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夜晚想去探險嗎?在“石屎森林”的包圍下,廣州城内也可以有另一個世界存在!暑期來了,華南植物園舉辦“植物園奇妙夜”活動,在黑暗的樹林、草地和池塘邊,記者跟随探險隊,遇到好多小動物!
本次活動的帶隊老師是華南植物園的郭世軍、杜志堅、康永強老師,在交待好注意事項後,“植物園奇妙夜”探險隊正式出發了!
夜觀活動除了尋找“刺激”外,主要是為了觀察白天看不到的夜行性動物,比如蜘蛛、蛙類、蛇,以及部分夜行性昆蟲。天氣太熱,許多小動物也喜歡早上躲起來,晚上才出來覓食。
蛇來了
隊伍出發後,首先來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水塘。很快,老師在小水塘裡發現了一條“黃斑漁遊蛇”!黃斑漁遊蛇屬于夜行性動物,半水栖,能在水中潛遊。平常主要捕食小魚,也兼食蛙、蝌蚪與蛙卵等。黃斑漁遊蛇性情兇猛,會攻擊捕蛇者。
在老師的呼喚下,學生們紛紛來到泥塘邊用手電和頭燈對着水中猛照。蛇受了驚吓,很快便退走消失。不過,經驗十足的郭老師很快發現了四條黃斑漁遊蛇,還将一條小蛇撈出來讓大家摸摸看!
黃斑漁遊蛇
杜老師将蛇從網中掏出來時,蛇馬上立起身體,在老師的手背上咬了一口。學生們開始尖叫,但兩位老師倒是很鎮定,跟大家解釋:“這種蛇沒有毒,不用擔心。被咬了也不會怎麼樣。”後來,直到整個探險活動結束,老師确實沒有出現任何異常。
大家按照老師的指示去摸蛇的身體,小蛇崩得直直的,力氣好大。有調皮的學生扯蛇的尾巴,小蛇立即将尾部卷起纏他的手指(錯誤示範)。大家感受完後,老師将小蛇放回捕撈的地方,在自然界抓到的東西,觀察完要放回自然界。
圖片說明:抓到一條黃斑漁遊蛇,大家來看看、摸摸
老師提醒,在樹林、山地夜觀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蛇,所以要特别注意觀察身旁有無蛇類,或者邊走邊用捕蟲網、樹枝等在腿旁“打草驚蛇”,避免受到蛇類攻擊。
在華南植物園裡,也有毒性非常強的金環蛇和銀環蛇。兩位觀察老師都分别遇到過銀環蛇。所以老師一再強調,千萬不能在沒有老師指示的情況下走進草叢。更不要自己抓蛇來摸。
當天晚上,我們也嘗試去尋找銀環蛇,但在它曾經出現過的水塘和草叢附近,都沒有遇上,不知是運氣太好還是運氣不好了。
遇見“廣州最小的蛙”
蟾蜍和蛙是夜觀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小動物”,可以說“遍地都是”。在與蛇相遇之後,很快在一棵大樹下看到兩隻黑框蟾蜍。有學生問它們是不是夫妻,老師說可能隻是出來覓食時遇見了。
黑框蟾蜍圖
黑框蟾蜍以昆蟲為食,除了頭部之外,其他部位都布滿了大小不等的疣粒(真醜)。不過它的眼睛四周像戴了一副黑框眼鏡,它的名字也由此而來。黑框蟾蜍眼睛後方有一個隆起的部位,是它的毒腺,遇到危險會向正前方噴射出毒液,所以觀察的時候不要從正面靠近,要從側面或者後面靠近。雖然樣子醜,但吃蚊子的數量是普通蛙類的三倍。
這次還看到了廣州最小的蛙,成年後也隻有2-3厘米。這種蛙叫“飾紋姬蛙”,是洞穴蛙,晚上能看到的很多都是幼蛙,體積更小。老師用手電筒照了許久,大家才看到。輕輕地将它引到手掌上後,老師讓大家不要摸,一摸就會跳走,也讓圍觀的同學不要張嘴,否則一下子就跳進嘴裡啦。
掌中的飾紋姬蛙
後來,又遇到了斑腿泛樹蛙。為什麼叫樹蛙,因為它會爬樹。為什麼能爬樹呢,仔細觀察它的腳趾就會發現,上面有吸盤,樹蛙就是利用這些吸盤攀附在樹上。中國的樹蛙都沒有毒,拍照可以無限靠近噢。
斑腿泛樹蛙
抱着蛋的“蜘蛛精”
在夜觀的過程中,不要太靠近樹幹,因為這裡潛伏着很多蜘蛛。擡頭一看,可能就在你頭頂上。所有的蜘蛛都有毒,隻是毒性強弱的問題。
路兩旁的大樹,隻要仔細看,就能發現黑背草蛛、白額高腳蛛等蜘蛛。我們甚至還遇到了抱着蛋的白額高腳蛛。白額高腳蛛是夜行性動物,雌蜘有抱卵遊走的護卵行為,在交配産卵後,為了保護卵,會用絲将卵固定于腹部,蜘蛛的母愛也是滿滿的啊。白額高腳蛛算是益蟲,主要以捕食蟑螂、蒼蠅、蛾等昆蟲維生,食量也不小,可連續捕食多隻蟑螂。
黑背草蛛
白額高腳蛛
抱卵白額高腳蛛
螢火蟲的寶寶吃蝸牛
說起夜觀,很多人都會想到螢火蟲,但是7月份已經過了繁殖季節,大部分的螢火蟲處于卵或者幼蟲的形态。在華南植物園的一片矮林中,隻能看到零星的螢火蟲在飛。
老師告訴大家,螢火蟲屬鞘翅目螢科的完全變态昆蟲,分為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都會發光,如果看到螢火蟲寶寶,可以看到它的肚子也在發光。可能很少人知道,陸生螢火蟲的寶寶是吃蝸牛、蛞蝓、蚯蚓的。螢火蟲的頭頂有一對尖尖的颚。在捕食蝸牛時,螢火蟲會先用颚在蝸牛身上輕輕敲打,其實是向它注射一種毒液。當蝸牛在毫無警覺下被“麻醉”後,螢火蟲就會再注射另一種液體進去,将蝸牛的肉變成流質,然後使用管狀的嘴喝掉。(是不是好吓人)。
很快,杜老師又抓到一隻螢火蟲(邊褐端黑螢)讓大家摸(老師真是好會捉蟲啊)。開始的時候,螢火蟲的光很暗,學生們按照老師的要求将手電筒的燈都滅掉後,螢火蟲漸漸地亮起來。把小蟲翻過來,可以明顯地看到有2格電(尾部有兩節是發光的)。老師解釋,螢火蟲發光的原因是尾部有熒光素,發光的一般是雄性,主要目的是溝通(求偶)。如果雌蟲喜歡這種光,也會發出微弱的光來“回應”。
不是近看都不知道螢火蟲的樣子這麼平凡。
螢火蟲尾部發光。
觀察完後,照例将蟲子放回發現它的地方了。老師說,地球上的昆蟲都需要經曆或短或長的幼蟲期,短的十天左右,長的可達17年或更久,但一旦變為成蟲,就要在極短的日子裡完成結婚、生孩子,還有死亡。比如螢火蟲,在變成成蟲之前,有半年至2、3年的生命,但變為成蟲後,隻有7-14天生命,如果不放回去,就不能結婚了T_T。
剛剛說了螢火蟲寶寶會吃蝸牛,當天沒有遇到在吃蝸牛的螢火蟲寶寶,倒是遇見了一隻大蜘蛛抓捕螢火蟲的場景。啧啧,自然界有時就是這麼殘忍。
大蜘蛛抓螢火蟲圖
最毒的蟲子:放到敵敵畏裡浸泡都沒事
螢火蟲寶寶之後,在池塘旁的一片葉子上,我們遇到一隻黑色的“蠶寶寶”,老師将它引到手中讓大家摸(今晚真是摸了好多東西),摸上去的感覺也跟摸蠶寶寶的感受一模一樣,肉肉的、QQ彈彈。不過,它不是蠶寶寶,而是斜紋夜蛾的幼蟲。
斜斜紋夜蛾的幼蟲。
對于農業生産來說,斜紋夜蛾是害蟲界的“大神”,高抗藥性,可厲害了,把斜紋夜蛾的老熟幼蟲放進敵敵畏裡浸泡一下,過後還能安然無恙在植物上大吃大喝。當然,人類是很聰明的,現在已經有了相應的防治技術。
當天還看到很多其他小動物,比如黑色的蝗蟲,曼妙的豆娘,還有螽斯等等,另外還多次遇到蟻群圍攻蚯蚓,攝影哥哥說太恐怖,就不放圖啦
黑色的蝗蟲。
豆娘。
螽斯。
最後,附上夜觀裝備,夜觀秘訣,同時提示安全事項
夜觀裝備:放大鏡、手電、賞蟲圖鑒、記錄表。其實有手電筒已經足夠,當天我們也沒有使用放大鏡和望遠鏡,全憑肉眼。
手電筒照明以可見路徑為原則,為減少感染可以在燈罩上貼一層紅色玻璃紙或蠟紙。
觀察的秘訣:小動物不會随便出現在水泥地上(除了過馬路的時候。。。)。它們覓食的地方可能是樹幹、也可能是花裡,或者葉子背面(注意它們喜歡躲在背面),以及草叢裡。在這些地方多找找,會有發現驚喜噢。觀察不僅要用到眼睛(視覺),也要用到耳朵(聽覺),偶爾可以用到觸覺,但味覺就不需要了。名字不重要,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比如多大,身上什麼顔色,在哪裡出現等)才是最重要。
夜晚的世界很精彩噢,要想獲得最佳的夜觀快樂,所需要的不是頂級的設備,而是觀察事物的習慣,真正的技巧在于觀察的欲望:)
安全事項:(重要的内容要說三次)
最好穿長褲、運動鞋或登山鞋,不要穿拖鞋或涼鞋,可以塗抹一些防蚊、防蟲液。
無論何時安全都是首要的。在沒有專業人士的陪同下,請不要随便到公園、山間、林地進行夜間探險活動,這些地方都有可能有蛇出沒。如果想參加植物園的夜觀活動,可以找郭世軍老師預約(電話:13902385048),系統的夜觀活動比較适合小學生。
父母可以帶着孩子在小區花園等相對安全的地方進行“夜觀”,但請不要随便用手摸。如果家長覺得某些小動物真的特别熟悉,比如蝸牛、蛞蝓等,那就自己先摸,過一會沒有異常再讓小朋友摸吧。
(廣州日報記者羅桦琳、實習生吳健偉 攝影高鶴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