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籍貫,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每次在我們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總是少不了要填寫籍貫一欄。那麼籍貫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我們的父輩所在的長久居住地,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父輩們一直以來所居住的地方。
其實早在我國古代,籍貫就已經出現了。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籍貫的概念。那麼,值得思考的是,古代的籍貫和我們今天所說的籍貫是一個意思嗎?兩者之間又存在着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一、古代的籍貫說起古代的籍貫,首先就要提一嘴戶籍制度的起源。在《周禮》之中,就有“司民”這麼一個官職,專門掌管着戶口登記的相關事務。有關記載如下: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司民設中士六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員。掌登記人中數字,對居住地點(國、都鄙、郊野)、性别,以及每年出生、死亡等情況,均須詳細記載。司寇收到司民報告後,向王報告民數。内史、司會、冢宰都存有副本,為施政參考。”
司民不僅僅是從事戶口登記的有關事務,而且還會對居民的居住地、性别、出生率、死亡率進行記載和統計,最終彙報給上級。由此可見司民的職權範圍之廣泛,正代表了周王朝時期對戶口事務的重要認識。
我國古代一直以來實行的是籍與貫分開的戶役制度。比如在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一名叫做李植的讀書人前往報考科舉考試,開考之前需要彙報個人的籍貫。而李植所上報的籍貫就如下表述:
“李植,貫山西大同府大同縣,民籍。”
籍在一般情況下,所指的是役籍。什麼叫做役籍呢?就是一個人及其家庭所承擔的徭役種類,也可以說是其從事的職業,一旦确定下來就終生無法更改。役籍通常可以劃分為民、軍、商、匠、儒、醫、鹽、樂、役等籍别。
比如士兵就是軍籍,商人就是商籍,工匠就是匠籍,醫生就是醫籍,鹽販子就是鹽籍等等。而且,不同的籍别也是由不同的部門來管控。比如軍籍就是由兵部一手管控;商籍則有掌管财政的戶部管控;匠籍則歸由工部管控;儒籍、醫籍、樂籍則同歸禮部管控。
那麼貫又指的是什麼意思呢?貫其實又被稱為鄉貫,指的是一個人祖輩的出生地或者是長久居住地。我們現在在個人資料上填寫籍貫,往往隻需要填寫到XX省XX市XX縣/鎮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卻要更加嚴格,往往要精确到XX鄉、XX村才為止。
不過,一直到了清朝,籍與貫才是得以并列在了一起,合稱為“籍貫”制度。而在清朝時期,籍貫一詞的含義就包括了役籍還有鄉貫的意思,并且更多情況下偏向于後者。比如被譽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狀元的劉春霖,在被慈禧太後問及籍貫何處的時候,就老老實實地回答道:
“臣原籍直隸省河間府肅甯縣佐鄉北石寶村人士。”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籍和貫是存在着不同的含義的。等到了清朝以後,兩者才是被混用到了一起,成為了代指個人祖籍的說法。那麼,我們現代的籍貫又是什麼含義的呢?其實兩者之間大同小異。
二、現代的籍貫參照公安部在1995年發表的91号文件,我們可以簡單直接地了解到現代籍貫的含義所在:
“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爺爺)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地方;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随之更改。”
另外,其中還對棄嬰以及外國人的籍貫情況做出了說明。如果是棄嬰的話,那麼就會根據收養人或收養機構的所在地填補籍貫;如果是外國人選擇加入我國的話,那麼籍貫就是他入籍之前的國家。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現代和古代的籍貫制度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大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們的大概意思都是一緻的,都是包含着祖籍、原籍的意思在裡面。而小異的地方就在于古代的籍貫包含有役籍的意思在裡面,其中含有人的工作職業;而現代的籍貫則不包括工作職業,這正是因為現代人的工作職業可以随意更換的緣故。
小結
可以說,現代籍貫的内涵是根據古代籍貫的内涵不斷發展完善出來的。它結合了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推陳出新,做出了一定的調整和改善,這也正符合我們當今社會的現實,操作起來也更具有可行性。
現在我們在談論籍貫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多講究的叫法了,一般都是直接問别人老家在哪裡。畢竟現代的交通那麼發達,搬家遷居的事情數不勝數,如果總是糾結于長久居住地的話,那勢必會十分麻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