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讓我們歡聚在雪域高原

讓我們歡聚在雪域高原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20 23:12:39

讓我們歡聚在雪域高原?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雪域高原上,藍天白雲觸手可及當地人習以為常的氣候和風貌,在遊客眼中是驚豔的美景,對于長期駐紮在這裡的教育援藏工作者來說,每一天都是“極限挑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讓我們歡聚在雪域高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讓我們歡聚在雪域高原(綻放在雪域高原上的希望之花)1

讓我們歡聚在雪域高原

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雪域高原上,藍天白雲觸手可及。當地人習以為常的氣候和風貌,在遊客眼中是驚豔的美景,對于長期駐紮在這裡的教育援藏工作者來說,每一天都是“極限挑戰”。

近年來,安徽以“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為重點,已選派“組團式”援藏教師4批155人次,以及“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援藏教師2批51人次,遠赴西藏山南等地,幫助西藏基礎教育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努力讓充滿希望的格桑花綻放在雪域高原。

他們,把援藏期限一延再延

從一年到三年,從三年到五年,淮北市第七中學教師劉先美的援藏時間已經一延再延。2017年,她剛踏上山南的土地時,每一天都頭疼得“想撞牆”,喝開水都嘔吐,更不用提離家思親的孤獨。

在受援學校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劉先美承擔着兩個班的漢語文教學,還兼任學校教研室副主任、漢語文教研組長。受援學校漢語文學科沒有合适的校本作業,劉先美就帶着援藏漢語文教師一同編寫。為了一道合适的作業題,她經常熬到深夜,眼睛裡的血塊要好幾天才能褪去。兩年下來,編了厚厚的兩本校本作業,除了供受援學校使用外,山南市教體局還把它推薦給山南一高、三高和完全中學使用。

為了推廣國家通用語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民族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劉先美倡議并着手創建了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第一個朗誦社——“‘習’時如金”朗誦社、第一個文學社——“山之鷹”文學社。這些學生社團先後參與校級、市級活動十餘次,并獲得了各類榮譽。

2020年高考,劉先美所帶的理科實驗班的漢語文高考平均成績112.97分,為全年級第一。她接手的兩個原本考試墊底的高三班級,一年後,漢語文成績均進入高三20個班級的前三名。邀請本地教師和學生到宿舍做客、為貧困學生提供生活和學習上的幫助、手把手向本地年輕教師傳授教學經驗……如今,劉先美已是山南二高的“名人”,是學生們口中的“劉媽媽”。

2021年8月,劉先美再次主動申請,踏上援藏支教的征程,開啟了第五年的教育援藏生涯。你問她為什麼來了又來?也許是因為學生們微信上發來的一張張錄取通知書,也許是因為孩子們在她生病時送上的糖果和格桑花,也許隻是為了那一聲聲“劉媽媽”……

從江南鄉野,到西北大漠,再到雪域高原,池州市第二中學教師楊斌被同事們戲稱為支教“專業戶”。援藏之路,比前兩次更加艱辛。在援藏期滿即将離開之際,學生們跟楊斌聊天時依依不舍:“老師難道不能留下來帶到我們高三畢業嗎?中途換老師會影響我們的學習,而且我們舍不得您!”學生們的話語,激起了楊斌心頭的一陣波瀾。為了不留遺憾,他決定回去向原單位領導争取留任。就這樣,他為了學生的一句話,又參加了安徽省新一批“組團式”教育援藏隊,為期三年。

“對鏡何悲鬓滿霜,莘莘學子最牽腸。初心笃定育桃李,矢志不渝培棟梁。”六安市張店中學教師張明全同樣在支教期滿後“來了又來”。2021年,也是他踏上山南援藏支教的第五年。五年援藏,四屆畢業班,張明全承擔着山南二高每周24節課的畢業班教學任務。每天頂着高反超負荷運轉,早已青絲變白發,學生們都親切地喊他“全爺”。有個叫曲桑的學生原本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在張明全的教育和感化下,順利被西藏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錄取,畢業後的每個教師節,曲桑和班裡的其他學生都會給“全爺”發來祝福和慰問。2018年,時任安徽省省長李國英赴山南考查,親切地握着張明全的手說:“我看到了你們和藏族同胞一樣的膚色,同樣的情懷,是你們用生命高高托起了二高優異的成績。”

他們,為藏族學生帶來“外面的世界”

“80後”援藏數學教師葛廣旭剛走進山南二高的課堂時,一條大大的“鴻溝”橫在他面前:這裡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學生們對這位新老師也有些排斥。葛廣旭決定先争取孩子們的信任,用愛感化他們,繼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學中,葛廣旭努力營造民主、快樂、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說,盡情釋放自我。課餘時間,他找孩子們聊天,談人生、談理想,跟他們分享内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他們義務輔導功課。為了便于交流,他還找了一個藏語“小老師”,學習簡單的日常用語,并在課堂中使用。很快,葛廣旭拉近了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孩子們也對學習數學産生了興趣。“他們需要關心、關愛和理解,也需要更廣闊的世界。”葛廣旭說。

“通過接觸,我發現這些藏族的孩子們特别淳樸可愛,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憧憬和向往。”同樣在山南二高支教的生物教師趙銀路幾年下來,早已和藏族學生們“打成一片”。

有一次,趙銀路上課時由于缺氧,突然一陣頭暈,險些摔倒。同學們擔心極了:“趙老師,您休息會吧!我們自己看書!”連平時最“不聽話”的阿覺同學都趕緊給他搬來凳子休息。被同學們攙扶着回到辦公室後,又有學生送來牛奶、酥油茶等,幫趙銀路緩解高原反應。“隻要我們多一些誠心投入與真情呵護,這裡的孩子們就能報以十倍、百倍的學習熱情和坦誠相待。”趙銀路說。

受援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偏遠縣城,個别學生甚至來自千裡之外的阿裡地區,一學期才回家一次。趙銀路意識到,隻有和學生友好相處,才能有效開展教學。為此,他常常組織不回家的學生一起過周末,跟學生們一塊兒看《新聞聯播》,帶他們了解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了解“外面的世界”。

援藏支教期間,亳州市第一中學教師姚輝結對幫扶了一名高三學生——紮西頓珠。19歲的紮西父母離異,家距離學校有五六百千米,平時吃住都在學校。每到周末,姚輝都會邀請他到自己宿舍,為他做飯、補課,幫他購買生活用品,漸漸地,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長期的相處中,姚輝被男孩的善良和單純感動,“他們與内地少年沒什麼區别,隻是成長環境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我常鼓勵他們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多去内地看看,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安徽“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隊的教師們,教學之餘都自覺擔當起了漢藏文化交流的使者,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藏族孩子心中埋下民族團結的種子。來自蚌埠市第三中學的援藏教師張強,通過多方努力、牽線搭橋,為山南的學生們募集了大量的物資。如上海機電學院的教師向山南地區5所學校捐贈《新華字典》等工具書近1000本、教輔資料200餘本;蚌埠三中的畢業生們還為山南二高捐贈了《南方周末》《中國新聞周刊》《讀者》《國家地理》等優質報刊讀物,為當地學生送來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幫助其豐富知識儲備和拓寬視野。這裡的孩子們,離“外面的世界”更近了。

他們,唱起雪域高原上的“一出好戲”

平原上步履輕快的一大步,在高原上要喘着粗氣走上好幾步。“一天的步數至少是一萬,有時候忙一點,兩萬步也是很正常的。”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李敏笑着說。黝黑的皮膚,消瘦的身形,兩鬓斑白的李敏已和來時判若兩人。2019年7月,巢湖市第二中學副校長李敏服從組織安排,跟随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遠赴西藏山南,擔任新一批 “組團式” 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隊隊長。從大湖之濱到雅砻河谷,變的是工作環境,不變的是教育情懷。

沒有多餘的時間适應環境,面對受援學校教育的薄弱和落後,必須盡快投入工作。兩年下來,李敏大膽創新,在山南二高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帶領援藏教師組隊開設“學習加油站”,利用周末時間義務為藏族孩子答疑解惑、補差補缺;疫情期間率先在山南地區開設“空中課堂”,讓藏區孩子與内地學生同步學習;積極争取安徽援藏資金5000萬元,籌劃與科大訊飛聯合打造全區一流的智慧校園;協調安徽援藏醫療隊為藏族學生進行義診,捐贈價值60萬元的眼鏡;邀請安徽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定期走進高原課堂,組織山南當地各單位的民族團結“先進個人”進校園給學生講課,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等,多渠道為思政教育注入“源頭活水”……2021年7月23日,因工作成績突出,李敏作為全國優秀援藏幹部人才代表在拉薩受到的親切接見。

2019年9月,海拔3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發生了壯觀的一幕:近3000名藏漢師生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愛國主義主題展演活動,他們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以飽滿的熱情為祖國母親送上生日祝福。安徽教育援藏工作隊特别注重漢藏文化的交流交融建設。李敏充分發揮安徽援藏人才優勢,積極組建、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如黃梅戲社團、鍋莊舞社團、美術書法剪紙社團、太極拳社團等。其中,他帶領潛山教師金慧琳等人創意組建的西藏自治區首個藏漢雙語黃梅戲學生社團,更成為了學校對外展示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被新華社等媒體争相報道。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精緻的妝容,傳統的藏裝,加上戲曲的内核,讓黃梅戲在高原演繹出了新的味道。據金慧琳介紹,在創建藏漢雙語黃梅戲社團的過程中,她克服語言不通,以黃梅戲代表性曲目《女驸馬》等為藍本,以藏式歌舞為表現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融合,形成“皖藏文化交流交融”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成果。“學生們因為膽怯而不敢發聲,也記不住歌詞,我就走到他們中間,鼓勵他們,結合藏族孩子的發聲特點,用自己摸索出的一套教唱方法,一字一句引導他們進行訓練。”金慧琳說。

來自天長市新街中學的教師冶偉芳也是援藏工作隊中的音樂教師,如今在山南市完全中學從事音樂課教學。她發現這裡的學生們不喜歡說普通話,于是她有了一個念頭,想通過唱歌和朗誦來提升學生們的普通話水平。以漢語文書上的《木蘭辭》為例,冶偉芳先指導學生們如何字正腔圓、有感情地朗誦,然後再套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将其換上《木蘭辭》的内容進行演唱,效果頗佳。還有曹操的《觀滄海》、蘇轼的《水調歌頭》、李白的《将進酒》等等,冶偉芳不斷嘗試和探索尋找合适的曲調來帶領學生演唱和朗誦古詩詞。漸漸地,她發現學生們喜歡上了吟誦古詩詞,還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高原上,每天都歡歌笑語,唱着一出又一出的“好戲”。

他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安徽援藏工作隊有“三問”:援藏為什麼?援藏幹什麼?援藏留什麼?安徽省“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在進藏的第三天,就圍繞着“三問”,确定了每位援藏人的目标任務,找準工作切入點,快速融入到援藏工作中去。

援藏有期限,受援學生也轉眼畢業,但教育事業深遠而綿長,“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援藏工作的核心要務。安徽省“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從強化教師管理入手,狠抓援藏教師隊伍建設,通過結對子、帶徒弟、送教下鄉、空中課堂、高考加油站、學生成績建檔立卡、每周周考分析等形式強化學校内涵式發展。

來自馬鞍山的朱代玉現為山南市完全中學的思政課教師。這是一所2019年9月才正式開學的新校,“學校多是年輕教師,一方面給學校帶來了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也相對不足。包括我在内,全校僅有三個政治教師,需要執教高一14個班級的政治課。”面對當時的情況,朱代玉感到“壓力山大”。

作為唯一一位有多屆畢業班教學經驗的政治教師,朱代玉意識到,必須帶領本地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為了實現這個目标,他積極組織教研活動,與本地年輕教師探讨好的教學模式,帶領他們學習黨的大政方針和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做好集體備課工作,組織學科組成員積極互相聽課、評課等等。

朱代玉還帶領學科組成員積極參加各種教學競賽活動。在“2020年全市高中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競賽”中,朱代玉和他的結對教師索朗次仁一起參加了比賽。比賽中,朱代玉認真幫助索朗次仁打磨賽課,一點點改善、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最終,索朗次仁在比賽中獲得了山南市三等獎的好成績。朱代玉也被推送到西藏自治區參加賽課決賽,并獲得了西藏自治區一等獎。朱代玉因為在指導青年教師過程中成績突出,被山南市教育局授予“優秀指導教師”的稱号。

“來援藏是‘輸血’,但光靠‘輸血’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教學理念上相互融合,甚至相互‘碰撞’,取長補短,變‘輸血’為‘造血’,為山南教育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這是援藏教師、山南二高副校長朱超在受援學校教職工大會上反複強調的話。朱超認為,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是教師,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視野對學生有着很大的影響,為了提高受援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發揮援藏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為了示範引領本地教師專業化成長,朱超組織援藏教師每人每學期至少上4節示範課,開展2次講座,聽30節本地教師的課并進行交流評課。他确立了受援學校雙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制度,分别由援藏教師和本地教師擔任,要求教研室制訂出詳盡有效的教研活動、備課活動方案,确保教研活動、備課活動常規化開展,落實援藏教師與本地教師的“一加一結對”“青藍工程”等制度,并積極争取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的支持,實現安徽名校與受援學校的聯校共建。兩年多來,本地教師無論是在課題申報、教學論文撰寫等方面,還是在市、自治區級課堂教學比賽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如今,受援學校的教師們正逐步實現從傳統型向創新型、學者型、研究型的專業化教師方向轉變。

後記:

神秘的雪域高原,嚴酷苛刻卻也充滿魅力。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援藏人才響應國家号召,來到這裡。他們中有人有嚴重的高原反應,有人來不及消化親人離世的悲痛便要出發,有人無奈帶着年幼的孩子上了高原,有人輾轉難眠擔憂家中年邁重病的父母,有人新婚第三天就踏上征程……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小家,但是為着共同的目标——教育援藏,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大愛。

眼下,安徽“組團式”教育援藏人才共20人、“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援藏教師共26人駐紮在西藏山南地區,對口幫扶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山南市完全中學等學校。以山南二高為例,在“組團式”教育援藏教師和當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和2021年高考成績均顯著提升,創建校以來最好成績,學校更是連續兩年被授予“山南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榮譽稱号。坐落于山南市乃東區貢布日山腳下的美麗校園,見證着一批批教育“穿行者”的前赴後繼,也見證着高原地區孩子們的希望。

來源:安徽省“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教育文彙》、安徽教育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