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湖湘大地農事漸起。田間地頭已少有牛耕田的畫面,春季農業生産已進入機械化狀态。
3月7日,益陽一村民駕駛着耕田機在翻耕稻田。(供圖:@益陽老甯者)
以前牛是耕田的必要動力,在湖南不說家家戶戶都有牛,至少每兩到三家就有一頭牛。随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大型小型的農機的使用,在農村用耕牛進行犁、耙等農事活動日漸消失,即将成為一種曆史記憶。
老牛耕地場景眼看就要與我們揮手作别了,這是時代進步的結果。
想起春雨綿綿的田野裡,農夫頭戴箬笠,身着蓑衣,執犁揚鞭,耕牛緩緩走在前面,田裡的泥水嘩嘩翻滾,幾隻覓食的鳥兒在田野上空飛舞,膽大的鳥兒在牛背上栖息,耕牛昂頭一聲長哞,驚飛鳥兒,哞聲在田野裡悠悠回蕩。這種美妙畫圖讓人魂牽夢繞的場景,或許就是我們鄉愁裡最美最有韻味的記憶。
讓我們再一起來回味一下“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那充滿詩意的勞作畫面。
當年上山放牛的快樂,依舊浮現在眼前。(供圖:@老松)
如今水牛在農村更是難覓蹤迹。(供圖:@老松)
農民扛着犁準備勞作。(供圖:@老松)
耕地農具“犁”的各部件。(供圖:@老松)
這種農具學名叫“耖”,用耖弄細土塊,使地平整,便于插秧。(供圖:@老松)
犁、耙、耖,這些農具和操作程序已淡出人們的視野。(供圖:@老松)
牛并不是天生就會犁地的,未犁過地的小牛需要農戶自己訓練,教牛耕地。(供圖:@老松)
教牛耕地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在前面引導牛,一個人在後面持犁。(供圖:@老松)
母牛在緩緩耕地,小牛在旁邊陪伴,好一副和諧畫面。(供圖:@老松)
農人用黃牛犁地。(供圖:@老松)
農人和他牽着的牛。(供圖:@老松)
農人執犁揚鞭,耕牛緩緩走在前面。(供圖:@老松)
農戶在春耕備耕中,牛立下了汗馬功勞。(供圖:@老松)
好一副人勤春早的美好畫面。(供圖:@老松)
繁忙熱鬧的春耕景象,有沒有勾起你心中的美好記憶?(供圖:@老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