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月,浙江仙居楊豐山村2000多畝古老的梯田中,水稻變成了金黃色,把村後這片浙東的大山都變成了彩色。
十月中旬,二十大召開的時候,楊豐山村的水稻正好成熟了。收割機爬上了梯田,在層層疊疊的山上往來,楊豐山村的人們,用一場豐收,迎接二十大的到來。
梯田中的優質大米遠近聞名,不少知道這裡的人們,都在準備第一時間品嘗新一季的米香。而仙境一般山色水光、富足火熱的秋收場景,足以喚起人們心中的田園夢境,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攝影愛好者,讓這個山村裡的秋收,變得格外熱鬧。
二十大召開之際,楊豐山村水稻成熟了。受訪者供圖
浙東香格裡拉,千年梯田裡的人少了
2018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徐春春挂職浙江仙居朱溪鎮黨委副書記,他第一次走進楊豐山村的時候,這個古老的小山村,呈現給他的是荒蕪的農田、凋敝的村落、零星的人口。
楊豐山村位于浙江東部的群山中,古越國境内,千百年來,人們栖息于山間,用辛勤和汗水把陡峭的山坡改造成梯田,形成了知名的古越梯田。仙居縣是古越梯田農耕文化的代表,而楊豐山村,則是仙居農耕文明的典型,被稱為“浙東的香格裡拉”,這裡優良的氣候、土壤環境,格外适合水稻生長,曆來以産出優質大米聞名。
楊豐山村被稱為“浙東的香格裡拉”。受訪者供圖
然而,現代化曆程中,楊豐山村和許許多多的村莊一樣,經曆了人口流失、勞動力大量外出的變遷,村裡隻剩下留守的老人、兒童,一些傳承悠久的梯田被抛荒,村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農耕文化擋不住市場經濟的沖擊。
2018年,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結對幫扶”工作部署下,中國水稻研究所結對楊豐山村,希望以科技和文化,幫助這個大山裡的村莊踏上緻富振興之路,徐春春則常駐楊豐山村,進行幫扶。
徐春春是中國水稻研究所派駐楊豐山村的駐村幹部。初到楊豐山村的時候,他眼裡的楊豐山村是一個凋敝的農業村莊,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戶籍人口2000左右的村莊,常住的隻有200人左右,村裡的3000多畝梯田,缺乏适應梯田的機械,留守的老人們無力負荷梯田耕作的勞動,普遍隻種一點兒口糧田。許多梯田被放棄了,常年種植的隻有七八百畝。村裡的村容村貌也比較落後。
優質水稻産業鍊,改變村莊的發展路徑
怎樣讓這個凋敝的山村重新繁榮,産業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徐春春告訴記者,在過去,當地出産的稻米就遠近聞名,因此,當時分管結對幫扶工作的錢前副所長就明确了工作思路:發揮水稻所的科技、資源優勢,幫助楊豐山村保護開發梯田、提升優質稻米産業,農旅結合發展帶動鄉村振興。“我們就想着,把這裡傳統的農耕文明重新發掘出來,并結合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讓這裡的梯田成為産業發展的基礎。”
徐春春和水稻所的科學家們,在調查了楊豐山村的氣候、土壤、水等方面的資源環境後,目前已經篩選出了三個優質水稻品種,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團隊育成的嘉禾優7245,中國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浙優8号,還引進了上海農科院育成的旱優73在水源灌溉不方便的田塊種植。
解決了品種問題,還需要解決種植的問題。在過去,留守的老人大多依靠人力種植,梯田的地勢需要專業的機械,但村裡難以實現。為此,水稻所想辦法籌資,為楊豐山村送去了适合梯田使用的拖拉機、收割機等小型農機具,村幹部高興地說:“我們沒人耕地,水稻所就送來了耕地機;來不及收割,水稻所就送來了收割機。目前,村裡三分之二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機收、機耕等,隻有一小部分條件不具備的梯田仍然依靠人工。”
楊豐山村梯田迎來豐收。受訪者供圖
與此同時,水稻所的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如何才能徹底改變這個村莊。“種植是産業的最低端,收入有限。所以我們就想着,把産業鍊延伸出去,獲得更多的增值效益。針對這種情況,朱溪鎮依托村裡的合作社,成立了強村企業,從事農産品加工、銷售、品牌打造等,這個公司最終的目的,是把千年梯田優質大米的品牌做起來。有了品牌,價格上去了,再加上自己加工、銷售,就可以為村裡帶來更多的利潤。”
院士的試驗田,科技在山村落地
引進的新品種得到村民的歡迎。徐春春告訴記者,一開始,為了向村民推廣,他們種了一小部分示範田,這些優質的水稻在浙東的大山裡,展現出了優秀的品質,田裡的稻子成熟後,村民們都跑過來看,想要種植新品種。
如今,在楊豐山村,除了少部分仍不适合種植的梯田外,每年常種的梯田面積達到了2000多畝。而這些土地上的産出,通過鎮裡、村裡打造的優質大米品牌“楊豐山大米”等,為村民們帶來更多的收入。
三年多來,更多的農業科技項目落戶楊豐山村,徐春春告訴記者,憑借院士、頂尖專家等高端人才優勢,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台州市、仙居縣農業農村系統密切合作,開展優質稻米品種試驗示範和生産技術示範推廣,如胡培松院士、錢前院士支持的“優質稻米高質高效技術集成和産業化開發”等項目先後在仙居落地,兩位院士團隊的優質水稻新品種也優先在仙居縣朱溪、下各、雙廟等地試驗示範。就在今年5月,錢前院士還把楊豐山村的振興故事,帶到了中央電視台,向全世界講述。在今年夏天的抗旱保糧中,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高士軍帶隊到楊豐山村進行技術指導,而在此前,他已經多次到村裡調研産業發展情況,看望低收入農戶。
水稻和多項科研項目改變了楊豐山村。受訪者供圖
多項科研項目的落地,科技與資源,快速改變着這個原本凋零的山村。與此同時,更多的外部資源被調動起來,成為了楊豐山村振興的基礎。徐春春告訴記者,幾年來,來自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的多項鄉村建設項目落地楊豐山村。
衆多的産業、項目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成了村莊發展最重要的契機,“我感覺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村裡的人氣起來了。人多了,發展就有了基礎,沒有人,産業也就無從談起。”徐春春說。
梯田不僅是耕地,更是一種文化
三年多以前,徐春春剛到村裡的時候,村裡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婦女。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慢慢多了起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徐春春說。
以楊豐山村悠久的農耕文明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基礎,徐春春和楊豐山村的人們,開始打造新的農文旅産業。
“千百年中,一代代的農民,在大山中辛勤勞作,開墾山林,造就了梯田這樣的農業奇觀。尤其在南方稻作區,梯田又和稻作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深厚且豐富的農耕文化,在今天,不應該被遺忘和忽視。”徐春春說,為此,他們協助村裡打造了一個稻作文化禮堂,弘揚農耕文化。
每年的九月,秋風時節,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梯田中的水稻剛好由綠變黃,楊豐山村打造梯田農民豐收節,也給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莊引來了不少人氣。此外,他們還舉辦了插秧節、攝影節等。尤其是攝影節,每次都能吸引很多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來到這大山深處、古越梯田拍攝大自然的美景和千年農業的奇觀。
千年農業奇觀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受訪者供圖
由于農業效益較低,且村莊空心化的問題。在此前,楊豐山村的人們,一年大多隻種一季水稻。但發展文旅,就需要更好地發揮梯田效用。為此,村裡把原來的一季水稻,改為稻油輪作,水稻收割後種冬油菜。到來年春季,滿山的油菜花開,為楊豐山村的梯田增添了一道不一樣的風景。徐春春告訴記者,他們打算在明年春天油菜花開的時候,舉辦油菜花節,為村裡新添一個旅遊項目,同時也為城市中的人們,打造一個世外田園般的神仙去處。
在神仙居所,再造美麗田園
仙山雲海、千年梯田,勤勞的村民、飄香的大米……在楊豐山村,不僅有自然和農業的奇觀,也有傳承不絕的農耕文化,優美如畫的田園詩意,成為緻富增收的振興産業。
2022年以來,楊豐山村入選仙居縣第一批共富示範村試點,村支書周方平當選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代表。
尤其是這個秋天的豐收,與往年格外不同——二十大的召開,二十大報告中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未來描畫,給了他們更多的信心。
三年多時間,這個山村從凋敝走向振興,有科技的助力,有政府和社會共同的幫扶,還有農耕文化本身綿長的生命力。
如今,這裡正在開啟新的振興之路,徐春春告訴記者,楊豐山村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和重視,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社會力量,當前正在準備打造更加豐富的業态,為村裡建設更多的産業。
風景如畫的楊豐山村。項瑞國 攝
村民們閑置的民居,未來将被利用起來。徐春春告訴記者,現在的楊豐山村,是5個行政村合并的,每個村裡都有大量閑置民居,尤其是其中一個村,目前常住的隻有3戶人家,村裡準備近期将這個村的閑置民居加以改造,建設觀景場所和民宿、咖啡吧等休閑場所,到時候,被仙山美景吸引來的遊客,可以在這裡更長時間地停留,感受山居的悠閑、農耕的魅力。
對楊豐山村的村民們來說,新的産業,也意味着新的增收緻富途徑,新的振興機遇。而對長期駐村幫扶的徐春春,以及更多的科研人員來說,這裡,就是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最好的地方。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