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總面積2427平方公裡,總人口45萬。秭歸是三峽庫區首縣,屈原故裡。有“中國詩歌之鄉”稱号。
一、曆史沿革
1、西漢置秭歸縣,屬南郡。北周改秭歸縣為長甯縣,為秭歸郡治。
2、隋開皇初廢郡,縣仍名秭歸。唐武德二年(619年)為歸州治。
3、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州,縣屬夷陵州;十三年(1380年)改置歸州,屬荊州府。
4、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為直隸州;十三年複為歸州,屬宜昌府。
5、1912年複改歸州為歸州縣,1914年改為秭歸縣。1914年屬荊南道,1921年屬荊宜道,1927年直屬省。
6、1949年屬宜昌專區,1959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複屬宜昌專區,1970年改宜昌地區。
7、1992年屬宜昌市。縣曆治歸州鎮,1991年因建三峽水庫遷治茅坪鎮。
二、地名來曆
“秭歸”為何意,說法不一。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一是《水經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說:“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這便是郭家壩中學“文化專欄”裡的内容。)
二是楚子熊繹封嫡嗣熊摯為“夔子”,居“夔子國”,即今秭歸以西到四川奉節一帶,為楚的附庸國,後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恽把夔子國滅掉了。“楚人滅夔,以夔子歸。”今天的秭歸即“子歸”之意。
三是與一個傳說故事有關,雖不足為憑,但從側面反映秭歸人民自古以來對屈原的懷念之情。相傳屈原冤沉汩羅,消息傳回家鄉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鄉的山頂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嚨出血,抑郁而終。屈幺姑死後變成一隻鳥兒,鳥兒喊叫的聲音仍是“我哥回”,人們于是把這種鳥兒叫子規鳥,把屈原的家鄉叫“子規”,以紀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後來“子規”漸漸演變成現在的“秭歸”。
三、旅遊景點
1、屈原故裡文化旅遊區。位于秭歸縣新縣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毗臨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占地面積約500畝。景區是觀三峽大壩、覽高峽平湖的最佳區位,同時以屈原祠、江渎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于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九畹溪漂流風景區。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南岸,距三峽大壩20公裡,總面積60平方公裡,是以探險為特色,以漂流為主打的旅遊産品,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現代生态型旅遊區。九畹溪漂流景區是國家體育總局确定的中國漂流訓練基地。國家旅遊局首次以漂流命名的AAAA級旅遊區。被譽為“中華第一漂”。
3、九畹溪峽谷觀光風景區。位于長江西陵峽南岸,距三峽大壩20公裡。景區内植被豐富,猕猴成群,被遊客稱為三峽風光的“袖珍版”。
4、三峽竹海生态景區。位于秭歸,東臨縣城,旁依三峽大壩。
5、三峽鍊子崖國家地質公園:鍊子崖景區位于長江西陵峽南岸,因“鍊子鎖崖”而得名。
四、著名人物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
革命先驅夏明翰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