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今年小學二年級,進入小學後,别說是孩子,就算是當媽的我,也時常心裡長草。眼看着别人家孩子特格強壯,我便尋思着怎麼給自己家孩子補充營養;眼看着别人家孩子文武雙全,我就也琢磨着帶兒子去武術班裡轉一轉;又羨慕别人家孩子練得一手好字,于是連打帶罵的将兒子趕進了寫字班。
别人家孩子大體上都是有見識的,他們侃侃而談,大方得體。我自然是急的,也擰着兒子的耳朵逼着他裝體面,也少不了要破費一番,帶孩子遊覽一番大好河山。
僅僅兩年的時光,兒子從此不争不搶,完全順從了我的意思,卻添了一句口頭語:我媽說。
三十年前,我被舅舅從熱鬧的城市,接到山東姥姥家,在哪裡渡過了我最懷念的時光。一個幹淨整潔的大院子,院子中一棵一人都抱不住的大樹,我住在這個院子的書房裡。書房不大,陳列的家具僅有一張床、一個衣櫃、一鬥書架和一副書桌。
剛開始,這些簡單得讓我失望的一切,都另我起了“逃離”之心。好像螞蚱一樣,不跳就不能活的我,簡直受不了這份清淨。可随着時光荏苒,蹦跶不動的自己也隻能融入其中。
慢慢的,我心裡那些“燈紅酒綠”變成了蘭蘭的天、清澈的水、成群的油鴨、彌漫在空氣裡的醉人的泥土和麥草混合的香。原本沖進大雨便狂喜的丫頭,轉眼就幻化成了“雨巷裡撐着油紙傘”優雅慢行的女子。
随和着哥哥姐姐們的讀書聲,我也如獲至寶似的,裝模作樣的捧着一本書來看。有時也會煞有介事的拿筆鋪紙,刷刷點點。再或者,幹脆對着書房裡的小窗發呆,久了,便注意起窗對面,青石牆上奮力的鑽出一點綠,搖曳着,讓我頓感生活的意義。
拉回思緒,看着眼前的兒子歪扭着身體坐在書桌前,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周圍書籍羅列,玩具成堆,文具各式各樣碼成一排。如此的花花世界啊,我的眼都亂了,孩子那裡還有一處安靜之所在。
正尋思着,手機鈴又響了,電話裡老公催着收拾行李“快快快,别的孩子都上了車了啊,咱們麻溜的,别耽誤時間啊”。
手忙腳亂的上了車,車裡除了狂浪的音樂,還是大人孩子的寒暄和嬉鬧。一個頭兩個大,卻突然清醒了似的。什麼是好的教育?多旅遊多見識?多看書多刷題?多上課後班,并堅持到底?
也許,這些都是教育,可卻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一方淨土,然後潤物細無聲的讓他日漸“發起芽”來。
就好像楊绛在訪問裡談起父親對自己的教育:父親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我佩服又好奇。詢問秘訣,隻回答:多讀書罷了。媽媽平日操勞,一旦得閑,立即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的津津有味。
我就學她的樣子。爸爸從不呵斥孩子,但卻在工作上表現的威武不屈。讓楊绛心生敬意。這便是最好的教育吧,無非是依葫蘆畫瓢, 簡單卻深入人心。
這會兒,我要下車打道回府嗎?不,既來之則安之,從此刻起,我心安便是孩子的心安;我甯靜,便是孩子的甯靜;周圍熙攘,我眼手相觀,一颦一笑,一舉一動皆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隻可惜,悟道這些晚了而已,兒子已經九歲、十歲的小夥子。但依舊希望,成長不分前後,不分大小,隻要入心,便是最好的開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