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曆塊過都見爾曹。
——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第二、三首》
初唐四傑
這是杜甫針對當時很多貶低“初唐四傑”的保守派詩人,而作的一首反駁詩句,他對“初唐四傑”的贊美與褒揚洋溢于字裡行間。
由于初唐時期的很多詩人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還沒有擺脫前朝辭藻豔麗浮華卻内容空洞無物的詩歌傳統,所以當時有很多詩人譏笑“四傑”王楊盧駱輕薄為文,面對這些詩人無休無止的攻擊四傑,杜甫認為這些人終将會被曆史的巨浪無情地吞噬。這些守舊的文人終将會慢慢逝去,但是王楊盧駱這“四傑”卻會像萬裡江河一樣萬世流芳。
能夠被詩聖杜甫比做江河的“初唐四傑”,但是唐初名将裴行儉對四人的評價卻截然相反,“初唐四傑”的最終命運是否真如他所說呢?這“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華陰楊炯、範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這四個人都是文采飛揚的詩文大家,他們很早就嶄現出了在詩詞創作上的天賦,在當時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的追捧。
其中王勃的詩清新自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名詩,《滕王閣序》則是流傳千古的辭賦。
楊炯則是以邊塞詩而聞名,詩詞氣勢雄偉,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家馬革裹屍、建功立業的精神,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等。
盧照鄰則是擅長寫七言歌行體,被楊炯譽為人間才傑,代表作有《長安古意》。
而駱賓王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們從小就讀他的詩句,在此不再說明。
話說唐朝名将裴行儉能文善武,最具識人之才,唐高宗時,出任吏部侍郎,經他選拔的将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都成為一代名将。他有識人之明,不用龜蔔算命,隻靠的他的一雙慧眼,其中最為經典,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他對初唐四傑的“評判”。
當時進士王勮、鹹陽尉(類似于公安局長)蘇味道都沒有出名,裴行儉和他們初次見面就說:“二君後當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願以為托”。所謂“掌铨衡”,就是掌管國家的人事權。裴行儉想把子孫托付于他們,果然,王眘,蘇味道後來分别成為唐高宗,武則天的宰相。
王勮沒有名氣,但王勮之弟王勃卻很有名氣,司列少常伯(即吏部侍郎)李敬玄尤其看重他們四個“初唐四傑”,認為他們将來一定官運亨通。但是裴行儉不同意他的看法,裴行儉一個都不看好,他說:“士所以緻遠,當先器識後才藝,王勃等人,雖有文華(非化),但個個浮躁淺露,絕非享爵祿之器!
李敬玄對裴行儉說:“你說王眘,蘇味道有宰相才,而名揚天下的四大才子,最後會是什麼命運?”裴行儉說:“楊炯最多能做一縣長,其餘三人,能得善終,就是他們家祖墳燒高香了!”
要知道王楊盧駱四人當時可是響當當的文學新星,世人都認為他們的人生将會是一片坦途,可是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初唐四傑”的命運果真被裴行儉一一言中,簡直可以說是神預言。
王勃很早都和達官顯貴打成一片,曾經給沛王李賢做過幕僚。一次李賢和李顯鬥雞,王勃大筆一揮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讨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顔不悅,指責王勃:“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态,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他憑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後來又被人誣陷下獄,判了死刑,不過幸逢皇帝大赦天下,免于一死,但是卻在二十七歲的時候看望在交趾縣做官的父親,在返回歸途的船上不幸落水,魂歸南海。
駱冰王曾經任長安主簿,但是因為貪污(也有可能是被人誣陷),被捕入獄,後遇赦而出,心灰意冷的他棄官而去,糊裡糊塗的跟随徐敬業起兵讨伐武則天,撰寫《為徐敬業讨武曌檄》。徐敬業敗亡後,站錯隊的駱冰王也身首異處。
盧照鄰則是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也被捕入獄,出獄以後因服丹藥中毒,後因身染風疾,痛苦不堪,自投颍水而死。
而楊炯果真如裴行儉所言,雖然曆經坎坷,但是不斷成熟的他也懂得收斂自己,也過了平淡如水的生活,最終遷盈川縣令,并于第二年卒于任上。相對于之前不得善終的三人,楊炯真算是幸運兒。
其實杜甫和裴行儉對王楊盧駱的評價都是正确的,隻不過兩人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看問題,杜甫是站在文學的高度評價四人,而裴行儉是從他們在官場仕途上的發展來判斷,都不能說是錯誤的。要說錯,隻能怪李敬玄,他閑的沒事非要讓人家給王楊盧駱看相,如果不這麼八卦,也許“初唐四傑”就不會有如此這般命運。而且一個管人事的大官還不如一個将軍看人準,可真是贻笑大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