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0 12:42:18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并将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則明确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的說法。

但是,我們如果熟悉三國史就會發現,孔融最後死的很慘,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的,這是為什麼呢?俗話不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孔融四歲時就已經懂得尊敬兄長的道理,我們也常說“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為何孔融會如此呢?我們還會疑問,孔融小時候如此聰明,被人們稱為“神童”,為何長大後,卻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帶着疑問,我們走進三國,走進孔融。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1

圖1 孔融讓梨

這個孔融何許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種聯系呢?沒錯,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孫。他的家族也頗為顯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孔融的父親則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說來,真可謂“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孔融少年時便已才華早露,名士李膺贊他“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十三歲這年,父親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悲痛過度,以緻于别人攙扶才能站起來,州裡因而稱贊他的孝行。父親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并沒有絲毫的矯飾,可見他對父親的孝順。那麼後來,他為何又會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呢?這是一大疑問。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2

圖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

在孔融十六歲時,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侯覽密令州郡捉拿張儉。張儉因為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這時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時年十六歲,張儉以為孔融年輕,故未曾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來事情洩露,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

而孔褒、孔融兄弟則被捕入獄。官府不知他們二人究竟是誰獲罪。不料,孔融争着認罪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孔褒卻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官吏沒有辦法,于是便去問他們的母親,孔母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就這樣,孔氏一門都争着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便向朝廷請示。诏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鄉裡。這時候孔融十六歲,年齡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機的關頭還想着替兄長承擔罪責,可見他的孝悌不是假的,這又一次讓我們産生疑惑,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3

圖3 張儉獄中題字

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根據《禦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當年孔融父親死的時候,孔融哭得死去活來,以緻于别人的攙扶才能行動。所以,孔融一直認為真孝之人,面對至親的去世,一定會非常痛苦,以緻于不能自已。而這個人在父親的墳前,卻絲毫沒有憔悴的顔色,故而殺了他。

這恰巧說明孔融是一個大孝子,他之所以進入官場,也是因為“孝廉”而聞名鄉裡。這時,我們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個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麼會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呢?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4

圖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這個問題我們擱置一邊,先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何孔融長大後會如此平庸呢?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偏見”,長大後的孔融并不平庸。我們看看時人的評價就知道了,陳登說他“博聞強記,奇逸卓荦,吾敬孔文舉。” 祢衡更是稱贊他“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生在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所推崇的都是些謀士、武将之類的人,如諸葛亮、關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評價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骥騄于千裡,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可見他并不平庸,那我們為什麼覺得他平庸呢?

很簡單,我們之所以記住曹操,絕對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而是亂世枭雄。文學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亂世則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我們看曹操就知道了,我們首先看到是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後才發現他還是一個詩人。這時候,我們會覺得錦上添花,對他的崇拜就會又多了幾分。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5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來,我們就揭秘,曹操為何會以“不孝”的罪名殺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個觀點:“親子無親論”。講了一個什麼意思呢?我們看看原文,根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複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我們單看這一段話,覺得孔融這是在為不孝找借口,簡直就是“名教罪人”,實在是該殺。但如果我們熟悉漢末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了。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呢?正如當時有一句童謠叫“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别居”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當時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經成為了一種假名節了。

孔融為什麼被曹操打死(四歲就懂讓梨的孔融)6

圖6 舉孝廉

這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在東漢時期實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儒學變得越來越形式化,本來是以“孝廉”選官的,但“孝廉”變成了一種名聲。而這種名聲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縱的,所以選了一批“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别居”的假名節之輩。這種虛僞的名節是對名節最大的破壞,而孔融則對這提出反抗,他要撕毀這層假面具。正是因為“尚真”的主張,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毀這一假名節的根據,于是在理論上便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對于統治者來說,這無疑是“惑世誣民”,不容于“禮法”(用來麻醉民衆的假禮法),所以孔融就被殺害了。他雖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殺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們再看看稍後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名教,而在魯迅看來,他們正是把名教當寶貝,所以容不得半點虛僞。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後漢書·孔融傳》《禦覽》《三字經》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