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9 15:38:15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号。如果您喜歡本頭條号發布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劉鹗《老殘遊記》》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1

這段文字來自清末大家劉鹗的長篇小說《老殘遊記》,小說以一個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曆為主線,展現了清代末年山東一帶的社會風貌與現實。

其中有一大段講述的就是老殘遊覽大明湖時的所見所聞,鵲華橋、曆下亭、鐵公祠、千佛山等,移步換景間,将大明湖的湖光山色、詩情畫意描摹得淋漓盡緻。

大明湖是濟南的千古名勝,然而對不曾去過濟南的人來說,對大明湖的第一印象,還要來自于那部紅透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裡的經典台詞:

皇上,你還記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2

大明湖畔自然找不到一個夏雨荷,可你若去了濟南,卻不得不去看看大明湖。

曾有人說:

大明湖之于濟南,正如西湖之于杭州,玄武湖之于南京,瘦西湖之于揚州。倘若去了濟南,大明湖便是不可不去的景點。

這可算得上是很高的評價了,大明湖之美,早已深入人心。

大明湖在濟南市中心偏北,湖面面積約46.5公頃。最早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裡有記載,稱“陂”、“曆水”,宋代時被叫作西湖、四望湖,到元代元好問的《濟南行紀》裡,“大明湖”這個名字才真正問世。

大明湖早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著名的遊覽勝地,文人墨客來到濟南,必要到大明湖打卡留念。

舊《曆城縣志》這樣描摹大明湖的美景:

“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遊香國。鷗鹭點乎清波,蕭鼓助其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3

一湖煙水,一年四季,俱是佳境。

大唐開寶四年(745),大詩人杜甫到齊州臨邑看望弟弟,來到了濟南。恰好碰到北海太守李邕在曆下亭設宴邀請濟南名士,杜甫當即揮筆寫下了一首《陪李北海宴曆下亭》:

東藩駐皂蓋,北渚淩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蘊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前四句交代背景,李公在曆下亭駐下太守的車蓋,我由北渚經過清河前來拜訪。曆下亭是齊地最古老的亭子,濟南是名士輩出的地方。

中間四句記叙亭中宴飲,伴着這雲山勝景、修竹籠翠,衆人紛紛舉杯,對酒為樂,歌聲清揚,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呐!

最後四句寫遊曆下亭的感想,這座亭子深得自然真趣,讓人流連忘返,曲終人散後,不知我們何時才能從李公再一起遊樂呀!

而“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這一千古名句,也從此成為了曆下亭的聯語,接受後世摩肩接踵遊人的稱譽。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4

曆下亭呈八角重檐,懸着的是清高宗禦書的“曆下亭”匾額,正廳名士軒内壁嵌有杜甫、李邕等的石刻線描畫像,門前抱柱上則有郭沫若撰寫的楹聯:

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期間,常常到鵲華橋上看風景,寫下了不少贊美大明湖風光的詩篇,如這首《湖上暮歸》:

春陰柳絮不能飛,兩足蒲芽綠正肥。

正恐前呵驚白鹭,獨騎款段繞湖歸。

詩人說他因擔心驚擾了湖上的白鹭,于是去掉護衛,獨自一人騎馬繞湖緩緩而歸。

離開濟南後,趙孟頫應友人周密之的囑托作畫相贈,畫的即是後世留名的《鵲華秋色》:正值清秋時節,煙水輕籠、柳綠楓丹,水落石出,是一派脈脈動人的景緻。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5

鵲華橋,位于大明湖南大門前面,原為拱形石橋,高達數丈,後來改建成了平橋,遊人站在橋上,隔着湖水還能望見輕紗薄霧中鵲、華二山相對并峙的秀麗姿容。

除鵲華煙雨、曆下亭外,南豐祠、小滄浪也是常見于文人墨客筆下的一道風景。

南豐祠,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北岸,是一座古樸靜雅的中式庭院,是為了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而修建。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熙甯五年至六年(1072—1073),曾鞏擔任齊州知州。

在任期間,他推行新法、興修水利、營建整修大明湖,并修建了多個亭台橋堤,留下題詠,深受齊州百姓愛戴。在他調離齊州後,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就修建了南豐祠。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6

曾鞏有一首《西湖納涼》七律,此處的西湖指的便是大明湖,字裡行間都流露出詩人對大明湖景緻的深深熱愛與贊美:

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

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陰成。

虹腰隐隐松橋出,鹢首峨峨畫舫行。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來自屈原《楚辭.漁父》的這句話成為了大明湖西北岸小滄浪名字的由來。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的滄浪亭修成了小滄浪。小滄浪亭坐北朝南,半浸在水中,三面都是荷池。站在亭子裡往四面眺望,整片湖水一覽無餘。晴朗的時節,還可以見到十裡外的千佛山倒影。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7

《老殘遊記》就曾細緻描摹了這一景緻: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裡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個寫在園門兩側的聯句,可謂對濟南與大明湖的最貼切、最恰到好處的概括。

一城荷花三面柳半城湖(詩行天下大明湖)8

文章來源:詩詞世界,版權歸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聲明:如有侵權,造謠,請聯系我們及時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