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叔導讀:北宋的都城到底在哪?今天刀叔科普給你!
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内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緻地方資源狹小,也緻使終宋一代受制于敵國。在都城方面,也是一個首都三個陪都。
随着城市商業的發達,坊與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設立,城東南汴河東水門沿岸的市區,竟延伸至七八裡以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這一市區的繁榮景況。
西京河南府北宋時期作為西京的洛陽是全國文化中心,設有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名相大儒雲集洛陽。
朝中重臣多居洛陽,僅洛陽籍名相就有趙普、呂蒙正、張齊賢、溫仲舒等。文彥博、富弼等13人組成“洛陽耆英會”飲酒賦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洛寫就《新唐書》;司馬光曆時15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南京應天府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禦之”,賀歲大劇《陳橋兵變》華麗“上映”,趙匡胤開國稱帝,定都東京汴梁,建立大宋王朝。因宋州是趙匡胤的龍潛之地,所以“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領節度州名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取“順應天命”之意。後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诏升應天府為南京,與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共為北宋陪都。
既然成為陪都,就該有個陪都的樣子。據《宋史》記載:“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周二裡三百一十六步(《歸德府志》記載為:周二裡三百六十步)。京城周回一十五裡四十步。中有隔城,其東又有關城。”這個規模,比如今的明清商丘古城大了不少。
北京大名府又稱大名府故城、舊大名府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城東北1-8公裡處,現是北宋時期北京大名府遺址。以大街、魚營(即原禦營)、雙台三個村為中心,東門口、南門口、鐵川口(即原鐵窗口)、北門口四個村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門。
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為了抵禦遼國南侵而由宋仁宗欽定大名府為北京,升大名府為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
(本文系“刀墓手劄”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