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令鎖拿陝甘總督進京,
過潼關時暴斃而亡,死因至今無解
他是第一位被鎖拿進京的陝甘總督,也是暴斃而死的陝甘總督!其中緣由,至今撲朔迷離。這一位陝甘總督名叫永常。被乾隆皇帝認為是位膽小怕事,畏縮不前的封疆大吏。
不過,他也出自滿洲大家族——董鄂氏。曾經出過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的董鄂氏。
董鄂這個詞,人們多認為源自于冬古河之名。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滿族自治縣境内的大雅河上遊支流黛龍江。也有人說冬古河,漢譯的轉音,就是董鄂。大概在明正統年間前後,生活在冬古河一帶的部落,就以河流為名字,稱為董鄂,最後演變成為一個姓氏。
有學者将董鄂氏的起源發展,梳理一個大概的線索。董鄂氏源自于女真部的溫火衛。在明中後期之前,長期生活在顔楚河和摩闊崴海灣(今俄羅斯波西耶特灣)地區,後來逐漸南遷至遼東渾江、冬古河地區。最後,因活動在冬古河一帶,被稱為董鄂氏、董鄂部。
不過,一部分董鄂氏人認為,他們其實姓趙。董鄂·鐵保考證,董鄂氏出自覺羅氏,而覺羅氏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趙氏的後裔。金人攻破汴京後,大量的趙氏皇族被擄掠到東北,大部分成為金人的奴隸。後來這些人就在東北落地生根,逐漸成為當地土著。不過,這個觀點隻被一部分人接受。
董鄂氏中也是名人輩出,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禮、名将費揚古、順治後妃董鄂氏等等。同康熙時期的名将費揚古相比,永常非常平庸,連任用他的乾隆都看不上他。
永常是滿洲正白旗人,仕途走的是旗人勳貴們特有的路徑:先在大内當侍衛,積累資曆人脈,再外放為武官。他從三等侍衛累遷鑲紅旗滿洲都統。算是按部就班升遷上來的。乾隆五年成為安西提督,屯哈密,賜孔雀翎、紅絨結頂冠。說明還是有功勞和苦勞的。十年後,成為湖廣總督,曾平定了羅田民馬潮柱之亂。也算是順風順水。不過,等他再次調到西北的時候,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之亂的大戰在即。
平定準噶爾之戰,曆經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前後長達七十年之久。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一直打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才宣告結束。
乾隆十八年,永常調任西北。此時,平定準噶爾之戰進入關鍵時刻。乾隆皇帝似乎想用他曾任安西将軍,熟悉西北情況的特點,确保西征大軍的後路。永常在西北,先任欽差大臣,駐安西。很快,就升任陝甘總督,并且加封為加太子少保。
這場大戰,乾隆計劃是借刀殺人。以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及宰桑薩賴爾之手取達瓦齊的人頭。清軍兵分兩路,一路定北将軍班第出北路,副将就是阿睦爾撒納,另一路以内大臣授定西将軍永常出西路,以薩賴爾為副将。出征之前,乾隆還專門把永常诏到京師面喻。
不過乾隆沒有料到,這次征讨達瓦齊,阿睦爾撒納也想借刀殺人,用清軍來消滅競争對手達瓦齊。故而,阿睦爾撒納非常迅速,進兵很快,而永常督促各路兼程并進,還是落後了,乾隆責備他失誤了,耽誤了大軍進程。
後來,關于永常的行動,史書上的似乎都不合乾隆心思。或者是,一個是紙上談兵,一個是現場親臨,看法比較大的緣故。可惜,現在能找到的資料比較少,無法看到更多的東西。
永常抵達巴裡坤後,又被還軍到肅州。而他作為陝甘總督,提出各種後勤方案,乾隆也認為稀松平常。等定北将軍平定伊犁,俘達瓦齊。乾隆皇帝下诏,斥責:“永常但知師行糧随,沾沾議接濟。今功已成,何慮糧不足?因糧於敵,從來勝算。如永常奏,輾轉挽運,動逾數十日,庸有濟乎?”
由此,被免去定西将軍,降為吏部侍郎。後來,阿睦爾撒納叛亂,犯伊犁。這次永常進兵緩慢,又被斥責怯懦,罷内大臣、定西将軍,以副都統銜為參贊。這時,厄魯特諸部落中有不從阿睦爾撒納叛的部族,前來歸附,其中有宰桑紥木參等率數千人。永常懷疑他們詐降,就挾宰桑為質,兼程逃走了。還曾經征調策楞所部救援,并檄阿敏道引還,同駐巴裡坤。這些事情,引發了嚴重後果。
最終,乾隆下旨将他奪官鎖拿到京師,不料行至臨潼,他就在路上暴死了。人雖然死了,但仍舊被抄家,其子拉林也被充軍。令人奇怪的他曾經征調的策楞、玉保也在被押送回京的途中,被準噶爾兵圍攻殺死。他的死因至今依舊撲朔迷離。
有知道的師友們留言說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