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9 02:48:56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桃花流水鳜魚肥)1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是唐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自稱“煙波釣徒”、漁樵為樂的張志和,最後的歲月隐居湖州城西西塞山,在此寫下了幾十首《漁父》《漁歌子》等著名詩詞,而“桃花鳜魚”也因這首《漁歌子》而傳誦千古。

鳜魚素喜逆水搶水,每年二三月間,桃花開,溪水漲,俗稱春汛,是江南特有的氣象。此時,江鲥未上市,鲫魚産子已瘦。而鳜魚則頻頻閃出水草、蘆蕩、石隙,逐水追食魚蝦,一天天地肥美起來……故有“桃花流水鳜魚肥”之說。

愛鳜魚者莫若宋人。北宋文學大家蘇轼 愛寫詩、愛做肴,對鳜魚更是愛在心頭口難開,或許是實在憋不出詞兒了,忍無可忍,隻能“抄襲”唐人張志和的名句:

西塞山邊白鹭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處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浣溪沙》

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愛鳜魚愛得比師傅有過之而不及,把張志和、蘇轼兩個人的句子揉和在一起,湊成了這首《鹧鸪天》:

西塞山邊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朝廷尚覓玄真子,何處如今更有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人間底是無波處,一日風波十二時。

你抄就抄了,他還炫耀說:何處如今更有詩!這對師徒真是有趣兒。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桃花流水鳜魚肥)2

無獨有偶,南宋初年江西詩派詩人徐俯也向舅舅黃庭堅看齊,奉行“拿來主義”,詩雲: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一波才動萬波随。

黃帽豈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浣溪沙》

有“詞俊”之稱的朱敦儒對鳜魚、對“鳜魚詩”情有獨鐘,他也寫有一首《浣溪沙》:

西塞山邊白鹭飛。吳興江上綠楊低。

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将風裡戴,短蓑衣向雨中披。

斜風細雨不須歸。

真真是苦了親親的鳜魚了!

到了後來,很多宋元詩人也不甘示弱,你方抄罷我再抄,抄得是“不亦說乎”,如:

王楙的“喚醒玄真共心賞,桃花流水鳜魚肥”;

李祁的“桃花流水鳜魚肥,恰趁得、江天佳處”;

元代程公許“莼菜秋風鲈鲙美,桃花春水鳜魚肥”;

元末方回的“桃花水肥釣鳜魚,春雨春風一蓑笠”;

......“鳜魚肥”,真乃“肥”了詩人們!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桃花流水鳜魚肥)3

南宋大詩人陸遊這位超級大吃貨怎能放得下鳜魚,有一次他在朋友處飲酒歸來,路遇漁人網得兩位撥喇喇的花鳜魚,連忙購得,并賦詩曰:

梅子生仁燕護雛,遶檐新葉綠扶疏。

朝來酒興不可耐,買得釣船雙鳜魚。

——《柯橋客亭》

其喜悅之狀可以想象得出。不僅要向人買來,放翁在古鑒湖遊樂時,還坐着烏篷船垂釣呢:

船頭一束書,船後一壺酒,

新釣紫鳜魚,旋洗白蓮耦。

——《思故山》

優哉遊哉,手把詩書,口品美酒,還有新釣的紫鳜魚,采挖的白蓮耦,這閑情逸緻簡直令人羨慕得不要不要的。不光顯擺這些風味,這份閑情,他還要品一品鑒湖特産“清蒸鳜魚”,那色澤淡雅悅目,那美味齒頰留香,被放翁冠以“别饒風味勝一籌”。

鳜魚也是古代畫家們的喜愛之物,筆下的鳜形态各異,變化萬千,表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明末清初大畫家朱耷,是為大明皇室宗親,自稱八大山人,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言“恨不前生三百年,願為八大山人鋪紙磨墨”。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桃花流水鳜魚肥)4

朱耷筆下的魚皆有苦大仇深之狀,特别是怒氣沖天的鳜魚,張口噘嘴,白眼朝天,魚鳍亂舞,渾身都是武器。再看看四周,空白無邊,竟然是一條無水之魚。詩雲:

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再求淵注處,料得晚霞多。

這種悲怆之感,貫穿了八大山人的一生。國恨家仇,讓他無一日心神安定。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桃花流水鳜魚肥)5

而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他畫的《鳜魚圖》構圖簡潔明了,一根柳條穿過鳜魚的大嘴,引領向上,旁邊着一根大蒜和兩塊嫩姜。魚和大蒜位于兩個對角線上中間,使得畫面非常穩健。題曰:“大官蔥、嫩芽姜,巨口細鱗時新嘗。”這就是庸常生活的真谛,更是芸芸衆生所需要的一種樂觀而積極的生活态度。

鳜魚之“鳜”與貴諧音,确為名貴之魚,也有富貴有餘的寓意。且皮厚而肉細,刺少肉多,營養豐富,口感絕佳,曆來為人們所喜食。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将鳜魚譽為“水豚”,意思是指其肉鮮味美如河豚。他在《本草綱目》中稱其性味“甘、平、無毒”,有“補虛勞、益脾胃”之功。“昔時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橋雙鳜魚。墨藓點衣鱗細細,紅盤鋪藻尾舒舒。”(北宋.梅堯臣《許待制遺雙鳜魚》)古人愛吃鳜魚是出了名的,為此費盡心思開發出了各種菜譜,什麼紅燒鳜魚、清蒸鳜魚、幹燒鳜魚、醪糟鳜魚、蔥油鳜魚……閉上眼睛都能數出來一大串兒。

史上殺氣最重的一首詩(桃花流水鳜魚肥)6

最有特色的,是鮮嫩香醇、酸甜可口的松鼠鳜魚,有歌訣贊曰:“頭昂尾巴翹,色澤逗人愛。形态似松鼠,挂鹵吱吱叫。”而大名鼎鼎、臭名遠揚的,即是“臭鳜魚”,為徽菜中的當家名菜。臭鳜魚猶如臭豆腐一般,聞着臭吃着香。每每上桌,嗜食者,吃得歡暢;不愛者,早已捏着鼻子,擺動雙手,腦袋搖得如同撥浪鼓一般。這也難怪,鳜魚是河鮮,是小清新,臭鳜魚卻是重口味。小清新忽然變成重口味,算是雅俗與共了。

橛頭艇子傍漁矶,滴翠山光欲上衣。

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魚肥。

——清·孫原湘《觀釣者》

想那“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桃花水已漲春江,青鳜魚正搶野食,何時能像台灣當代詩人鄭愁予一樣,幻化為身穿長衫的翩翩少年郎,騎着一匹白馬,打馬江南,尋一隅幽僻小鎮,撐一支蚱蜢扁舟,釣得一簍詩意盎然的“桃花鳜魚”,了卻這百般清愁、千年相思啊!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