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祭祀祖先和神靈

祭祀祖先和神靈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16:19:28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1

01

對于很多人來說,曆史,就意味着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就意味着埋首故紙堆裡的老學究,即使有個别人說自己喜歡曆史,也更多的是喜歡那些演義性質的人物評傳,或者是野史性質的宮闱秘史。

正史對于普通人來講,似乎總是晦澀難懂,很多人可以捧着一本《三國演義》,讀到精彩處甚至夜不能寐,但要是面對厚厚一套《史記》或是《資治通鑒》,那就難免會昏昏欲睡了。

但曆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來說,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不清楚自己國家的曆史,卻想要妄談江湖、指點江山,難道這不是一件很浮誇、很愚蠢的事情嗎?讀史可以明智,這話真的是金玉良言。多少帝王将相、枭雄奸臣,窮其一生的智慧韬略,也隻不過在史書上留下寥寥數十數百字而已。我敢說,一個人如果真的能把二十四史讀通、讀透,那他一定會受益匪淺。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2

2015年,幾位香港年輕人有感于當今社會的功利性太盛,對曆史、文化的漠視,希望讓更多人熟悉我們的五千年曆史,于是他們就創辦了一個叫做“知史”的知識分享平台。

這些年輕人認為:曆史不該是冷冰冰的,不該是隻關乎治亂興衰、王侯将相,真正的曆史,是先民們有溫度的生活和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創辦幾年來,他們積累了許多幽默有趣的曆史小知識。于是今天,“知史”這個平台出了一本書,書的名字也叫《知史》。不同于往常我們看到的那些枯燥無趣的曆史課本,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讀到古人有趣的生活,讀到一段有溫度的曆史。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3

02

我們都知道“仁至義盡”這個成語,它的意思是說,盡最大努力幫助别人,在仁和義這兩個方面都達到極緻。但你知道嗎?這個出自《禮記》的成語,最早的時候竟然是用于祭祀神靈和祖先的。

《禮記》記載了古代中國的各種禮儀和規範,其當有一句話叫:“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這句話當中的“蠟之祭”,實際上就是後來的臘月之祭。

古人十分重視祭祀這件事,在《左傳》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戰争,可見,在古人眼中,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祭祀與戰争,有着同樣重要的地位。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4

不論是祖先、神靈,還是風、雪、雷、雨這些自然現象,在古人的眼中,都是需要畢恭畢敬進行祭拜的事,而臘月作為萬物收成的季節,自然也需要一場盛大的祭祀,這就是“蠟祭”。

那為什麼要用“仁之至、義之盡”來形容蠟祭呢?

在《禮記》中,是這樣描述蠟祭的: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種,以報啬也。飨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

先啬的意思就是先農,指古代以務農為生的氏族,也就是受到神農氏傳承的氏族。據說,神農氏“始作臘祭,以告上蒼”,自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百種,就是各種作物的神靈,古人認為,萬物有靈,因此,谷有谷神,稻有稻神,合為百種。

農就是農神。我國古代崇拜的農神一般是指後稷。稷即粟,《說文解字》稱其為“五谷之長”,是我國古代最早栽培的旱地植物。《尚書·舜典》中提到:“帝曰:棄,黎民祖饑,汝後稷,播時百谷。”這裡所說的棄,是黃帝的玄孫,在堯舜時代,掌管天下農業之事,因此他被百姓奉為稷神,也就是後稷。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5

至于郵表畷,漢代大儒鄭玄指出:“标表田畔相連畷處,造為郵舍,田畯居之以督耕者,故謂之郵表畷。”也就是說,郵表畷是指田間供農人遮暑憩息的涼亭,以及用來分隔和連接田畝的田壟和道路。

要祭祀的還有禽獸,禽獸本來是鳥類和獸類的統稱,但在這裡是有特指的,那就是貓和虎。貓可以捕殺偷食糧食稻谷的鼠患,而虎可以捕殺糟蹋田間作物的野豬,因此,這兩種貓科動物,也會受到先民的祭祀。

坊與水庸都是常見的水利工程,“坊”通“防”,其實就是堤防的意思。而水庸則是用來引水和洩水的渠道。古代水患嚴重,為了避免莊稼作物被洪水沖毀,因此需要在上遊築堤,下遊挖渠,以禦水患。大禹就是因為治水有方,才受到舜的另眼相看,并成為舜之後的華夏氏族首領,開啟了夏王朝的序幕。

你看,在這場盛大的蠟祭中,需要祭拜的對象有這麼多:先農、五谷之神、農神後稷、養家護天的獸類,以及興修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見,蠟祭既是為了感謝諸方神靈的庇佑,使得今年得以豐收,又是為了祈求來年仍然能有不錯的收成。所以《禮記》才會說:“不忘恩而報之是仁,有功必報之是義也,蠟祭有仁義之至盡也。”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6

03

其實,蠟祭還不僅僅是為了報答那些有靈之物。在蠟祭這一天,先民們會舉辦一場全國性的祭祀活動,上至天子王孫,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會停工一天,參與到祭祀活動中。

由于蠟祭是年末最重要的一次祭祀,因此規格之崇高、儀式之盛大,都是絕無僅有的。各地最德高望重的人會帶領人們,按照一整套繁瑣隆重的儀式,向諸方神靈進行禱告。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7

禱告結束後,就是歌舞和音樂的環節了,那些最能歌善舞的姑娘和小夥子,就開始盡情歡愉,而其他人都可以在歌舞聲中,自由自在地聚餐、飲酒——這也是一年當中極少數幾個能夠放縱喝酒的日子,可以說是舉國同慶。

其實在周代的時候,除了蠟祭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祭祀祖先的祭典,稱為“臘祭”。《禮記·月令》雲:“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從這裡可以看到,“臘祭”是專門拜祭祖先的。

這兩個祭祀之日,一個用于拜祭神靈,一個用于拜祭先祖,原本是泾渭分明的,但由于時間接近,且名字也非常相似,一個是“蠟燭”的“蠟”,一個是“臘肉”的“臘”,實在很容易混淆。因此,到了漢代的時候,就把兩者合并起來,統稱為“臘”,每年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戌日即為臘日。

《說文解字》曰:“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

到了唐代以後,由于國力日益強盛,與周圍國家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許多源于國外的文化風俗,逐漸傳入到中國内陸,并逐漸被包容性極強的華夏文化給同化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外文化,這其中就包括源于印度的佛教。

在佛經傳說中,佛教之祖釋迦牟尼佛本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為了尋求人生的大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行。一天,他途徑位于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又累又餓,加之酷暑難熬,便昏倒在地。

此時幸好有一位善良的牧羊女從這裡路過,她用自己所帶的雜糧,加上剛采摘下來的野果,煮成稠粥喂給釋迦牟尼,才使他恢複了體力。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8

感謝了牧羊女後,釋迦牟尼便找到一棵菩提樹,在樹下結草打坐,并立下宏願:“今若不證無上菩提道,甯可碎此身而終不起于座!”

經過六天六夜的冥思,最終,在第七天早晨,也就是臘月初八這天,釋迦牟尼睜開眼睛,看到初升的太陽,這一刻,他終于大徹大悟,就此覺醒為意為圓滿的佛陀。

于是,在佛教中,臘月初八便被稱為“佛陀成道日”。

随着佛教的傳入和興盛,很多寺廟的僧衆會選擇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布施香谷和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夢梁錄》中對此有所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謂之臘八,僧衆設五味粥供佛,名曰臘八粥。”

再後來,随着時間慢慢流逝,“蠟祭”最早的含義逐漸被民衆忘記,但“臘八”的許多風俗,卻仍然得以保存,并流傳至今,不得不說,這正是曆史的無窮魅力。

祭祀祖先和神靈(連祭祀神靈都不能做到)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