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4 00:38:51

作者:張勤

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為熱鬧也最為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曆史十分悠久。從《爾雅·釋天第八》所記“載,歲也。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開始,迄今為止春節的有史記載已逾2000年。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1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2

豐子恺繪《春節美景·紅燈照得滿堂紅》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3

戴敦邦繪《紅樓夢》插圖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4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5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6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7

耄耋之年形容幾歲(歲與年)8

從史書記載來看,春節實際上指的是一系列的年慶活動,從臘八到正月十五,都是“過年”。中華民族具有悠久農耕曆史,在忙碌了一年之後,百姓需要感謝天地、祖先神靈的庇佑,同時也需要以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開始。他們一邊準備祭祀之物,以謝天地神靈,一邊與親朋好友暢飲,慶賀新春。正所謂:“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周人以夏曆十一月為歲之首,《詩經·七月》描述的就是周人過年的場景。

在古籍文獻中,與春節有關的記載非常多。從曆史文獻到小說佚史都有關于此習俗的記錄。溯其源,或許可以從“過年”的“年”開始談起。

(圖1)是“年”的甲骨文,形如一人負禾,象征稻谷成熟,滿載而歸。從早期的文獻資料記載來看,“年”包含“豐收” “豐産”的含義。《榖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楊 《疏》雲:“取歲谷一熱也。”又《榖梁傳·宣公十六年》記雲:“彼其曰大有年,大豐年也。”何休雲:“謂五谷大熟也。”又《說文·禾部》雲:“年,谷熟也。”“年”代表谷物成熟的時刻,這對于傳統農耕民族而言象征着豐産,代表着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因此作為重要的歲時節令,“年”被納入影響百姓生活的重要節日。

除了以“年”代表新年伊始之外,據《爾雅·釋天》所記錄,堯舜稱其為“載”,禹夏稱其為“歲”,殷商稱其為“祀”,三者都包含“開端”“肇始”的含義。“載”,《爾雅·釋天第八》雲:“載,歲也。”郭璞注雲:“取物終更始。”又《說文解字注》卷十四篇上釋 “載”雲:“又叚借之為始,才之叚借也。才者,艸木之初也。夏曰載,亦謂四時終始也。”載、才二字,作為假借字相通時,載同樣包含萬物初始的含義。再來看“歲”字。“歲”是“年”的别稱。《春秋左傳正義》左氏雲:“歲時日月星辰是也。”唐孔穎達《疏》雲:“四時一終曰歲,取歲星行一次也。”可見,“歲”指每四季交替一次即為一 “歲”。故孔《疏》亦雲:“是言歲即年也。”又《春秋公羊傳解诂·隐公第一》:“春者何?歲之始也。”何休注雲:“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歲即年、亦即春。民諺所言“一年之計在于春”,包含的就是萬物更新之意。歲始于春,故《楚辭·招魂》有“獻歲發春”之語。

在上述所列文獻中,不難發現,與“年”“歲”“載”相關的内容,基本都是在說“肇始”與 “豐産”。這都與農耕的傳統密切相關。我們的祖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通過觀察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産的經驗。觀察“歲星”變化就是其中之一。《後漢書》卷三十下《顗郎襄楷列傳下》引《孝經鈎命決》曰:“歲星守心年谷豐。”“歲”不但代表一年結束,同樣還意味着五谷豐産。“歲”與“年”一樣都是富饒、豐沃的象征。一個農業社會,豐産是人們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所以“祀歲”傳統亦古已有之。在《大戴禮記》《史記》《漢書》等兩漢文學中就有類似記載。如《大戴禮記·夏小正》所記:“初歲祭耒,始用畼。”《史記·天官書》所雲:“臘之明日,人衆卒歲一會,飲酒,發陽氣,故曰初歲。”歲末,會友共聚,把酒言歡,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守歲”之俗吧。

古人以臘日為歲終,臘日的次日,就是“初歲”,意指“歲之始”。“臘”,民間常有“臘月”和“臘日”之說。所謂“臘月”,就是指農曆十二月,“臘日”就是臘月初八。古人在臘月有祭祀百神的習俗,在臘日有喝 “臘八粥”的傳統。《禮記·月令》曰:“臘先祖五祀。”何謂 “五祀”?據 《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記:“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鄭玄注曰:“此五祀者,五官之神。”“五官之神”,即五行之神。《太平禦覽》卷五二九引《漢書議》:“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在兩漢時期文獻中,臘月所祭“五祀”,皆為掌管天地萬物之陰陽之氣。在古人看來,無論是自然萬物、還是人類自身,皆離不開陰陽兩氣,所以 “五祀”率先祭祖先神靈與五行之神。《屍子》卷下雲:“先王之祠禮也,天子祭四極,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祭其親也。”類似記載還見于《禮記》《白虎通》等文獻。如 《禮記·曲禮》下雲: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鄭注雲: “此蓋殷時制也。”《白虎通·五禮篇》引《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祖。”這樣祭“五祀”之禮,涉及社稷江山之固,其主祭人以貴族士大夫為主。同樣在《禮記》中,其 《月令》篇記雲:“(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門闾,臘先祖五祀。”鄭玄注:“五祀,門、戶、中霤、竈、行也。”漢王充《論衡·祭意》:“五祀報門、戶、井、竈、室中霤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竈,人所欲食,中霤,人所托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這裡所言“五祀”實際上就是指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将五者結合在一起來看,就是我們的“家”。

不僅如此,在《禮記·郊特牲》中還有記雲:“天子大蠟八,伊省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其祝辭為:“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豐年若土,歲取千百。”這就是“蠟祭”。蠟祭中所祭之物皆與田間農作生活相關,成為“八蠟”之神。《禮記·郊特牲》鄭玄注所記:“蠟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從掌管萬物之陰陽之氣,到與百姓生産與生活相關的各種事象,“臘月”或“蠟祭”,成為我國農耕文化的縮影,從不同視角展現了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思想。古人希望通過歲末臘祭,一方面感謝天地的饋贈,另一方面以親友歡聚共飲的形式,來迎接新的開始。正所謂 “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蔡邕《獨斷》)。

從文獻典籍記載來看,“載”“歲”和“年”與中華民族農耕曆史相關,它們脫胎于人們的生産和生活,都包含着家業美滿之意。作為歲首之“春”同樣具有了“春日勃發”的美好之意。不過彼時,歲時之首,并不是我們現在所言“春節”,而謂之“元旦”。以代表“首”的“元”,與代表日出的“旦”,共同寓意着新年伊始,“元旦”成為歲之首。而“三元之日”就是元旦,意指“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農曆初一就是“三元之日。”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所雲:“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為了逐祟,正月一日民間有放爆竹的習俗。不僅如此,《荊楚歲時記》一書中還對“歲暮”“帖畫雞”“拜賀”等習俗都作了記錄。如談及“年夜飯”,其雲:“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論及“貼門神” 的傳統時,亦有記載:“帖畫雞,或斲镂五采及土雞于戶上。造桃闆着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同時,還談到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饧,下五辛盤……凡飲酒次第,從小起。”根據《荊楚歲時記》裡記載,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齊整,到親戚朋友和鄰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賀拜年。主人家要為客人奉上椒柏酒、桃湯、屠蘇酒,糖果、五辛的春卷。“屠蘇酒”是用大黃、白術、桔梗、蜀椒、烏頭、拔契等配制而成的藥酒。“五辛盤”則由五種辛辣的蔬菜組成,包括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春日來臨,陽氣上升,陰氣下沉,古人以“屠蘇酒”和“五辛盤”來實現排除體内濁氣的目的。這種拜年習俗發展到兩宋、明清時期,逐漸成為親朋好友聯絡感情的社交方式了。一直到了清代,民間才開始逐漸用“春節”專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這段日子。如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中有“有朔望入祠燒香者,有春節看春,燈節看燈者”的說法。

誠然,“春節”除了“元旦”之意,還有“立春”的傳統。“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之後氣溫開始回升,萬物開始複蘇。其次,立春是春季之始,立春才标志着春季的真正到來。

自古 “立春”就是重要的節日。《禮記·月令》記雲:“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于郊。”鄭玄注中釋 “木位”為太皞 “句芒”。根據《呂氏春秋·孟春》記載,“句芒”是 “主木之官”,“木初生之時,句屈而有芒角,故雲句芒。” “句芒”實際就是我國民間信仰中的太陽神。太陽東升,萬物蘇醒。傳統農耕文化中,太陽神為主神,與農事活動有關一切事象皆與之相關。“立春”的含義借太陽崇拜,寓意了對新生命的期盼,對萬物重生的信仰。随着春天的到來,新的生命開始萌發,“立春”作為一年的開端,遂與 “三元”意義合流,直到清以後人們開始逐漸用“春節”來代替元日。“春節”一詞中,既包含了“元日”的民俗意義,又有了“立春”的精神内涵,至此,“春節”作為我國農耕曆史的縮影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延續千年的血脈中。

(作者為複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原标題:古籍裡的春節:“歲”與“年”都是富饒豐沃的象征

來源: 文彙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