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葛亮和杜甫異同

諸葛亮和杜甫異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7 20:48:59

諸葛亮和杜甫異同?來源:華西都市報唐代詩聖杜甫在成都時期,曾走出草堂,去武侯祠憑吊三國蜀相諸葛亮在那裡,杜甫發思古之幽情,寫出經典之作《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句子,成為後世評價諸葛亮的标杆之句當杜甫離開成都,在夔州再次“詠懷古迹”,其中一首詩的主角又是諸葛亮,寫出“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的贊揚之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諸葛亮和杜甫異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和杜甫異同(阿來詳解杜甫為何愛寫諸葛亮)1

諸葛亮和杜甫異同

來源:華西都市報

唐代詩聖杜甫在成都時期,曾走出草堂,去武侯祠憑吊三國蜀相諸葛亮。在那裡,杜甫發思古之幽情,寫出經典之作《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的句子,成為後世評價諸葛亮的标杆之句。當杜甫離開成都,在夔州再次“詠懷古迹”,其中一首詩的主角又是諸葛亮,寫出“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的贊揚之詞。

杜甫為什麼對諸葛亮有如此崇敬之情?他僅僅是在表揚或者感慨諸葛亮嗎?我們今天讀杜詩,該如何理解杜甫這種崇敬之情?在詩歌之外,我們今天該如何理解三國時代的政治局勢,如何更客觀評價作為真實曆史人物的諸葛亮,而不是小說家寫的《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

5月21日下午,由川觀新聞、封面新聞、上行文化主辦的阿來系列講座――“杜甫 成都 詩”第五講,在阿來書房舉行。阿來圍繞“武侯祠:痛感君臣未際會”的主題,除分析杜甫寫詩的藝術特征、高超技藝外,還分析了杜甫的《蜀相》等多首寫諸葛亮的詩歌内容中涉及到的相關曆史、政治議題。

雕琢和白描轉換自如

大詩人敢于“散文入詩”

先來欣賞一下杜甫詩藝的高明。在《蜀相》開篇,杜甫記錄下他出城打聽、尋找武侯祠的過程。當時的武侯祠不像現在是旅遊景點,而是郊外人迹罕至的地方。“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兩句幾乎是白描。“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這兩句就開始雕琢字詞了。阿來說,這是杜甫寫詩的一個高級境界:“該修辭的時候可以做到精雕細琢的修辭,但在不需要刻意修辭也能講明白的地方,他就用散文入詩,大白話,不修辭。工拙轉換非常自然。這樣顯得不匠氣,不小氣,反而是自信的表現。”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一生的事功,被杜甫寥寥幾句就高度精準表達出來了,可見筆力之深厚。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明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寫景狀物,後一部分寫曆史,發議論。“古人寫詩一般不主張直接發議論表達觀點。就算想要表達一個觀點,詩人也要借助景色描寫來暗暗表達。但杜甫在這裡卻直接發議論,這在當時是罕見的。也許大詩人的偉大就在于此,敢于突破常規,而且有能力突破常規。杜甫敢于發議論,而且發議論發得很成功。”阿來說。

贊美諸葛亮,羨慕諸葛亮

杜甫“痛感君臣未際會”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鹂空好音。”本來碧草的綠是自然現象,鳥歌唱也不是給人聽的,但是被有心事的杜甫看到、聽到,就顯得有悲傷和寂寥的調子。杜甫壯志難酬,心境寂寥,也為諸葛亮的事功随着時間流逝在消散感到同情。諸葛亮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一生的政治努力,其實是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杜甫為之感到同情。但杜甫還是羨慕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縱然失敗,畢竟還是有輔佐君王的機會,而且還有關系親密的君臣關系。反觀自己,杜甫觸景傷情,撫今追昔,滿懷感慨,痛感君臣未際會。

寫蜀相,贊蜀相,羁旅途中還不忘念蜀相。離開成都路經夔州時,杜甫再次到當地的孔明廟憑吊,寫出《詠懷古迹五首其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纡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複,志決身殲軍務勞。”又在《古柏行》中,發出“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的傷感之情。

詩歌之外,如何對待曆史?

需要分清戲說與史實

阿來還從詩歌分析延伸開來,談到他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一些理解,“《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演義,裡面有一些對人物的過度神化、戲劇化。我們如果想要更真實認識一個曆史人物的功過,還是要多回到《三國志》裡。”他舉了在古典戲曲中大家比較熟悉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為例,“其實客觀冷靜分析下來,那幾次出祁山的做法,意義并不大,主要是一個姿态,還導緻群衆賦稅徭役很重,勞民傷财。這也提醒我們,今天理解曆史人物,要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眼光,而不是隻憑借一個演義或者文學故事。在古典戲曲中,常常把曹操當成一個反面人物去塑造,其實從詩歌史、政治史的角度上,曹操身上還有不少可取之處。曹操是一個文學成就很高的詩人,是一代文豪啊。比如說,詩歌史中的‘風骨’一詞,出處就跟曹操三父子的詩相關。”

盡信書不如無書。阿來提醒我們,今天讀曆史故事,要有足夠的分析、判斷能力。“像《三國演義》或者《水浒傳》裡對義氣的過度推崇,就不能在今天毫無批判性地接受。天下要有道、有禮(制度)、有法,社會才更有秩序。桃園三結義,在某種程度上,有較重的小團體拉幫結派的色彩部分,是值得警惕的。”

阿來表示,在杜甫所處的年代,諸葛亮的名氣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大。在杜甫“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将諸葛亮比作輔佐商湯和周武王的伊尹和呂尚,還比作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的功臣蕭何和漢朝第二任宰相曹參。“在杜甫之前,沒有哪位書寫者如此高調評價諸葛亮。實際上,諸葛亮的政治成就,也當不起這樣的高度贊譽。”阿來說。

縱然如此,卻不影響杜甫這首詩的藝術成就。“我們今天讀古詩,秉承的是‘對曆史報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要站在曆史人物當時的角度去理解古人。所以,我們今天讀杜甫的詩,也要站在杜甫的角度,去理解他當時為什麼對諸葛亮會有那樣複雜的情感,因為這裡面有杜甫對自己命運的聯想。杜甫内心一直有一個輔助明君、治國安邦的大志,為此,他借着諸葛亮來抒懷。”阿來說。

在本次講座的結尾,阿來總結道,杜甫在唐代書寫下他對諸葛亮的一些情愫、看法,縱然不是絕對全面或者準确的,但對于我們今天理解曆史上對諸葛亮的評價,對蜀漢割據政權的評價,都無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角度。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代代的記錄,讓我們今天的信息更豐富,對曆史的認識可以更立體。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