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23:09:35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1

公元1038年,在偏遠的西北地區立國的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吸收氐、羌、吐蕃及西北其他民族成份的地方民族政權,自立國後,與遼、宋、金鼎足而立。其文獻資料内容豐富,涵蓋面廣,是西夏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分類論述如下。

一、漢文西夏文獻資料

有關黨項與西夏的漢文文獻衆多,可分為散佚殘存與現存兩類。

(一)散佚殘存的漢文西夏資料

西夏立國後,曾專設史官與修史機構。夏仁宗時,任蕃漢教授的斡道沖世代掌修國史。天盛十三年(1161),又設立翰林學士院,焦景顔、王佥等為學士,修撰李氏實錄。夏獻宗時,南院宣徽使羅世昌知國将亡,譜夏國世次20卷收藏,未見傳世。耶律楚才随成吉思汗入西夏後,收集西夏國史、實錄等史籍文獻。然而西夏人所修史籍文獻逐漸散佚,均沒有流傳。宋人孫巽撰《夏國樞要》2卷,記西夏“兵屯會要,土地肥硗,井泉湧涸,谷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與夫城池之完缺,風俗之所尚”。時任鄜延都監的劉溫潤著有《西夏須知》1卷,系其守延州時,“日編錄西夏境内雜事”凡“15條目”。周郁濱為《西夏書事》作《序》時,還見到這二部書的殘本。另有《西夏雜志》、《趙元昊西夏事實》、《西夏事宜》等皆佚。

(二)現存漢文西夏資料

現存漢文西夏史料主要是指各斷代史書及宋、元、明、清人所著與西夏史事有關的著作,《宋史》、《遼史》、《金史》、《唐會要》、《五代會要》、《冊府元龜》、《太平寰宇記》及其它史書、文集中的有關資料。

1、斷代史書及其他文獻中的西夏資料

有關反映黨項羌和西夏曆史的資料,主要集中在各斷代史的傳記中。範晔《後漢書》中有《西羌傳》,唐李延壽《北史》、魏徵等《隋書》、唐杜佑《通典》、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宋歐陽修《新唐書》、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歐陽修《新五代史》等史書中均有《黨項傳》。此外,宋王溥的《唐會要》、《五代會要》,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欽若的《冊府元龜》,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李昉等《文苑英華》以及《唐大诏令集》、《全唐文》、《全唐詩》、《通志》、《太平廣記》、《太平禦覽》等史籍中,均載有關于研究西夏的重要資料。另有一些個人文集,如李德裕的《會昌一品集》,元稹的《元氏長慶集》,韓愈的《韓昌黎集》,李翺的《李文公集》,陸贽的《陸宣公集》,岑參的《岑嘉州集》,以及柳宗元的《柳河東集》,朝鮮崔緻遠的《桂苑筆耕集》等,也都有關于黨項、西夏的論述。

元脫脫主持修撰《宋史》、遼史〉、〈金史〉,将西夏在三史中分别立傳,主要記述西夏建國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事。三史中的本紀、志、表及衆多人物傳記中都蘊含有豐富的相關西夏史料。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2

三史中以《宋史•夏國傳》最為詳細、系統。《宋史》卷485《夏國傳上》,記載了黨項羌拓跋部酋領李彜興、李繼遷等至夏景宗元昊、夏毅宗諒祚,在唐末、五代、宋初以及西夏立國初期的活動;《宋史》卷486《夏國傳下》,則記載了自中期夏惠宗秉常至後期南平王見興盛衰亡的史事。

《金史》卷134《西夏傳》,主要依據金朝曆代實錄,記述了西夏後期與金國交往的史事,其中卷60、61、62《交聘表》集中、系統、詳細的記載了西夏與金朝交聘的情況。

《遼史》卷115《西夏外記》,在三史中系記載西夏史事最為簡略,其内容基本上是本紀中有關西夏史事的摘錄。

2、宋人著作中的黨項、西夏史料

宋朝文化事業興盛發達,著書立說蔚然成風,官私文史頗多,蘊含黨項、西夏資料詳備。

南宋李焘《續資治通鑒長編》(簡稱《長編》),今本520卷,原書久佚,系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重編分卷。記載建隆至靖康168年的史事,是研究北宋曆史最基本的史籍之一,也是保存西夏史料最為豐富的文獻。李焘将史事按年、月、日順序輯錄并加以考辯,從某種意義上說《長編》也是一部内容豐富的西夏編年史書,後人編輯的西夏史書大多取材于此。

南宋楊仲良《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簡稱《長編紀事本末》),200卷,據李焘《長編》以紀事本末法編撰,按朝各分事目。其中有大量關于西夏史事,且有較完整的記述。

《宋會要輯稿》(簡稱《輯稿》),宋朝曆代所修撰的會要,大部分在明初仍存,會要原本毀于明中葉。清嘉慶時,徐松輯自《永樂大典》,但經多人整理未能完成。1936年據整理稿影印出版,為線裝本200冊;1957年中華書局再縮版影印為8大冊。分為17門,門下分目收錄大量诏令、法令、奏議,是記載宋代典章制度的資料巨著,現存最重要的一種宋代史料,也是研究西夏必不可缺的史籍,在其《兵》、《方域》、《蕃夷》、《食貨》等門類中保存了豐富的西夏史料。陳智超将本書整理時的複印或誤作複文而被删除的約80萬字遺文,整理為《宋會要輯稿補編》,1988年影印出版,為一大冊。

趙汝愚《諸臣奏議》150卷,彙輯了北宋至南宋初的一些主要奏議,其《邊防門》及《兵門》等部類中,均有關于西夏的資料。

《宋大诏令集》原240卷,今存196卷,1962中華書局校印出版。據說系宋绶後人于南宋初編輯,作者佚名。存17門,分類輯錄北宋八朝(無欽宗朝)皇帝诏令3600餘篇。其中有對西夏頒布的各種诏令、制、文數十篇,如《銀州觀察使趙保吉除定難軍節度使制》、《賜趙德明诏》、《冊夏國主諒祚文》、《夏國秉常乞進誓文永遵臣禮賜诏》等。

《東都事略》130卷,南宋王稱撰。是記述北宋九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通過本記、世家、列傳、附錄四部分,專述西夏立國前後至北宋末這一時期與北宋有關的史事,保存了大量與西夏有關的史料,“為考宋史者所寶貴”。

《範文正公集》,範仲淹撰,20卷,分為别集、政府奏議、尺牍、附錄四類。範仲淹曾于康定至慶曆年間赴西北邊地,曆任陝西經略副使、陝西西路安撫使、知延州、知慶州等職,主持抗禦西夏的戰争,參與處理西夏問題的諸多事務。文集中保存有豐富的西夏史料,《上攻守二策狀》、《答趙元昊書》等反映了範仲淹對西夏的認識與思想觀點。

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前集》20卷,其中卷18—20為《西蕃地理》,西夏的山川、堡寨、交通等多有記載。

《隆平集》20卷,托名曾鞏撰。史料采撷較早,多記載西夏習俗與制度。

此外,宋人文集、筆記、小說中還有大量的西夏史料,諸如張方平《樂全集》、韓琦《韓魏公集》、文彥博《潞公集》、歐陽修《居士集》、柳開《騎省集》、夏竦《文莊集》、王禹偁《小畜集》、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餘靖《武溪集》、蘇洵《嘉祐集》、王安石《臨川集》沈括《夢溪筆談》、司馬光《涑水記聞》、王辟之《渑水燕談錄》、魏泰《東軒筆錄》、邵博《聞見錄》、王明清《揮麈錄》、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彭百川《太平治績統類》、李埴《皇宋十朝綱要》、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田況《儒林公議》、陳師道《後山叢談》等,均有各種涉及西夏史事的珍貴記載。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3

3、元、明、清末、民初西夏史料

西夏亡國後,元代西夏人(唐兀惕)的活動主要在《元史》、柯劭忞《新元史》、屠寄《蒙兀兒史記》、邵遠平《元史類編》、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等以及大量元人文集,諸如虞集《道園學古錄》,餘阙《青陽文集》等有關著作中保存下來。馬端臨編撰《文獻通考》,348卷,元大德十一年(1307)成書,分為24門,門下分目,其《四裔考》中記載了西夏的史事。

《宋西事案》則是明代成書的一部國内罕見的西夏史書,為南京圖書館珍藏。二卷六冊,共計169頁,54756字。上卷共有45個專題,從元昊改元(1032)年稱帝建國,至元昊卒(1048),共計16年,下卷作者共輯錄宋将21篇奏疏,有全錄、節錄,每篇之前冠以按語。

清代學者在搜集、整理、編纂西夏史料方面成績顯著,今存的西夏史籍主要有以下幾種:

《西夏書事》42卷,吳廣成撰。廣成字西齋,江蘇青浦人。約成書于道光初(1821),系編年體史書。吳氏生嘉慶、道光間,搜集唐以下諸史、文集、稗官野史中有關西夏資料,采用《通鑒綱目》體例,排比成書。起自唐中和元年(881)拓跋思恭據綏、銀自立,迄于宋紹定四年(1231)西夏故臣王立之與部分遺民入金約350年間的記事已具梗概。史料豐富,惟征引未注明出處是其缺陷。有道光五年小岘山房初刻本及1935年北平文奎堂影印本。

《西夏紀事本末》36卷,張鑒撰。鑒字春冶,号秋水,浙江烏程(今湘江吳興)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本書輯錄宋、遼、金、元諸史中有關西夏的史料,自西夏興起至衰亡,每卷一事,述其始末。卷首附西夏地形圖和職方表。是書所據資料貧乏,叙事前詳後略,且考辨欠精審。初刊于道光五年(1825),光緒十年(1884)江蘇書局刻本,分訂四冊,還有光緒十一年(1885)金陵刻本。

《西夏書》15卷,周春撰。春字屯兮,号松霭,浙江海甯人。乾隆年間進士及第。吳骞序其書,謂世紀二卷,載記五卷,年譜一卷,考三卷,列傳四卷。

《清史稿》作十卷。近人傅增湘《雙鑒樓藏書續記》卷上,載藏有其書稿本十一卷,為載記五卷、地理考一卷、官氏考一卷、列傳四卷。成書于嘉慶九年(1804),是最早的紀傳體西夏史書。是書取材“大緻根椐各正史益以宋人書數種,采摭頗略”,但比較重視對曆史事實的考證和分析,其觀點比較客觀,又不盲目因襲前人的說法,而是有自已的見解。

清末民初編纂的西夏史料主要是戴錫章《西夏紀》28卷。編年體史書。是書以陳昆《西夏事略》為本,輔以吳廣成、張鑒、周春等書,搜集宋元以來有關史籍及西夏文物、文字研究成果編纂而成,征引文獻史籍達300餘種,且多有出處,具有學術價值。有1924年北京京華印書館鉛印本。戴氏另有《西夏叢刊》10餘卷,未刊。

史料的輯錄考訂方面,則有羅福苌、羅福頤《宋史夏國傳集注》14卷,有待時軒叢刻本;張澍《西夏姓氏錄》1卷,有清雪堂叢刻本;書目與搜遺則有羅福頤《西夏文存》1卷,外編1卷,有羅氏石印本;王仁俊《西夏藝文志》1卷,《西夏文綴》2卷,有清光緒三十年(1904)刊本。

總之,漢文西夏史料有其局限性,由于記載的角度不同,對朝聘、交往、戰争、仇殺記述較多,而對于西夏政治制度、經濟狀況、階級結構、生産力發展水平記載不足。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4

二、西夏文資料

在漢文史書中被稱為“蕃書”的西夏文字,元昊将其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诰諜盡易蕃書”。西夏文文獻傳世甚多。1908~1909年,俄國人柯茲洛夫在黑水城遺址(今内蒙古額濟納旗)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書,其種類繁多,有官私文書、法律文獻、語文著作、文學作品、曆史、醫蔔、佛經、以及譯自漢文或編譯成書的漢籍譯著,這些均為以後的西夏研究提供了原始史料。

(一)政治、軍事法典

法律著作有六、七種,其中以《天盛改舊定新律令》(又譯為《天盛改定新法》、《天盛改舊鼎新律令》)是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夏法典。全書20章(其中缺第16章),1460條,20餘萬字。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間(1149~1169)制定的法典,内容有刑法、訴訟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軍事法等,是研究西夏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第一手文獻,也是至今唯一幸存下來的少數民族政權法典,具有珍貴的史料與學術價值。《豬年新法》是夏神宗乾順貞觀年間(1101~1113)制定的法律,系寫本,出土時已殘,僅存2—17章。

《貞觀玉鏡将》(亦譯作《貞觀玉鏡統》)是夏崇宗貞觀年間制定的軍事法典,今存為殘本,分為三種版本。這部兵書是一部“将兵法”,圍繞将及其部屬的選拔、軍政、賞罰等,詳細記載了西夏的兵制和軍制。

《西夏官階封号表》是西夏制官制度的記載,列舉了西夏官階七品以及皇後、公主、嫔妃、諸王、國師、文武大臣的封号,這為研究西夏國家機構與職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二)文化典籍

西夏人還編寫了不同類型的韻書和字書、辭典,主要有以下幾種:

《文海》是西夏人自己編纂的一部字典,它仿照《廣韻》的體例編纂,以聲韻為經緯,歸納了所有的西夏文字,對每個西夏字的形、音、義都逐一做了解釋,不僅是一部完整的西夏字書,也是一部年代最早、内容最為完備的西夏韻書和辭書。其對西夏文字的解釋涉及到民族、姓氏、地理、曆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教育以及家族、親屬、婚姻、物産、輿服等西夏社會和曆史的各個方面,是一部西夏的小百科全書。現存《文海》仍系殘本,僅存平聲部和雜類部,上聲部已佚。

《聖立義海》是一部用西夏文撰寫、刻印的一部百科性辭典,現存殘本35門類,是“乾祐壬寅十三年(1182)五月十日刻字司重新刻印”的再版本。其内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河流、親屬稱謂、皇宮禮儀、人生等級、倫理道德等。是西夏學研究的珍貴資料。

《音同》亦作《韻同》,是用西夏文編纂的一部同音字典,也是現存最早的字書。成書于崇宗乾順正德六年(1132)十月十日,系西夏中期的著作。全書6000餘字,按聲母分為九類,每類再分為同音的若幹小節,無同音字的獨字分别列于各類之後,每一字下均有簡單的注釋。

《番漢合時掌中珠》,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編著的,成書于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共50頁,以事門分類。在每一詞語條目旁都列有西夏文、漢譯文、西夏文漢字注音,檢索方便,是黨項人、漢人相互學習對方語言及初學西夏語文的必備與入門工具書。

此外,還有《要集》,這是一部按事門分類的西夏文字典;《五音切韻》是一部編制西夏語韻表和韻圖的韻書;《義同一類》是一部大型的西夏文同義詞典;《字雜》系分類性的西夏字典,按門類編排,未分章節,有織物名稱、山、樹木、花草等類;《新集錦合辭》則是諺語集。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5

(三)社會經濟資料

西夏的社會經濟狀況除在上述各類文獻中均有反映外,在以下文獻中更有集中記載。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全面、系統、詳細地規定了人們在社會生産與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西夏的農業生産如農田水利法、農業稅法、役法、官牧制度等,在《律令》卷15、17、19所設置的諸如《春開渠事門》、《園地苗圃灌溉法門》、《畜利限門》、《校畜門》等各門類中均有記載。《律令》卷17、18所列各門類則記載了西夏金銀加工、鐵器制造、采鹽、冶礦、釀酒等手工業生産狀況。西夏的階級結構、生産關系在《律令》中也有充分的記載。

西夏文書《瓜州審判文書》和甘肅武威發現的《會票》,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夏的經濟制度。《天盛廿二年賣地文契考釋》是迄今所見反映西夏土地關系的唯一文書。西夏文化典籍如韻書《文海》,字典《蕃漢合時掌中珠》、《要集》,詞書《聖立義海》、《義同一類》等,均記載了大量西夏時期的各類詞語,如:犁、铧、鐮、鋤、大麥、荞麥、羊、馬、牛、蘿蔔、李子、柿子、燒餅、油餅……反映了當時的生産與生活情況,這些文化典籍均可當作曆史資料對待,從中發掘有關西夏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史料。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6

三、西夏黑城漢文遺書

我國内蒙額濟納旗黑城哈拉浩特遣址是曆史上西夏威福軍司所在地,遺留有豐富的文物。公元1907~1909年,俄國的科茲洛夫兩次率探險隊深入到這裡,發掘出西夏文和漢文的各種經典、律令、曆法、醫書、詩詞、字典、佛經、繪畫等珍貴文物數十種近萬件,并運回俄國。以後經過編目,即達八千多号,其中很大一部分屬西夏時期的文物。1914年的夏天,英人斯坦因在同一地區又盜走大量的西夏文物。其中科茲洛夫收集的黑城遺書中,除了一部分西夏文文獻外,還有大量很重要的漢文文獻和少量藏文文獻。國内的北京圖書館、中國曆史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甯夏回族自治區、西安市及一些私人都收藏有西夏文佛經。國外的前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甯格勒分所、日本、德國、英國、瑞典、法國亦均收藏有西夏文佛經。

(一)佛教經典

西夏統治者崇尚佛教,境内曾大量刊印西夏文、漢文或藏文佛教經典,佛教文獻占絕大部分。

1、西夏文佛經

現存西夏文佛經非常豐富。據《西夏佛教史略》所載,西夏文佛經有《妙法蓮華經序》(1049~1069),真實地記載了西夏開國的“風角城皇帝”元昊一生的主要業績。此外還有《慈悲道場忏罪法序》(1068~1086),《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1094年),泥金字《金光明最勝王經》發願文(1214年),《大白高國新譯三藏聖教序》,《莫高窟西夏文題記》,《榆林窟西夏文題記》,《金光明最勝王經》流傳序(1247年),《金光明最勝王經》發願文(1247年),《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願文(1312年),《高王觀世音經》發願文(1372年),《西夏文經幢題款》(1502年)等。

2、漢文佛經

黑城出土的漢文佛經數量多,内容豐富,主要有以下數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關于通往最高智慧(波羅密)之路的簡短故事。屬于經藏中的般若波羅密部,篇幅比其它經小,隻有一卷,叙述合情理,比較易懂,流行得廣。這種經藏品中有54件,分屬九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另外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觀彌勒菩薩上天兜率天經》、《阿彌陀經》、《三十五佛名經》、《轉女身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等。黑城遺書中除了這些易于流行、傳播的佛經外,另外還有論、注釋、疑經、中國佛教活動家的原著以及密宗佛教著作。密宗佛教著作數量很大,有密宗經文、密宗著作彙編、儀軌、陀羅尼咒語、祈禱文等。

在這些衆多的佛教經典中,漢文與西夏文的《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銘》最為著名。

西夏乾順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由西夏皇帝、皇太後發願,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修涼州感通塔及寺廟,第二年完工後立碑贊慶,這一年正是乾順誕生十周年。這通碑刻就是保存至今、著名的“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簡稱“西夏碑”),也是西時期留存至今的唯一佛教石刻。此碑原被砌封于甘肅武威城内北隅的清應寺碑亭中,已久不聞于世。直至清嘉慶九年(1804年),著名學者張澎才啟拆封磚,發現此碑,并第一個識别出碑文除漢字以外還有西夏文字。

這通西夏碑通高2.5,寬0.9米,此碑文兩面,正面刻西夏文,碑頭是西夏文小篆題名八字,正文刻西夏文楷書28行,每行65字。背面刻漢文,碑頭是漢文小篆題名12字,正文刻漢文楷書26行,每行70字。碑銘四圍有線刻卷草紋。碑頭題名兩側各有一身線刻會樂舞者。題名上端線刻雲頭寶蓋。兩種文字處理内容大體相同,都是叙述建立和修整感通塔的情況,隻是在叙述詳略與描繪的色彩上有所不同。此碑文具有重要的文物、曆史、藝術價值,反映了西夏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情況,為研究西夏佛教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

北京圖書館珍藏的西夏文《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之卷首的西夏譯經圖及其序、跋,真實地宣揚了西夏佛教盛事,描繪了西夏譯經的場景、規模及其組織狀況,列舉了譯經的時代,譯、校者及其譯經的緣由,是研究西夏曆史文化及西夏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西夏的建立與開發(西夏文獻資料述略)7

(二)醫、曆、占蔔書與儒、道家作品

1、醫、曆、占蔔書

黑城出土漢文遺書中醫學書共有10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孫思邈(586~682)著的藥典《孫真人千金方》,是13世紀初的版本。這部藥典記述了大量的藥物,解釋了療效。還有藥物彙編和單個藥方。

保存下來的曆書有8件,全是用于零星修補破舊寫本和木刻本的殘片,其中宋朝印的曆書最多,印刷的曆書均為12世紀前30年的木刻本殘片。

占蔔書有五件,與含有大量通靈術内容的醫書和曆書直接連在一起,其中有13世紀初的一件殘卷《六壬課秘訣》。六壬類的占蔔書是占蔔書的主要類型,流行甚廣。

2、儒、道作品與字書

儒家著作不多,隻有《論語》寫本殘片兩件,一件是12世紀末,另一件是14世紀中期;一件有注釋的《禮記》殘片,是13世紀初的版本。

道家著作也為數很少,有三件,其中兩件《莊子》的版本,一本标題為《南華真經》,扉頁上署名“南華真人”,是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原文的普通重刻本。另一個版本有呂惠卿、王安石在11世紀寫的這部作品的注釋。第三件是《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經》,書中使用了小園點,這是使用印刷符号的一個早期證據。

在遺書中最有價值和特殊的部分是字書,但數量不多,有6件。其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宋代辭書,如12世紀初在杭州刻印的字書《廣韻》,13世紀中期刻印的字書類型《一切經音義》的殘卷。此外還有語言方面的教科書,一件是12世紀下半期的寫本,另一件是14世紀中期的木刻本殘卷。這些字書顯然均受宋朝字書的影響,在編寫教科書時采用了中原地區的經驗。

(三)文學作品與曆史著作

諸如詩歌、韻文、叙事文和叙事詩等這類文學作品共有十二件,其中韻文三件,即12世紀30年代的木刻本殘卷和12世紀末的刻;還有一部描寫梁武帝(502~549年)信佛的系14世紀中期的寫本;詩歌的種類較多,有14世紀初中國童蒙教科書《千字文》的寫本,在14世紀上半期的6件寫本中還有許多格律詩、曲子詞等詩歌。還有兩個13世紀初的著名版本,一部是《劉知遠諸宮調》,現保存在北京圖書館,已于1936年、1958年影印出版過兩次,另一部是《新雕文酒清話》,宋代書目中沒有著錄過。此書是許多笑話性質的簡短故事集。

曆史著作有3件,是三個不同版本的殘卷,即12世紀30年代紹興版的《新唐書》,13世紀初的《漢書》注釋本,14世紀上半期刻印的關于金朝曆史的一部著作。

(四)經濟、軍事及其它文書

黑城遺書的漢文部分有大批官方經濟和軍事文書,按時間與來源可分為三部分:

1、陝西北部軍事區文書

這些文書均出自陝西北部邊境鄜延路官署,文書上的時間記載為1181年、1123年、1125年、1126年、1127年、1128年、1129年、1131年。文書記錄了本區和與其相鄰的環慶路等鄰區的許多軍事和行政設施。文書分為行政、司法、軍事三大類。

第一類是行政文書,屬于提職報告、履曆表、呈文等純行政文書有18件,關于捕捉、羁押、釋放等文書有6件,有關清查财産的命令2件。

第二類是司法文書,這類文書内容包括審訊記錄、監禁某人的生活費報銷單、說明書、民事判決書、監禁案卷和刑事判決書等13件。

第三類是軍事文書,共有31件。其中有23件是1123年~1129年間的文書。這些文書奏報了與女真人、西夏人的邊界沖突,1125年以後的文書則奏報了關于抵抗女真人入侵和軍隊的情況,1126年以後的軍隊狀況被描述的極為悲慘。這些文書填補了迄今已知的曆史資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2、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的文書。這個時期的文書很少,總共7件,其中4件多半是文書碎片,是1172年發放木闆和其它材料的登記,另外兩件記錄了12世紀末發放的糧食和物品,還有一件是關于1223年某戰役中傷亡與俘虜情況和呈報。

3、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文書。這一批文書與元朝末期的統治有關,共44件。17件保存了确切的年月,其中13件的時間最早的是1304年,最晚的1364年,反映了1367年被明朝推翻前的一些事件。5件文書與北元(1368~1378)有關,北元的首都在内蒙的哈拉浩特(黑城),這些文書的年代都是1371年。這些文書的内容包括軍隊的布防署、軍事通報、呈文,各類供給單據、各種訴訟審理文書,糧食、牲畜、布匹與珍貴的物品單據等。這些文書提供了元朝末期蒙古統治中國的曆史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還有兩件其它的文書,一件是公元989年,遣僧智堅赴印度的證件,另一件則是12世紀20至30年代,一位姓名不詳的人去西涼府的證件。

西夏文獻資料内容豐富,涉及古代黨項與西夏國曆史、地理、語言、文字、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為我們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以及西夏與周邊政權的關系等,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