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尚瞰 讀史專欄作家“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其含義是:當人們沒有得到的時候,拼命地去追求它;等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它。人生處世的一大禁忌,便是這患得患失。自古以來,在芸芸衆生中,既有超然物外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種健康而積極的人生态度,奉行這種處世觀點的人,往往能夠過着悠然灑脫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嚴和快樂。後者則是一種病态消極的處事心理,這種人終日在得與失的羅網裡鑽進鑽出,無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脫自在,更無法體味到人生快樂的滋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寬”。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以詩、書、畫“三絕”為後人稱道。他考中進士,做過縣令。由于剛直不阿,清正廉明,同情百姓疾苦,終因得罪達官顯貴被罷官。他曾在範縣給弟弟鄭墨寫過一封買宅居的信,信中表達了他對清靜幽雅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對窮苦百姓的同情,信中有這樣的話語:“或曰:此等宅居甚适。隻是怕盜賊。不知盜賊亦窮民耳,開門延入,商量分惠,有什麼便拿什麼去;若一無所有,便王獻之青氈,亦可攜取質百錢救急也。”鄭闆橋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他心胸曠達,把得失看得很淡的真實寫照。看來,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無失”的人生真谛。《資治通鑒》中有一則與鄭闆橋人生态度截然相反者的故事:北魏建國初期十分強盛,國庫充盈。一次,胡太後臨幸儲藏絹帛的倉庫,當場讓一百多位同去的王公貴族憑喜好任意拿絹回去。大家都盡其所能地搬取,尚書令李崇與章武王元融二人更是貪心,最終因扛的絹帛太重而跌倒在地,李崇扭傷了腰,元融扭傷了腳。胡太後看了很生氣,讓人把他們取的絹帛奪下,使之兩手空空地出來,這件事在當時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李崇、元融算是“中央高級幹部”了,什麼樣的場合沒見過?什麼樣的好處沒撈過?結果卻為了多拿幾匹絹帛顔面盡失,實在不值。他們之所以落到這步田地,完全是由于患得患失所緻。要不,怎麼會有如此愚蠢的舉動?
人的一生,誰沒親曆或者看過不少窮通得失的事情?誰不在不斷起伏升降的狀态中生活?《淮南子》中,有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這個塞翁有一匹良馬,一鞭揚起,百裡路程,眨眼就到。誰知,有一天這馬脫缰跑到胡人那邊去了。塞翁的親朋好友得知此事,都勸他不要難過,而塞翁卻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馬帶着胡人的一群好馬回來了。于是,人們又趕來祝賀,可塞翁又說:“焉知非禍?”果然,有一天,好騎胡馬的兒子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一條腿。人們都為此表示惋惜,塞翁反倒又說:“焉知非福?”一年之後,朝廷下令讨伐胡人,年輕人紛紛被征召入伍,戰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兒子卻因殘疾免于征召,得以父子團聚。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得與失、禍與福總是相依相成,互相轉化的。想通這層道理,就會覺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無所謂,就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了。
佛家認為,心中持“有”才有得失,持“無”也就沒有得失了。對于得失問題不妨照佛家的理念處理。人生兩手空空而來,又兩手空空而去。幾十年的光陰,所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正如五更春夢,過眼煙雲。得,我們最終能得到什麼?失,我們最終又會失去什麼?能夠這樣看破,對功名利祿等方面的得失,就會看得淡泊得多,豁達得多。得失總相伴,處之應坦然。在生活中,不要為得失所累,為得失所惑。對于所擁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對于失去的,不要耿耿于懷,老是放不下;對于那些不該得到的東西,切勿不擇手段,一味奢求,這是精明、智慧的生活态度。哲學家尼采說:“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過得好的藝術。”在患得患失中度過一生的人,他的生活無時無處不充滿憂慮,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樂趣,因而他的生命也活得更加長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