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己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自己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前段時間,我在進化島布置了一個作業。
如果你打算做連鎖餐廳,做早餐,選主打産品時,在包子,馄饨,面條,米粥之間,你會選哪一樣,為什麼?
做午餐,和晚餐,在面條,家常菜,火鍋,燒烤之間,你會選哪一樣,為什麼?
你說這些問題難嗎?
其實不難,它隻是有點兒複雜。
— 1 —
這道題的答案是:早餐選包子;午餐和晚餐選面條。
為什麼?我們來看看如何解題。
首先,記住這道題有一個大前提,是做連鎖餐廳。
然後,解這道題,涉及到四個維度,分别是:
一緻性,外賣度,标準化,和日常性。
第一個維度,一緻性。
做全國性的連鎖餐廳,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你選的類型要具有全國口味一緻性。
比如,豆腐腦到底應該是甜的還是鹹的?我從小在南京長大,南京吃豆腐腦要加醬油、鹽醋、蝦皮,榨菜。而有些地區吃豆腐腦要撒白糖。
再比如,主食。全國人民還是有偏好的,在地理上存在差異。但是還好,今天全國人民吃米飯,也吃面條。
下面我們來看選項。
家常菜的差異很大,就西紅柿雞蛋這一道菜裡的雞蛋,就有整塊、小塊、硬、軟的區别;
燒烤的口味差異也很大,像烤玉米,有一整根烤的,也有把玉米粒一顆一顆串起來的;
馄饨,口味也有差異。我在南京吃小馄饨,特别小,一丁丁肉在裡面,可以滑溜地吃下去的,所以我到北方挺不适應的,北方吃大馄饨,跟餃子一般大。
但是做的是連鎖,要選口味差異小,一緻性高的,在剛才的選項裡,什麼口味差異小一些呢?
早餐:包子。米粥。面條。
午餐和晚餐:暫時選不出來。
因為面條、家常菜、火鍋、燒烤,都有菜系之分,所以口味都會有差異。面條稍微好點兒。
— 2 —
第二個維度,外賣性。
什麼叫外賣性?有些東西是幾乎必須堂食的,有些東西是可以外賣的。
先看早餐。
包子是适合外賣的,很方便,在辦公室吃包子很常見;而早餐在辦公室吃面條,就比較罕見了。
另外,外賣性高不高,對店鋪經營的效率也有影響。
如果早餐賣面條、馄饨和米粥,你得有門面,而且如果門面太小不夠坐,大家得排隊,這樣就沒法吃上。餐廳的面積會成為一個很大的限制。
所以,在早餐裡包子更容易做外賣。
午餐和晚餐裡,面條可以外賣,因為面條現在都是面和湯分裝的,那碗湯作為水,它的保溫性能強,所以,就算是20分鐘、30分鐘送到你那兒,把面條往裡一倒就能吃了;
家常菜也還行,因為它冷熱程度對口味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多半你收到時還是溫的。
但是,火鍋和燒烤的外賣性相較之下就更差。
火鍋差,倒不是口味的問題,而是複雜性,因為它要有裝備。如果真要做外賣,成本會高出很多。
燒烤尤其差,我個人感覺點燒烤外賣是一種極痛苦的體驗,因為燒烤稍微冷一點就不好吃了。而它本身就是一顆一顆的,冷的又很快。
所以,午餐和晚餐裡,面條和家常菜的外賣性高于火鍋和燒烤。
— 3 —
第三個維度,标準化。
做連鎖還得考慮标準化的問題。
早餐裡,包子比較容易标準化,因為它可以先由中央廚房制作。
中央廚房通過統一采購、集中制作提高效率的方式,來讓包子的口感保持完全一緻。最後門店現場蒸一下就行,工藝比較簡單。
而面條、米粥都需要現場制作,要煮,要熬。
馄饨雖然也可以中央廚房提前包好,但也需要現場煮,而且很多馄饨店都選擇現場包。
所以,早餐裡,包子是最容易标準化的。
午餐和晚餐,面條最容易标準化。因為品種相對簡單,煮面條,加上各種澆頭就好。
做家常菜館就特别痛苦,首先每個廚師做的都不一樣,菜的選項得多,一般有10個選擇,20個選擇,甚至100個選擇。
結果餐廳最後被搞得特别複雜,進貨品類多,材料和損耗都很大。這些對标準化都是極大的考驗。
火鍋呢?火鍋的品種也需要很豐富,但它有一個好處是菜品不需要制作,火鍋底料都是在工廠做好的,菜也是統一運輸的,不用看手藝。所以它的标準化程度非常高,雖然它比較複雜。
燒烤既品類豐富,又得看手藝,撒多少孜然,烤幾分火候,标準性大大降低。
所以這四個标準化排名按容易到難,依次是面條,火鍋,家常菜和燒烤。
— 4 —
第四個維度,日常性。
什麼東西是你吃不膩的?它的日常性就高。
面條,家常菜,不太容易吃膩;
火鍋和燒烤是容易吃膩的,因為它們都是重口味的東西,對于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他可能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吃一次火鍋就不錯了,所以不可能把它當主食一樣天天吃。
面條和家常菜的日常性,遠遠大于火鍋和燒烤。
同樣道理,我們看早餐。
包子、馄饨、面條和米粥這四個的日常性都很高,都是可以天天吃的。
所以,把這四個維度放在一起考慮,如果能選到一個品類,全國都吃,方便外賣,容易标準化,還可以天天吃,那是有機會做大的。
在題目選項裡,早餐最符合的就是包子,午餐和晚餐是面條。
這是兩個很好的品類,從連鎖角度來看比較适合做大,其他或多或少有點不吻合。
當然,并不是說隻有包子和面條能做大,而是我們要知道品類和品類之間有差異性。其他品類做的好,也有機會做大。
借這個案例,我們分享了一種思考的方法,分維度思考。
— 5 —
現在,我們再試着一起來升維思考。
和你分享我的商業“五維思考法”。
零維,是一個點,考驗執行力,把單點的事情完成就好。
一維思考是基于“線”的思考,關注的是戰略層面,找到更好的路徑。
什麼意思?
就像下象棋一樣,你的戰術、每一步的動作,決定了最後的結果。
所以,下一步該怎麼走,就是一維思考需要做的。
而且,在一條線上,你隻有前進和後退兩種選擇。
你帶着員工找到了一條路,要不前進,要不後退,這是一維思考。
二維思考,是基于“面”的思考,找到地圖,也就是商業模式。
當你在一維的時候,走上了一條路,是看不到其他路的,所以升級到二維,就是手裡拿到地圖,開啟導航去找更好的路。
這條更好的路,需要研究商業模式,目的是創造全局性增量。
如何研究商業模式?
有一種辦法,是找出你經營過程中會遇到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員工、客戶、供應商、股東等等,畫出他們之間的關系圖,用這樣的二維結構去思考如何改進關系創造增量。
三維思考,從點線面上升到體,從平面到空間,做颠覆式創新。
什麼是颠覆式創新?
汽車颠覆了馬車,數碼相機颠覆了膠片機,電報颠覆了快馬郵遞,手機又颠覆了電報,這是從技術上颠覆。
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記裡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在二戰時,圖靈帶領他的團隊成功破解了德軍的“謎團”密碼系統。
怎麼做到的?因為他的團隊裡有密碼學家,還有數學家、物理學家、國際象棋冠軍和填字遊戲冠軍等,跨學科協作屬于結構性颠覆。
商業領域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比如企業在下坡路時,過去的辦法行不通了,可以嘗試建立跨部門團隊,法務管理營銷,财務管理制造等等,完全換一套打法。
還可以從心智、時空、價值上去尋找颠覆式創新的方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 6 —
四維和五維是什麼?
四維思考,就是在三維上增加時間維度。注意,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比如,在三維空間裡,你看到了一個蘋果,四維思考就是你看到了現在的它,知道它從種子長成果實,最後還能推測出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在參訪學習一家公司時,它今天做的很成功,但是今天的成功可能在5年前、10年前就埋下了種子,今天的成功或許也不是由今天的團隊帶來的。
所以帶上時間軸去學習思考,避免盲從。
不僅能看到全局,還能順着時間軸思考過去和未來,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但是,這就夠了嗎?這樣思考做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嗎?
不一定,因為影響最終結果的,還有概率。
五維思考,就是再加上概率軸,正确的事情反複做。
我有個客戶,請我幫助他一起設計商業模式,我們從國際環境聊到行業趨勢,從組建團隊到财務管理,聊了一個多小時,他越聊越清晰,越聊越興奮,越聊越有信心。
快結束時,我說:很好,接下來就交給運氣吧。
他一愣。為什麼?為什麼要交給運氣?還有什麼我們沒考慮到的因素嗎?
我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概率”存在。
所謂運氣,就是堅持正确的事情反複做,去不斷增加成功的概率。
用概率去思考,你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其實有無數的平行宇宙,無數的可能性,沒有哪一條走向是确定無疑的。
在所有商業和人生選擇的路上,都要至少看ABC三個選項,洞察每個選項概率的大小,而不是閉着眼睛做選擇。
最後的話
思考不難,它隻是很複雜。
今天我們用開餐廳的案例,講了分維度思考;以及“五維思考法”。
零維,是執行力;一維,找到更好的路徑;
二維,找到商業模式,創造全局性增量;三維,尋求颠覆式創新;
四維,增加時間軸,注意,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五維,再加上概率軸,正确的事情反複做。
這是看問題的維度,思考的維度。
當你擁有了這五個維度之後,你再聽人說“永遠要向有結果的人學習,因為結果從不撒謊”時,你就知道這句話有問題,這人一定活在四維、三維世界裡。
因為不是有了結果,它的原因就一定是對的。
而你以後再跟别人讨論商業問題的時候,也會有一種心态,就是:
“跟你很難講清楚,沒法跟你聊。因為我們不是在一個維度上讨論問題。”
“你開心就好。”
所以,2022一起升維思考吧。
升維思考,在更高層級解決問題,提高決策質量;
升維思考,洞察身邊大小事,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如何思考,是值得好好思考的事。
祝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