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6 23:23:20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不好意思,跑錯片場了,今天我們講的不是魯迅和棗樹的故事,而是詩聖杜甫家門前關于棗樹與打棗的故事。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兩棵棗樹的故事-品讀這首詩)1

杜甫草堂

大曆二年,即公元767年,兩年前嚴武病逝,杜甫攜家成都南下,經嘉州、戎州、忠州,于766年到達夔州(今重慶奉節),杜甫遷居在瀼西的一座草堂,後為了工作需要,就搬到十幾裡外的東屯,剛好有一位姻親晚輩吳南卿-吳司法(州司法參軍)暫住在夔州,杜甫将瀼西的這處草堂借給吳郎住,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件小事,與棗樹有關的一段很普通鄰裡往事穿越千年,浮現在我們面前。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兩棵棗樹的故事-品讀這首詩)2

門前棗樹

又呈吳郎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甯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詩的題目是《又呈吳郎》,說明這絕不是第一首寫給吳郎的詩,在此之前杜甫有一首寫給吳南卿的詩-《簡吳郎司法》題目翻譯成現代話就是給吳司法的一封書信,因此,這是第二首寫給吳郎的詩,那杜甫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接下來繼續看。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兩棵棗樹的故事-品讀這首詩)3

棗樹棗子

堂前撲棗任西鄰”,這一句點明瀼西草堂門前有棗樹,杜甫住在這裡時,任由一個西邊的鄰居來打棗,從不幹涉,一個任字說的是放任,不限次數,不限時間,任何時候都可以,每天都可以來打幾個棗。

如果在農村出生的都知道,自己家門前的果樹一般不會放任給鄰居摘采,這不是小氣的問題,畢竟大家都不富裕,自家的果子不說賣錢,自己采摘解渴嘗鮮,可能鄰居家偶爾摘幾個果子無所謂,但是絕不會放任不管,這在貧苦的農村更為常見。

“無食無兒一婦人”。這一句就點名了,詩人為什麼放任鄰居打棗不管了,哦,原來是因為這婦人沒有吃的,又無兒無女,無依無靠啊,在這裡詩人并沒有詳細說這婦人為什麼無食無兒,但我們了解那段曆史不難猜測,安史之亂,民不聊生,戰亂之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或許她的兒子打仗死了,或許餓死了,再或許病死了。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兩棵棗樹的故事-品讀這首詩)4

杜甫

不為困窮甯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如果不是窮困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怎麼會作出這等事,正是如此,她打棗心懷恐懼,怕我這主人不允許,呵斥她,更應該對她親切,好讓她安心打棗。

上面這幾句點名了婦人為什麼打棗,詩人又是如何對待鄰居打棗的。此時的杜甫已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了,一輩子飄零江湖,居無定所,生活貧困,但是仍保有悲天憫人,仁者愛人的高尚情操。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首詩更像是一封信,遠客指的是吳郎,多事是多心的意思,這鄰居婦人見你插上院落的籬笆,就想到是不是你不想讓她打棗了,這完全是她想多了,你不是這麼小氣的人。這兩句詩委婉含蓄的勸告,易于讓人接受。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最後兩句詩人由小極大,由個人的貧困聯想到天下遭受戰亂的貧民,頓時淚濕衣襟。這婦人之前跟我講過她因官府橫征暴斂貧困到骨子裡,杜甫進而想到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婦人,失去兒女,無食裹腹,饑寒交迫。憂心不已。

杜甫的兩個黃鹂鳴翠柳的故事(兩棵棗樹的故事-品讀這首詩)5

杜甫

這雖然隻是一件放任鄰居鄰居打棗的故事,但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無愧詩中聖哲,悲天憫人,菩薩心腸的人物形象,也看到了戰亂給底層人民造成的苦難,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無法承受,杜甫也隻是一個在饑寒中掙紮的底層民衆,他卻能推己及人,富有同情心,力所能及的幫助貧苦人民,這種精神,千年後仍讓人動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