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義務教育階段課後延時服務開啟了“5 2”模式,有效開展課後延時服務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成為學校研究的新課題。那麼,課後服務如何做出特色?
老師,課後服務如何做出特色?
@南京市建甯小學 胡玉林 :街舞啟蒙快樂多
“雙減”實施後,我們學校首先針對每位教師的學科特點以及個人特長進行組織與協調,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課堂之外的知識與技能。我除了是一名體育教師之外,還有5年的街舞基礎,學校在得知我有這方面的特長後與我進行了溝通,在一年級開展“街舞達人”課後服務的特色課程。一年級學生年齡普遍在6、7歲,處于街舞啟蒙階段,主要以培養興趣為主。我每節課所教授的基本功隻有一個八拍,重點在于手臂與腿部框架的建立,然後逐漸增加肢體力量性、律動性的練習。半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對音樂的敏感度,動作力度、律動感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在常規學習之外孩子們還能接觸和學習街舞,對于家長來說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濮陽市昆吾小學 田瑩:構建活動體系 助力“五育”落地
課後延時服務活動要有體系,緊緊圍繞“五育”做文章。學校從周一到周五安排不同種類的活動:德育類、藝術類、閱讀類、體育類、實踐類,每天一種,天天不同。每一類活動下設多個小項目,這些項目由老師和同學們共同設計,學校審核後實施。打破原來的班級,組成不同的項目社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每天選擇參加不同項目的社團活動。孩子們能在喜歡的活動中找到成長的快樂,也能在不同活動體驗中得到全面發展,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标。
@邢台市内丘縣新西關小學 李宏英:社團活動為課後服務添彩
1. 社團活動來搭台。發揮年級組教師合力,把學生興趣和老師特長進行融合,年級組成立兩大類共16個社團,達到人人有社團,人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
2. 必修社團健身心。周一、周三是體育社團,全體學生到操場進行跳繩和踢毽子活動,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周五帶領學生到圖書館師生共讀一本書,在經典誦讀中“強筋補鈣”,滋養身心。
3. 自選社團揚特長。學生在周二、周四的課後服務中會走進自己喜歡的剪紙、棋類、樂器、舞蹈、書法等社團中,做自己喜歡的事。社團活動讓課後服務更精彩!
@菏澤曹縣魏灣鎮大趙莊小學 李繼昌:生活實踐化
課後服務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實踐,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學校可以小範圍内逐步實現。生活實踐可以訓練學生動手和觀察能力,以不同形式的活動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實踐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觀察和參與實踐過程,相機而教,潤物無聲,支持學生的獲得體驗。
@克拉瑪依市第一小學李爽:我的時間我做主
1. 快樂小廚房。每周二周三下午的課後延時時間是我們班的快樂小廚房時間。在這個時間段,我會帶着孩子們在綜合實踐室裡發面蒸饅頭、和面擀皮包餃子、炒大盤雞、蛋炒飯……很多孩子會把這種能力延續到家裡,周末會主動為家人做飯,讓父母感動不已。
2. 遊戲玩起來。每周四周五的課後延時時間是我們班的遊戲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裡,會我帶領孩子們玩我們兒時常玩的遊戲:跳房子,電報機,打沙包,踢毽子……既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感受到快樂,還鍛煉了身體,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協作能力,一舉三得!
@常熟外國語學校嵇怡:美育勞育遇到春天
1.美育攜手行。在課後延時中恰到好處地開展社團活動,将中華文化融入進去,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接觸傳統文化:編織社、篆刻社、書法社、相聲社、古詩詞鑒賞社……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充分關注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将美育開展好。
2.勞育随身行。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可以充分考慮到時間和空間等因素,讓學生有自己的“植物園”。學生可以開辟自己的菜地,在“一塊土地”上玩出不同的内容,在與大自然最親密的接觸中學會思考和提升能力。
@湖南省甯鄉市玉潭街道中心小學 李新飛:互幫互助,共促發展
1.開設班級小社團。班主任對每一位學生細緻觀察、深入了解他們的興趣、專長,創建“閱讀、打球、跑步、跳舞、下棋等班級小社團。在學生完成每天作業之餘的時間,鼓勵他們參與到活動中來,在小社團中形成一股學習、研讨氛圍,讓他們體驗到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分享的喜悅,體會到共同進步的快樂。
2. 招募家長志願者。每周增設一天“零作業”日,把課後服務時間合理規劃起來,開展特色班級沙龍活動。招募有時間、有專長的家長策劃參與,進行“親子講堂、美食制作、藝術提升、體育運動”等主題活動,滲透安全教育、動手實踐、視野拓展、理想追求等,全面培養學生素質,促使學生德育體美勞全面發展。
@大連市甘井子區利民小學 季洋:師生互換身份,個性化課後服務
課後服務的目的不僅僅是督促輔導學生們有效率地完成作業,更重要的是有針對性的查缺補漏,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在課後服務時間裡,老師可以與學生互換身份,鼓勵學生争當小老師,給其他同學講解重要的知識點。對于大家普遍不明白的問題,采取讨論解決的方法,鼓勵每人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說明原因,讨論後達成一緻。師生互換身份有利于學生更積極的學習,更有效率地查漏補缺,提升能力。
@昆山市振華實驗小學 張勻:獨立完成作業,開展特色社團
1. 獨立完成作業。課後服務安排學生用一小時來獨立完成當天回家作業。讓學生回家後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安排其他活動,或增加與親人的互動時光,提高放學後的生活質量。
2.開展特色社團。獨立完成作業一小時後,學校組織開展各項社團活動,由當天值班老師根據自己擅長的項目,開展各種特色社團。比如:朗誦班、課本劇表演班、書法班、影視欣賞班、剪紙班等等。每個學生固定一個班級,一個星期換五位值班老師,學生可以參與到五次不同的特色社團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後生活。
@大連市甘井子區利民小學 郭轶峰:學科課程+興趣課程齊發力
想讓學校課後服務做出特色,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
一是學科課程,輔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在語數外三科采用“課業輔導 學科拓展”的方式開展課程,主要進行學科思想、學科文化的浸潤。夯實學生學科基礎,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科學習,也促使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是興趣課程,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學校可以開展五大類主題式特色課後服務課程,如生活實踐課、科創活動課、體育競技課、文化藝術課、綜合實踐課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尊重學生意願,自主選擇興趣課程,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與學校活動相融合,增強課後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蘇州市吳中區碧波實驗小學 王逸喬:班本校本齊上陣,課後服務花樣多
1.班本課程别樣精彩。課後服務可以充分發掘家長資源,利用家長各行各業的特色或家長擅長的才藝等,創設家長課堂,開展班本課程,讓學生感受多樣體驗。例如:身為幼兒園老師的家長開設“變廢為寶”主題手工課、身為理發師的家長開設“剪出花樣”的職業初體驗課、擅長數學的家長開設“趣味知識”課等等。
2.校本課程缤紛歡樂。結合學校藝術教育特色發展,校級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特色課堂,可謂是“五育并舉”、“兩翼齊飛”。例如:天文社團、“觀月行動”、機器人編程、“碧波之聲”合唱團等。
@南通師範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俞海軍:1+X,滿足孩子需求
課後服務做出特色可以嘗試“1 X”,滿足孩子們的需求。“1”是指一條主線:圍繞學生課後作業輔導這條主線,提供學生需要的服務——或解疑拓展,或舉一反三。“X”是指多種渠道,滿足孩子們的各種興趣愛好。同時,結合校本課程,發揮社團優勢,随性适度開發。如:少兒足球、基礎遊泳、芭蕾舞蹈、藝術合唱、傳統書法、詠誦詩詞、筆墨國畫、報紙承重、3D打印、七巧科技、生活小實驗、STEM課程等。
@蘇州市吳中區碧波實驗小學石喜鳳:走出教室,做孩子自由的肩膀
偶然的機會,發現孩子們在教室裡玩“紙炮”,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親手過了把瘾以後,突然覺得和紙似乎有“不解之緣”。要不每人折一隻紙飛機?于是,課後延時服務時,整個班級的孩子,有的甚至手裡拿了三、四隻紙飛機。來到操場後,孩子們蹦啊,跳啊,喊啊,和紙飛機一起,自由奔跑飛翔。也許,這才是教育本該有的樣子,真好!
@大連市甘井子區利民小學 孫冠傑:滿足學生個性發展
1.因材施教。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所以課後服務課程要注意安全教育。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加強,要注重培養學生團體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2.自選課程。小學階段是藝術啟蒙階段,學校可以設置藝體課程,打破傳統班級教學,實行“走班制”,引導學生多多參與,展示自我。
@廣東省普甯市大壩鎮新興初級中學 陳緻:以地方和民族特色為底色
課後服務精彩紛呈,助力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我覺得在這五彩斑斓的課後服務中,一定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需要傳承和發揚光大。學校可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特色,辦出屬于自己的“色彩”,例如:粵劇、潮劇、刺繡、剪紙、舞獅、英歌舞、變臉、木雕.....把這底色蘊染深厚了,孩子就有了飛翔的翅膀。孩子們在了解地方、民族特色的過程中,接受文化、藝術的熏陶,也能提高各種能力和素養。
本周,我們特别邀請李豔老師給大家帶來分享:
(甘肅省金昌市第八小學 李豔)
提能力拓視野 培育新時代接班人
課後服務是學校日常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也是“雙減”形勢下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措施。利用課後服務,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各校特色教育的體現,也是學生能力提升、視野拓展的渠道。學校可充分利用這一時段進行特色校本課程研發,培育适應新時代的接班人。
多動手激活思維
之前我們過分關注升學和分數,導緻大家把學習局限在書本知識上,失去了動手研究的快樂。課後服務就是要變書本的靜态學習為動手動腦的動态學習,讓學習變成一種探究活動,在動手中激活思維,培養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為此,課後服務中教師要做到少教多做,引導學生多動手多思考。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增強手、眼、腦協調的能力。如木工、編織等生活技能方面的課程;陶藝、剪紙等藝術類課程;手工制作等科技類課程,這些實操性課程滿足學生好動的特點,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是對文化的傳承,是校本特色的體現。
多合作學會交際
信息時代下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相對減弱,學生的合作意識淡薄。即使是多子女家庭,孩子之間的互助交流也比較有限。課後服務讓學生在校時間延長,群體相處的機會增多,學校可創造适宜的交際合作環境,通過各種集體協作項目,如團體體育活動、班本活動、群體遊戲等,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請進來”盤活課程
課後服務單靠學校教師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因此可以請進課程、請進專家來豐富課後服務内容。可以把一些地方傳統特色引進校園,引發學生參與研究學習,如請來地方戲的專家,讓學生學唱,培養傳承人;請進地方特色經濟方面的專家,讓學生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做産品設計、模拟銷售等,幫助學生樹立“學以緻用、改善民生”的理想;還可以把各行各業的家長請進課堂,開展“家長講堂”,通過介紹職業特點、職業貢獻,讓學生形成正确的職業觀。“請進來”,讓課後服務的内容更加豐富有趣,點亮學生的心燈,讓他們的視野不再局限在書本和電子産品中。
“走出去”拓展視野
如果說請進來點亮了學生的心燈,那麼走出去就更能拓展視野。将課後服務與研學有效結合起來,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去”進行小型的實地學習。平時熟視無睹的街頭景、普通人、自然資源等都蘊含着教育價值,做善于發現的教育者,開發生活中的課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從實踐中受益,引發對社會的關注,對生活的熱愛。如觀察街頭建築,體會美學與力學的完美結合;參觀水的淨化過程,強化節水意識;參觀不同職業者的工作,感受勞動的價值……走出去,打通學校與社會的壁壘,讓課後服務真正服務社會,培育具有責任心的新一代。
從育人角度去思考,課後服務可以開發出許多課程來。無論什麼課程,都要本着減負的目的,适合本地、适合本校、适合學生需要,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更好。
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為孩子們的童年插上了想象力和快樂的翅膀,相信随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我們的課後服務會更加契合孩子們的成長,更顯特色與活力!
來源: 人民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