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金文字形,本字緐,從每從系。
每,甲骨文字形,像用毛羽裝飾頭發的母親;系,甲骨文字形,像手持兩股或三股絲束。二象合一,寓意一個母親,生了好多個子女,于是生發出若幹意義端:首先是生殖繁衍、繁殖的意思;同時比喻繁多;系是手持相聯之絲,從而強化了母親與子女之間的親緣關聯。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垂統于上而連屬于下,謂之系,猶聯綴也。
用毛羽做頭飾,是古人愛美的一種裝飾。據王獻唐,毛羽飾加在女人頭上叫做每,加在男人頭上則為美。女飾為單,所以每字上面插三枝毛羽;男飾為雙,所以美字上面插兩枝毛羽(一般都誤識為兩隻羊角)。每、美同音同義。突出的都是頭上的裝飾。
攝影 俊哥
由毛羽裝飾頭發引伸指馬頸鬣上的絲制裝飾物。說文:緐,馬髦飾也。髦(máo)馬鬃。段注:引伸為緐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廢,引伸之義行而本義廢矣。毛羽還可以用來裝飾車馬、旌旗及其他,如繁旌,繁纓。
段玉裁的意思是,繁字流行了,作為本字的緐反而廢掉了,引伸義繁多通行了,本義裝飾反而廢棄了。這種現象産生的原因和條件需要進一步研究。
纓,楚系簡帛字形,從糸從嬰。嬰,從賏從女。
賏(yīng),頸項上的裝飾物。《說文》頸飾也,從二貝。貝,古時貝殼除了做貨币,還用于裝飾,《篇海》連貝飾頸曰賏,女子飾也。貝殼串聯起來,挂在脖子上做裝飾,如同項鍊。女子特别愛美,喜歡挂項鍊,所以寫作嬰。由此引伸為初生的女孩,《蒼颉篇》雲:男曰兒,女曰嬰。後來泛指初生兒。
說文段注:纓,冠系也。冠系,可以系冠者也。系者,系也。以二組系于冠卷結頣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于筓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即以固冠,故曰冠系。玉藻之記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
這涉及到禮制,從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果不懂得這些文化知識,将會發生理解的困難。所以在什麼場景使用怎樣的字義,出于何種原因,需要哪些條件,都是大有講究的。
攝影 彭蕊
《左傳·成公二年》:新築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這是孔子對一個曆史事件的評論。
曲縣,周禮,諸侯之樂,室内三面懸樂器,形曲,謂之曲懸。繁纓,古代天子、諸侯所用辂馬的帶飾。繁,馬腹帶;纓,馬頸革。賈誼《新書·審微》:叔孫于奚者,衛之大夫也。曲縣者,衛君之樂體也;繁纓者,君之駕飾也。仲叔于奚甯可不要城邑的封賞,也要請求曲縣、繁纓,索要僭越其身份和地位的禮器;衛人為報答仲叔于奚救孫良夫之恩,不顧禮制,居然同意了。
在孔子看來,器與名相配,是禮制的根本,關乎國體,不可淆亂。于是孔子用連珠語式,把器與名放到“名-信-器-禮-義-利-民-政”這樣一條關系鍊當中加以考察,最終歸于“政”,把禮制納入國家管理的視野,關涉國家信義和民衆利益,凸顯器與名的重要性。
孔子的評價方式是先就評論對象提出看法,再加以連珠論證,最後得出結論:器與名是政之大節。在此基礎上,孔子導入了歸謬法:如果把器與名借給别人,就相當于把政權交給别人,政權消亡了,國家将跟着消亡,到時候止都止不住啊。
為您鍊接
象思維(104)子曰
漢字解象(74)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