補生活的枯燥乏味。他迷戀财富,淪為了一名可鄙的賭徒。
在輸錢和赢錢的死循環下,他失去了往日地沉着冷靜,對還貸之人沒了耐性,不再對乞丐仁慈,也不願接濟窮人。
每次從噩夢中驚醒,望着這張衰老醜陋的面孔,他厭惡至極。最終還是成為了年少時自己最讨厭的那種人。
人世間走這一遭,可悲可歎的是,被他視為真理的塵世宛若身上的枷鎖,拿不起放不下,隻剩沉重與麻木,疲憊與色衰。
當一個人的欲望越大,其孤獨也随之擴大。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滿足。”
欲望裹挾着悉達多,使他迷失自我,陷入無休止的貪婪中苦苦掙紮。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個警醒之夢。
回顧自己的一生,他意識到自己年方四十,鬓角生了縷縷白絲,衰老、死亡的恐懼油然而生。
他決定放下世俗财富,找一處地方平靜地走向死亡。他來到一條河邊,打算淹沒在河流中。然而,一個聲音從靈魂深處傳來拯救了他。
曾經不堪的歲月過往如煙,這次在酣眠後蘇醒,他幡然領悟自我的真谛。
隻有親身體驗世俗的一切,真正放下過去,才能成為全新的自己。人生短促,歲月無痕。生活是一場修行,而人生重在體驗。
03 生命的本質在于尋找真正的自己
悉達多告别塵世俗緣,告訴自己後半輩子的使命就是成為一名船夫,為無數人擺渡過河。他找到曾經為他兩渡過河的船夫瓦蘇德瓦,請他教自己撐船、制槳、編簍,幹農活種莊稼的本事。
平日的悉達多,每天與河流相伴,傾聽河水涓涓細流的聲音,領悟生命的真谛。漸漸地,他仿佛明白了這條河就是自己的一生。
從幼年至青年再到壯年,又至老年,他看不到自己的過去,也看不清未來的模樣,唯有當下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因果輪回,悉達多仍需再嘗苦果。
一日,喬達摩弟子來到河邊,急切地要去往佛陀涅槃之地。船夫幫他們渡河并且意外救下了被蛇咬傷的珈瑪拉及他的兒子小悉達多。
可珈瑪拉中毒太深還是死了,11歲的小悉達多隻能和兩位年邁的人一起生活。
但從小嬌慣長大的小悉達多,他厭惡貧困的環境和貧窮的生活。悉達多本以為隻要足夠有耐心,自己就能感化孩子的心靈。
奈何,時間帶給悉達多的不是幸福和安甯,而是無窮的痛苦和煩惱。終于有一天,小悉達多情緒爆發,他公然反抗父親,翌日清晨憤怒離去。
命運的輪回,有點可笑。悉達多回想起父親婆羅門,年少的自己一意孤行,決然離開父親再也沒有回頭,落得老父親孤寂而終都沒再見過自己一面的地步。
悉達多終于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他需要獨自面對,獨自向前走,旁人即使想要幫他,也無法承擔他命運的絲毫苦難。他放棄對抗命運,不再執迷、消沉意志,也不再痛苦。
最後悉達多徹底覺悟,“了解世界、解釋世界、輕視世界,也許是那些大思想家做的事。而我唯一感興趣的是熱愛世界、不輕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我自己,能夠充滿愛意、欽佩和敬意看待世界、我和萬物。”
就像詩人泰戈爾曾說“當我們真正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上。”也許,我們終其一生,要尋找的那個真正的自己,才是生命的本質。
我們存在于世界,是因為呼出的每一口氣、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存在的,而這些都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唯有熱愛生活,活在當下,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寫在最後
悉達多回顧這一生,少年時,他體驗青春路上的迷茫;青壯年時,他經曆對所做之事無怨無悔地付出;老年時,他才幡然明白這就是人生的修行之路。
他的一生,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縮影。
人這一輩子的意義在于,走在了解自我、認識自我的路上,體驗生命的律動,熱愛生活中的一切。最後,用《悉達多》中的一句話送給迷茫中的你:
學會愛這個世界,不再将其與我幻想的完美世界相比,而是讓世界保持原來的樣子,然後愛它、融入它。
文章原創侵權必究
轉載請聯系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