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勇正在給孩子們上音樂課。楊轉攝
兩間簡易的小教室、1個小食堂、1個小操場、20名1年級和學前班的小朋友——這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報京鄉松柏村坪玉教學點的一切。
但在這個小小的教學點,在這些小小的孩子眼裡,有一個像爸爸一樣偉岸的身影,他有着像山間松樹一般堅韌的品質。他就是坪玉教學點唯一的教師,潘仲勇。
自2000年被分配到這裡,潘仲勇就如一個擺渡人,将一撥又一撥的學生送出大山,轉身繼續堅守。這一待,就是21年。
“再做一次選擇,我還是會留下來”
皮膚黝黑,體态微壯,憨厚的臉上總挂着笑容,這是潘仲勇給人的初印象。
2000年8月從黎平民族師範學校畢業後,他服從分配,隻身一人回到家鄉鎮遠縣松柏村的坪玉教學點工作,成為這個教學點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正式教師。
“那個時候的坪玉,全是泥巴路,從我家到學校大約有七八裡路,要走1個小時20分鐘。”潘仲勇說,當時的坪玉教學點叫坪玉小學,隻有1-3年級,僅有兩名代課老師,連個籃球場都沒有。
面對這樣的環境,20出頭的潘仲勇動搖了。這一切都被父親看在眼裡,“松柏是你的家,你都不願留下來,其他人怎麼會留下來……”父親的一席話點醒了他。
如果說父親的話讓潘仲勇打消了離開的念頭,那鄉親們齊心修建教室的故事則堅定了他紮根坪玉的決心。
過去,坪玉小學的教室就是一棟破舊的小木房子。1999年開始翻修,村裡的大人小孩都來幫忙。由于不通公路,隻有蜿蜒陡峭的山路,修建教室的一磚一瓦都是村民們從10公裡之外的松柏村人背馬馱回來的。
從那以後,簡陋的教室在潘仲勇眼裡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它承載着村民們對教育的重視與期許。在整個鄉鎮,乃至整個縣城,像這樣的教學點少之又少。而教學點的存在就是讓那些小小年紀的孩子們不用每天走十幾裡山路,在家門口就能上學。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到這裡工作,我熱愛這個地方。”當初的代課教師早已離開,學生也走了一波又一波,潘仲勇卻拒絕了調往中心小學的工作機會,仍堅守在這裡。
“讓孩子們踩在我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在坪玉,潘仲勇不僅有熱愛的事業,也遇見了自己的人生伴侶。2002年,在村主任的介紹下,他與朱木群喜結連理。在往後近二十年的日子裡,朱木群不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後勤總管”。
在教學點,潘仲勇一人負責所有教學任務。朱木群則一人分飾多角,她是食堂廚頭竈腦的“廚師”,也是督促學生們勤洗手、講衛生的生活“老師”。
11點30分是午餐時間。下課後,學生們陸續走進食堂,從桌子底下拉出小凳子乖乖坐好。朱木群舀出鍋裡最上面的白米飯,添上炒菜一份一份地分發給孩子們。又自然地将鍋底的硬鍋巴舀到自己的碗裡,澆上素湯,待鍋巴飯泡軟後,與孩子們一起有說有笑地吃着。
得益于朱木群的分擔,潘仲勇減少了許多“後顧之憂”。提起夫婦倆,村民們總是贊不絕口。
在坪玉,留守兒童占了大部分,孩子們更多時候是在潘仲勇夫婦的呵護與陪伴中長大,他們是老師,更像是父母。
小軍(化名)是教學點的一年級學生,常年與奶奶為伴,性格内向,面對陌生人,他的戒備心總是很強。當小朋友們都在教室唱歌時,小軍趴在課桌上默不作聲;當大家在操場做遊戲時,他獨自蹲在角落,拒絕參與。當所有小朋友都在操場合照時,隻有小軍躲在教室角落,不論旁人怎麼哄,他隻是眼淚汪汪地攥着自己的衣角,不搭理任何人。
潘仲勇聽聞後立即回到教室。他的到來讓小軍放下了所有戒備,委屈的淚水在小軍臉上瞬間落下。
潘仲勇俯下身,輕輕拍着小軍的後背,溫和地安撫道:“你一直是班裡最乖的孩子,我們一起去和哥哥姐姐們拍張照片好嗎?”小軍默不作聲,緊拉着潘仲勇的手走出教室,“不情願”地參與了合照。
坪玉村還有許許多多和小軍一樣的留守兒童,他們常年與父母分離、隻能與爺爺奶奶孤獨相伴、害怕與陌生人相處,而他們就這樣被潘仲勇夫婦牽在手裡、暖在懷裡,慢慢長大……
教學點增加了學前班後,潘仲勇除每學期收取學生40元的書本費以外,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費用。他說,“其實我有工資,生活并不是很困難,而老鄉們一個月的收入也就幾百塊,如果還要拿一些來交學費,我心裡會很内疚。”
執教二十餘載,潘仲勇将300多名學生送出了大山,如今有的學生考上了碩士、博士,他們見識了更寬廣、更遼闊的世界。
“我終于成為了父親眼中的‘好孩子’”
潘仲勇的一生深受父親的影響,父親是潘仲勇心中的榜樣,更是他前進的動力。
在家中排行最小的他,初三前都是不受父親“重視”的。在潘仲勇的記憶中,父親總是更關注成績更為優秀的哥哥。後來,哥哥成績一落千丈,父親長期陷入低落的情緒之中。那時,潘仲勇下了決心:“不管怎麼樣,我自己一定要争一口氣。”
從那時開始,潘仲勇開始努力讀書,最終考上了黎平民族師範學校,成為了跟父親一樣的鄉村教師。來到坪玉以後,潘仲勇每年的教學成績評比在全鄉都排在前列,還獲得了“優秀教師”“師德标兵”等各種榮譽稱号,但他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也不夠好。
提及父親,潘仲勇感慨道:“在他去世之前,我在工作上取得的一些獎章都會給他看。他看到後心裡面也覺得踏實,覺得我走上了正道,不再是以前那個不聽話的孩子,他很安心。”
“坪玉需要年輕老師”
轉眼21年過去了,學生們永遠都是5、6歲的小朋友,而潘仲勇卻從曾經的年輕人變成了中年人。
“坪玉需要一位懂‘先進科技’的年輕老師。”這是潘仲勇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也是坪玉教學點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社會各界的熱心資助下,坪玉教學點的硬件設施得到了改善和保障。
但對于鎮遠縣教育局提倡的數字化教學,潘仲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還是很吃力的,連電腦開機和關機都得學3遍。”提起學習電腦的過程,這個40多歲的男老師顯得有些羞澀。
如今,相較于城鎮學校普遍實施的數字化教學,坪玉教學點仍隻能依靠那一塊黑闆、一支粉筆、一位教師,用最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授課。
潘仲勇渴望有年輕血液的注入,能與他一起建設坪玉教學點,讓這裡的孩子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讓他們能多聽聽外面的聲音、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一分走出大山的希望。
“我會堅守到這裡沒有學生為止。” 一句最堅毅的諾言,潘仲勇說出來卻如此的樸素平常。他紮根大山深處,是一個選擇,是一份勇氣,更是一份擔當。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對孩子們的一份牽挂,一份承諾,更是一份責任。
群山起伏,林海莽莽。教室外,是太陽底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宣傳标語;教室裡,是學生們“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鴨……”的琅琅讀書聲。(人民網貴州頻道龍章榆,貴州民族大學劉昱霞、楊轉、楊莉、彭丹、粟銀慧)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貴州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