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常常說的過早其實是吃早餐的意思。那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原來是有曆史淵源的。
先說一下問題,過早,過,經過之意,早,早晨。過早就是早晨必做的事兒。
文化對于一個地方是一種傳承,一種共性,對于每一個武漢人和每一個生活在武漢的人來說,它滲透在你的生命之中,就好像我就算遠離家鄉,還是想吃碗炮仗面,還是想啃個手抓羊肉一樣。
武漢,在大明朱桢那會兒隻能說是個碼頭。首先,是長江和漢江的通航條件真棒。從重慶到上海,武漢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點。因為江漢平原是非常重要的糧食産地啊。而農業社會最重要的是什麼?
其次,由于碼頭興盛,買賣人就聚集在武漢了。尤其是漢口江漢關附近這個天然碼頭。也就是租界區。加上後來開關貿易之後,武漢的碼頭地位更是水漲船高。
這跟過早有什麼關系呢?
中國人講究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飯要吃好是一個基本要求。農民一般早出晚歸,早餐之後就要投入繁重的勞動中了,而午飯一般是在田間地頭啃兩個饅頭弄碗水搞定。所以早餐一定要提供一整天的營養和熱量。
然而,直到清代才有這個詞彙的出現。“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武漢的早點,又以種類多、搭配妙、做法絕、價不高、吃得飽為特色,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的熱幹面、談炎記的水餃等都是武漢人“過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