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0 04:39:11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1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 清明節是幾月日?

清明節時間固定在公曆的4月4日到6日之間,農曆上沒有固定在哪一天,想知道當年清明節時間根據當年具體時間而定。

2.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最早隻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複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讨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争功讨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隐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恸哭不。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複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谕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意義:一是懷念祖先;二是親近大自然。

3.清明節習俗

1.掃 墓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2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圹茔,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2.踏 青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3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 樹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4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4. 放風筝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5

清明放風筝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筝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筝時,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鸢上,等風筝放高時,就剪斷風筝線,讓紙鸢随風飄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筝帶走了。

5.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桠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闆的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别是兒童所喜愛。

6.蹴 鞠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6

蹴鞠,即用足去踢球。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後發展成足球。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習俗是什麼(清明節是每年幾月幾日農曆)7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

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怅,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熱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 [1-4]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内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内。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類别:民俗;編号:Ⅹ-2)。 [5-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