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散步、聚會、聊天、買菜、縫衣服……居民小區,是與群衆生活幸福感直接挂鈎的主要場所。但是,受制于曆史條件,老舊小區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痛點”和“難點”。如何破題,不斷提升群衆人居環境質量?官渡區金馬街道曙光小區樹立了一個“标杆”。
巡津新村社區牆面上頗具老昆明特色的彩繪和浮雕引人矚目。
曙光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普遍存在小區管網老化、路面破損、牆面開裂、屋頂漏雨、上下水管線鏽蝕、綠化率低、缺乏停車區域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是直接受益者,隻有居民滿意了,才是改對了!”曙光社區黨委書記魏平說,曾強調,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精細,成為考驗各級城市管理者的核心标準。在小區改造前,社區按照這一理念,多次組織小區居民參觀“紅色物業”管理小區的管理模式。在居民同意實施改造後,社區多次邀請官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及改造設計方有關負責人反複勘查現場,按照“一院一景、一院一策”的原則,科學合理制定小區改造設計方案。
經改造,曙光小區變得連社區居民都不認識了。“環境幹淨衛生、停車位更加規範,還有蔬菜超市等10個便民服務點,基本做到不出社區就能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市民李羅鵬說,曙光小區的變化,可以用“刮目相看”來形容。改造,确實讓老舊小區更加宜居、更加溫馨。
曙光小區隻是昆明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典型。
走進盤龍區拓東街道明通巷社區,整潔的道路、完善的設施服務讓原本雜亂無章的老舊小區煥然一新。坐在小區亭子裡休息的孫大爺說:“以前基本上沒有坐的地方,小區的道路坑坑窪窪,下過雨後到處是積水,我們都不敢出門走動。現在好了,道路寬了也平整了,路邊随意停放的電動車、自行車都停到了停車點,還有供人休息的小亭子、小凳子,而我們幾個老人也可以一起約着坐在小亭子裡聊聊天。真是太好了!”
地處昆明市城區中心地段的這個老舊小區,在0.41平方公裡内有40個居民院壩,居民大多是退休、高齡老人。為給社區居民打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環境,明通巷社區依托“五級治理”機制,積極推動黨建工作與美麗宜居社區建設深度融合,以“民生小實事”為切入點,挖掘社區居民群衆和公共單位的内在潛力及動力,拓展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與廣度,開展規劃停車位、疏通下水管網等各種“微改造”。項目完工後,社區以發放調查問卷形式組織居民群衆開展滿意度測評,群衆滿意率超90%。
在西山區金碧街道巡津新村社區,牆面上頗具老昆明特色的立體彩繪和浮雕引人矚目。在18号院裡,56歲的梁愛民對直入電梯豎起大拇指說:“對于像我一樣的老年人來說,最擔心的就是住老小區要爬樓。經過改造,我們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此外,潔淨的街面還有可供休憩的座椅,讓她感到幸福滿滿。
巡津新村社區在“微改造”過程中,重新粉刷了牆體、修剪了樹木枝葉、安裝了垃圾桶,統一設計并更換了景觀燈、鐵藝大門、井蓋、下水道蓋闆等,完善社區基礎設施,打造院落“口袋公園”,提升轄區街巷整體水平,讓這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顔”。
在社區的“紅色黨建院壩”,“1 9 X”網格責任制度讓市民叢靜印象深刻。她說:“社區會積極邀請居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自己的院壩要怎麼改造都由自己決定。社區一點一滴的改變,都是民事民意的展現、群衆的心聲,讓人感受到黨委、政府切實提升百姓幸福感的堅定決心。”
2016年8月,昆明“最大的城中村”——西山區船房社區通過改造實現美麗蛻變,中央及省、市媒體不約而同用了“驚豔”一詞來形容這裡的巨大變化。2019年昆明計劃實施179個老舊小區改造,目前這些項目已見成效,城市更美麗、更宜居,居民生活更舒适、更幸福。
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證明,昆明老舊小區改造的“貼心”原則和細節落實,正是對“精細化”的最好诠釋。
相關新聞>>>
他山之石
麗江裕康苑小區
“改”出幸福花園
停車難、牆體脫落、排污系統老化、公共設施損壞嚴重……麗江裕康苑小區是一個城市住宅區,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漸漸出現各種管理問題。為提升居民幸福感,提高人居環境質量,麗江市将其作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之一,并在改造過程中通過增加停車位、改造排污管網、新增公共設施、提升小區安防系統等一系列舉措,讓小區煥然一新。最讓小區住戶認可的是,這次改造讓小區的停車位翻了倍,目前已有近1000個停車位,還增加了多個供小區住戶休息的涼亭,排污問題基本解決。小區居民說:“現在整個小區讓人感覺很舒服,就像住在公園裡。”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書勇 楊豔萍/文 趙偉/圖
來源:昆明信息港 記者:尹吉
責編:楊芮
編審:周健軍
終審:錢紅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