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統編教材書籍推薦

統編教材書籍推薦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11:38:59

統編教材書籍推薦(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中冊文化常識彙總)1

選擇性必修中冊

《修辭立其誠》

1.《易傳·文言》:《周易》有“經”和“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說,有七種文辭共十篇,稱為“十翼”。《文言》是“十翼”之一。

“五經”是儒家經典的合稱,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

2.《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内容很博大,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大約成書于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代至秦漢時期。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包括儒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其中以黃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餘各家雜之。

3.齊詩:西漢初年傳授《詩》的有魯、齊、韓、毛四家。其中齊詩為漢初齊人轅固所傳。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内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後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4.《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儒客大家班固編撰,前後曆時二十餘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顔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補寫而成。《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為了忘卻的記念》

1.《尚書》,最早書名為《書》,“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

《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合稱“六藝”。

《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合稱“十三經”。

2.偈jì子:佛經中的唱詞,也泛指佛教徒隽永的詩句或言辭。

3.向子期:即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時期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 。他的好友嵇康、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後,他很悲痛,寫了一篇《思舊賦》來紀念他們。由于當時司馬氏的高壓,向秀不能直書其事來表達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寫得簡短而隐晦,全文隻有156字。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屈原列傳》

1.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漢武帝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後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對後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

2.《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曆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其中沒有《清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本紀”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本紀》特例:

①《項羽本紀》。《史記》是在最強調大漢光榮的漢武帝時代寫就的,然而司馬遷在本紀裡放進了一篇“項羽本紀”。按照原則,隻有皇帝或者統治者才能被列在本紀裡,漢朝是靠打敗項羽而建立的。在五行安排上,漢代認定自己是土德,也就是直接接在秦後面,中間沒有項羽。但是太史公寫《史記》時,不是“項羽世家”或者“項羽列傳”,而是“項羽本紀”。在此,他有一個不同于漢代官方意識形态的“一家之言”,他認為滅亡秦的是楚而不是漢,是項羽而不是劉邦。

②《呂太後本紀》。班固的《漢書》中有《高後本紀》,“高後”指的是“高祖皇帝的皇後”,即依随劉邦而來的身份,這是一個正統的概念。但是司馬遷的價值判斷不一樣,從頭到尾稱她為“呂後”,标題也叫作“呂太後本紀”。在司馬遷眼中,呂後與項羽基本上是同樣的。呂後要建立呂姓王朝,而且實質上已經把劉家天下改造成呂家天下了,隻不過最後劉氏勢力重新集結,她終歸失敗,呂家天下又變回了劉家天下。

“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世家》特例:

①《孔子世家》。依照體例,世家本來講的是封王的貴族。在封建的曆史架構下,貴族是與平民百姓徹底分開的,為了反映這一曆史現實,太史公沒有把貴族與平民放在同一範疇下。因此,如果是西周封建中的重要諸侯國,就有相應的介紹,例如《吳世家》《晉世家》。孔子沒有王位,在封建秩序裡也沒有正式的貴族地位,本來應該将孔子放到列傳中,但為了凸顯他的重要性,同時追随自己所學的董仲舒的春秋學(認為孔子是素王),司馬遷沒有把孔子寫在列傳下,而是給予了“世家”地位。

②《陳涉世家》。陳勝被列在世家裡,就像項羽被列在本紀中一樣。司馬遷認為,在曆史的關鍵點上,陳勝、吳廣是秦朝最早起義的人。項羽很重要,因為他是真正滅秦的人;陳勝、吳廣也很重要,因為他們最早有勇氣揭竿而起。所以,雖然陳勝、吳廣的王位是自封的,但是司馬遷願意承認他們的曆史重要性。

“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傳”的類型分幾種:一是“專傳”,即一人一篇傳記,用來叙記一些較重要的人物,如公卿将帥或大奸大惡者《伍子胥列傳》、《商君列傳》;二是“合傳”,二人或數人合一篇傳,如《老子韓非列傳》、《廉頗蔺相如列傳》等;三是“類傳”,把同一類人物合記在一篇傳記中,多者可達百數十人,《循吏列傳》、《酷吏列傳》、《儒林列傳》(西漢前期多位“五經”儒學大師的事迹)、《貨殖列傳》(為商人正名)、《日者列傳》(蔔筮者的風采)等即是。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内容。

【相關鍊接】

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曆史事件的史書體例。《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傳:注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唐·韓愈《師說》)

《左傳》以《春秋》為藍本,相傳為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②紀傳體,是一種通過記叙人物活動反映曆史事件的體裁。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

③國别體,是一種以國家為單位,分别記叙曆史事件的史書體例。《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别體史書,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所記事件大都不相連屬,且偏重記言,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④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主線,将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書體例。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鑒紀事本末》就采用這種體例。

3.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亦稱“端陽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4.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5.楚之同姓:楚王姓芈(mǐ)。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受封于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

6.左徒:楚官名。相當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诏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7.《國風》:《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8.《小雅》:《小雅》為《詩經》中的一部分。其中大半是西周後期及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半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又叫詩三百,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詩經在内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有言道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所以,從詩經的文學價值來看,《風》被認為是最優秀的篇幅,和後期的《離騷》合稱為“風騷二體”。

9.帝喾(kù):古帝王名。五帝之一,相傳是黃帝的曾孫,号高辛氏。

五帝:五帝時代的五位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因其偉大,被後世追尊為帝。指的是: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相關記載《史記·五帝本紀》。

10.齊桓:是齊桓公的簡稱,春秋時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諧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争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争霸戰争,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讨,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曆史産物,此時的諸侯争霸戰争,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并統一戰争做了先期準備。

關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史記索隐》的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和越王勾踐。

11.湯:成湯,即商湯王。商的開國君主。子姓,名履,又稱天乙。

12.武:周武王。周的開國君主,姬姓,名發。《離騷》中有“湯、禹俨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之句,又有述及商滅夏桀,周滅商纣之事。

13.令尹:古代官名。春秋戰國時楚國所設,為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

14.三闾大夫:掌管楚國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官。當是屈原遷谪前最後的官職。

15.宋玉:相傳為楚頃襄王時人,是屈原的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他所作賦共十六篇。

16.《服鳥賦》(也寫作《鵩鳥賦》):賈誼的賦作,借與服鳥問答抒發自己憂憤不平的情感。

《燕歌行》

1.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張公,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将軍、右羽林大将軍,兼禦史大夫。

2.高适:(約700-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詩人。他與岑參的邊塞詩代表了唐代邊塞詩的最高成就。

後人又把高适、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3.金:指軍中作信号用的钲、铙等金屬樂器。

4.旌旆:旌是竿頭飾羽的旗。旆是末端狀如燕尾的旗。這裡都是泛指各種旗幟。

5.校尉;武官名,泛指統帥。

6.羽書:即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播。

7.瀚海;唐代對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準噶爾盆地一代廣大地區的泛稱。

8.單于;匈奴首領稱号,也泛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9.三時:指早、午、晚,即從早到夜(曆時很久。三,不表确數。)。

10.刁鬥:三足長柄的鍋,古代軍中兼用炊煮和巡更敲擊的銅制用具。

11.李将軍:指西漢名将李廣,李廣任右北平(轄今河北承德及天津薊州區以東地區)太守,悍禦匈奴,關愛士卒,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将軍”,數歲不敢來犯。一說戰國時名将李牧。李牧對抗匈奴,厚待戰士,曾破匈奴十餘萬騎,使匈奴十餘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李憑箜篌引》

1.李憑:當時供奉朝廷的梨園弟子,以善于彈奏箜篌著稱。

2.箜篌引: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曲》。

3.箜篌:古代一種弦樂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豎式兩種。

4.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5.李賀:(790~816) ,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 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隐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于詩歌創作。作品慨歎生不逢時、内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曆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6.吳絲蜀桐:吳地所産的絲和蜀地所産的桐,二者是制樂器的良材,此處指箜篌。

7.江娥啼竹:傳說舜南巡,死于蒼梧山(在今湖南甯遠),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揮淚于竹,竹盡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

8.素女:傳說中與黃帝同時期的神女,善于彈瑟歌唱。《漢書·郊祀志上》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9.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10.昆山:即昆侖山,傳說中著名的美玉産地。

11.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共十二門,故言。

12.二十三絲:《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13.紫皇:道教傳說中地位最高的神仙。

14.女娲: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淮南子·覽冥訓》和《列子·湯問》載有女娲煉五色石補天故事。

15.神妪(yù):指女神成夫人。《搜神記》卷四:“永嘉中,有神現兖州,自稱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謂“神妪”,疑用此典。

16.吳質:即傳說中月宮的仙人吳剛,其字為質。《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谪令伐樹。”

17.寒兔:玉兔。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月亮的别稱還有夜光、太陰、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鈎、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錦瑟》

1.李商隐:(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内(今河南沁陽),祖輩遷荥陽(今河南荥陽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隐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2.錦瑟:裝飾華美的瑟。瑟:撥弦樂器,通常二十五弦。

3.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周夢到自己變成了蝴蝶,醒來後覺得自己還是莊周,因此困惑不已。典出《莊子·齊物論》。《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4.望帝春心托杜鵑:望帝把思戀愛慕的情懷寄托在杜鵑哀切的啼鳴之中。《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号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禅授之義,遂禅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隐焉。時适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

5.珠有淚:傳說海中有鲛人,其淚化為珍珠。《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

6.藍田:地名,在今陝西,以出産美玉聞名。《元和郡縣志》:“關内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裡。”

《書憤》

1.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内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

2.塞上長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濟的事迹。檀道濟率兵伐北魏,屢建奇功,後遭猜忌被殺。《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将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裡長城!”

3.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堅強決心。

4.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裡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杜甫《詠懷古迹》詩之五稱贊諸葛亮說:“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姊妹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