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真的扶不起來嗎?一個溫婉善良的皇帝為何被嘲諷?
形容一個人沒能力,往往會說對方是扶不起的阿鬥,這相當于文雅的罵人了,他是三國時蜀漢開創者劉備之子,和很多二世而亡的皇帝不同,他在位時間較長,多達41年,而且他不像秦二世那麼兇狠毒辣,也不像隋炀帝好大喜功,是一個相當溫婉善良的皇帝。
蜀國皇帝在伐吳過程中被圍困,一連串的打擊讓他身心倍受創傷,到了公元223年,他找來諸葛亮托孤,希望對方能輔佐兒子成為皇帝,諸葛亮不負所托,一個月之後扶持年僅17歲的劉禅在成都登上大寶,由于當時正值亂世,他又沒有什麼政治軍事的經驗,自然按照劉備的托孤遺言,由丞相操持内外大權。
這個有能力的老大一死,蜀國内部就開始出現亂子了,四處都出現了叛亂,諸葛亮仔細的分析局勢,随後率軍依次平定叛亂,給他打下了好開局,讀史書讀到劉禅讓人好氣又好笑,覺得他迂腐的夠可以,要不是諸葛亮幫操持國事,也許蜀漢政權根本維持不了那麼久,但也有另一派曆史學家認為,正因為蜀漢在三國中最弱,諸葛亮死後,姜維還曾經率兵北伐,可見身為後主的劉禅有幾分謀圖天下的動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這麼不堪。
更何況在投降之後他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據說有一天,司馬昭請來劉禅,并設宴款待,其間問他想不想念舊地,他居然說自己不想,其實,這體現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司馬昭這一問主要是想試探他是否有複國的圖謀,而他則這樣機智的回答保住了全家。
當初他還在成都做着皇帝,諸葛良六次北伐中原,最終死于五丈原,消息傳回宮廷,皇帝大驚失色,宣布要為相父舉國哀悼,據說當時有一個叫李邈的上書皇帝,指責諸葛亮這些年專斷獨權,完全沒有聖上,窮兵黩武,北伐幾次無功而返,又傷國力,要求清算諸葛亮,結果他憤怒的把這位官員處死。
這位後主也許在施政上光芒被諸葛丞相所掩蓋,但是他的溫良儉恭讓卻為後人所稱道,心胸也足夠開闊,這一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他對丞相幾十年的輔佐也感恩在心,即便對方死後,将對方的孩子視為己出,相父病死于五丈原時,消息傳來,他的兒子諸葛瞻也才年方八歲,劉禅一直把他視為親孩子,等對方長大後便将女兒嫁與他,諸葛瞻雖然是蜀國丞相之子,但卻并不懂什麼神機妙算,隻是一介書生,而且在其成年之後也未表現出什麼過人的才幹,但即便如此,憑借劉禅和他爸的感情,他便一路得到提升,最後在出将入相。
三國鼎立之時蜀國實力最弱,除了諸葛亮姜維等等之外,實在找不出幾個人才留給他,但他依舊維持了政權40年穩定,在那個紛亂的時期,所有二世祖之中是時間最長的,蜀國人口最少,土地也比不上為魏吳,但他依舊在後期頒布了很多利民的政策,在那段時間裡,蜀國經濟得到了一定的複興,可是諸葛亮的徒弟姜維卻始終把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放在施政的首要位置,在他輔政的那段時間裡又經曆了幾次北伐,導緻剛剛積攢起來的國力迅速被消耗,說句難聽的,三國之中蜀國最弱,将為執意北伐是非常不明智的,徒耗了國力,為日後對方滅蜀埋下了伏筆。
而且蜀國内部的政治鬥争和權力鬥争在後期也此起彼伏,劉禅後期誤用了楊儀,再加上魏延死亡,無疑将國政推向了絕望境地,但他在權衡利弊的時候,卻始終沒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了保全蜀地的百姓,在無法抵抗的情況下他毅然放棄政權,才沒有導緻滅蜀戰争當中對方屠城,可以說是一個仁厚的主上。
公元263年魏國滅蜀,他知道無力抵抗,便投降魏國,随後被當時的魏國皇帝封為公爵,為了方便就近監視令他到洛陽居住,其實兩人同病相憐,曹家早已失去了威望,司馬昭掌控了宮廷,在一次宴請之中,這個掌權人在一幫他的老部下當面問他是否還想念在舊地的時光,劉禅沒有猶豫,向司馬昭表示早已樂不思蜀,很多後人撇開當時的政治環境,認為劉禅根本沒志氣,樂而忘本,這其實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計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