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以弱敵強的北伐,是三國史上繞不開的話題。《三國演義》将其演繹為一段功敗垂成的悲情史詩,并概括為“六出祁山”。
的确,在三國時期,祁山是蜀魏相争的主要戰場之一。祁山到底在哪兒?諸葛亮究竟幾次出祁山?蜀漢高層為何如此決策呢?
諸葛亮從來沒攻下“祁山”
▼
《三國演義》對地理的描述,頗為混亂,導緻國人對三國地理存在一定誤解。例如張松向劉備進獻西川地圖,竟然出現“西川五十四州”等漢末絕不存在的建制。
祁山的真面目,同樣模糊不清。在《三國演義》中,祁山似乎并不表示一座山峰,而是代表隴南的秦嶺支脈山區。其基本位置在今天甘肅禮縣境内,當時屬天水郡,處于蜀軍北伐要道上。
實際上,祁山不僅僅是一片山區或山路。正史中,此處是曹魏西線重要的軍事要塞區。在今天禮縣城區東面一座數十丈的孤峰上,修築有祁山城。
▲ 祁山城堡遺迹
現在祁山城遺址尚存,高51米,基圍632米,規模上隻能算一座小城堡,但該城扼守通往渭水河谷的交通要道,附近山勢陡峭,易守難攻。
軍事地理大家顧祖禹認為,祁山城當為漢末修築,時間上比諸葛北伐早得多。早在曹操同馬超勢力争奪隴右時,祁山已經成為重要據點。魏明帝曹睿曾宣稱,魏國防禦部署為“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足見祁山的邊防重鎮地位。
因此,諸葛亮北伐出祁山,并非通過一處偏僻山區,而是攻打曹魏的祁山要塞。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首次北伐的記述中,就說他“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号令明”。遺憾的是,曆史上,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未能攻克此城,隻能在其南邊另築堡壘,與之相持。
根據南北朝著名地理著作《水經注》,諸葛亮的“故壘”保存完好,在祁山城南三裡左右。據傳附近有諸葛點将台、長蛇陣、圈馬溝等遺址,還修建有一座武侯祠。
一打祁山,街亭失利
▼
被對手司馬懿贊譽為“天下奇才”的諸葛亮,怎麼會一直沒能攻克小小祁山城?
雖然諸葛北伐被《三國演義》說成“六出祁山”,但實際在祁山地區的作戰隻有兩次,分别在公元228年的首次北伐和231年的第四次北伐中。
▲ 三國地圖,白框内是蜀魏交戰主要地區
祁山在蜀軍首次北伐中就占據重要地位。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次年正月,大舉伐魏。
這次進攻出敵不意,魏國大受震撼。魏軍邊防薄弱,蜀軍從武都到祁山一路暢通,未受阻擊。
曹魏關中都督夏侯楙庸碌無能,依賴裙帶關系才得以擔當大任。魏延甚至估計他會直接逃跑,因而提出由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但諸葛亮考慮風險過高,沒有采用。
▲ 魏延
在蜀軍強大攻勢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叛,響應北伐。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馬遵還比較鎮定,率軍退守上邽。而天水郡另一處未被蜀軍攻克的堡壘,就是祁山。
祁山孤城一座,方圓僅數十丈,不可能駐紮重兵,估計守軍也隻有千餘人。但魏軍堅守祁山,給蜀國北伐軍帶來巨大威脅。
當時諸葛亮的本營距祁山僅五十裡。因為祁山這顆釘子,諸葛亮不得不留駐部隊守護大本營和後勤路線,并着手攻打祁山城,以将控制區連成一片。
結果,當張郃領兵前來救援時,諸葛亮隻得派馬谡守街亭,未能親率主力參與決定北伐成敗的一戰。馬谡等指揮的蜀軍前部,在張郃、郭淮夾擊下慘敗,諸葛亮隻得随之撤兵。
▲ 馬谡
擊退蜀軍後,曹魏朝廷将不稱職的夏侯楙召回,由大将軍曹真都督關右,加強了西線守備。第一次北伐這樣有利的局面,諸葛亮再也等不到了。
蜀漢首次北伐,司馬懿并沒機會出場。他與諸葛亮的交手,還要等到第四次北伐。這又是另一場圍繞祁山的戰事。
二戰祁山,後勤拖累
▼
首次北伐失利後兩年裡,諸葛亮沒有放棄“興複漢室”的初心,繼續采取積極軍事行動,先後領兵攻打陳倉,又奪取武都、陰平二郡。但祁山方向并未爆發大規模戰鬥。
▲ 魏晉時期的軍隊
公元230年秋,魏國部署大規模攻勢,司馬懿、張郃、曹真三路伐蜀。諸葛亮坐鎮漢中迎敵。
由于蜀道難行,兼以秋雨,魏軍喪盡天時地利,最終狼狽撤退,主帥曹真也被拖死(次年三月病逝)。這次戰事,被演義附會為蜀國第四次北伐,因而才有“六出祁山”之數。
諸葛亮抓住有利戰機,這年冬天先派魏延進軍南安,打敗郭淮。公元231年他派遣大軍,再次包圍祁山。這才是貨真價實的第四次北伐。
▲ 魏将曹真
這回出征的蜀軍據稱至少八萬之衆,兵強馬壯,裝備精良,後勤運輸還用上了著名的黑科技發明“木牛”。蜀漢丞相諸葛亮親自出陣,聲勢浩大。
由于此前鎮守關中的曹真一病不起,魏明帝急忙調司馬懿前來接替指揮。司馬懿留四千精兵守上邽,率其餘主力救援祁山。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之機,終于到來。
吸取街亭失利的教訓,諸葛亮這次隻以少量部隊圍困祁山城,親自帶兵到上邽迎擊魏軍。郭淮、司馬懿等相繼不幸成為經驗包,被蜀軍打得慘敗。
▲ 司馬懿
司馬懿本來希望守險避戰,手下将領嘲笑他“畏蜀如虎”。迫于壓力,司馬懿不得不出兵迎戰。結果在祁山附近,他遭遇了一生罕有的敗仗,損失“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倉皇敗退。
然而,後勤壓力最終拖垮了蜀軍。隴西農業基礎較差,難以供應大軍。蜀軍糧食需從益州千裡轉運,連司馬懿部的軍糧,也要靠郭淮向周邊羌胡部落征調,才得以支撐。
六月,諸葛亮因缺糧撤軍。雖在撤退途中射殺了魏軍名将張郃,但此次北伐仍然沒能攻下祁山。
▲ 張郃
三年後的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改變用兵方向,由斜谷出師,駐軍渭南五丈原。在這裡,諸葛亮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等到蜀軍再次兵臨祁山,已經是二十五年後的姜維北伐了。
蜀軍為什麼要進攻祁山?
▼
“六出祁山”實際上隻有兩次,似乎水分很大。
不過,諸葛亮執政時期,祁山方向的确受到蜀國高度重視。從兵力上看,蜀漢僅有一州之地,可出動極限兵力大約十萬,而諸葛亮兩次進攻祁山均擁兵七八萬,足見其把祁山作為主攻方向。
▲ 一州之地的蜀漢,隻有成都平原等少數地方才适合耕種,國力和人口都遠弱于曹魏
祁山在諸葛北伐中最受關注,戰事最多,當時就有人将北伐概括為“長驅祁山”。《三國演義》“六出祁山”的說法,作為藝術提煉,也有一定依據。
蜀魏對峙戰線,從漢中盆地,一直到西端青海的湟水流域,長逾千裡,交戰地域遼闊複雜,北伐路線絕不止祁山一條。後來姜維十一次伐魏,僅攻祁山一次。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如此執着于攻取祁山?
原因出自諸葛北伐的戰略規劃。諸葛亮早年“隆中對”所拟訂的北伐計劃,需要從荊州和益州兩路進兵,還要求“天下有變”。而蜀國北伐時這兩個條件均不滿足,蜀國以弱抗強,隻能步步為營。
▲ 隆中對
學界普遍認為,諸葛亮北伐的目标不在于一擊消滅曹魏(根本不可能),而是先奪取隴右、涼州,擴展國力,再以高屋建瓴之勢威脅長安、潼關,逐鹿中原。具體步驟則先經祁山占據天水郡,封鎖道路,阻擊來自東方的魏國援軍,奪取西面防守薄弱的隴右地區。
以上計劃具有一定可行性。首次北伐時,魏國隴西太守就曾向蜀軍表示,隻要切斷隴道,援軍一月不至,隴西将不戰自破。但由于祁山、上邽兩城堅守,牽制蜀軍主力,導緻其未能擊退魏國援軍,北伐宣告失利。
可見,在北伐戰事中,祁山如同卡在蜀軍咽喉上的魚刺,牽制了大量兵力,拖延其進軍速度,對于挫敗蜀軍進攻起到關鍵作用,導緻諸葛北伐至少兩次無功而返。
受制于後勤等因素,諸葛亮始終未能攻克祁山,但憑借其高超的軍事素質,迫使國力遠為強大的曹魏長期被動防禦、主帥畏蜀如虎,諸葛絕對是三國第一流的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