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涼山州彜族高考學霸緻謝

涼山州彜族高考學霸緻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9 07:35:54

涼山州彜族高考學霸緻謝?2.5萬餘字的畢業論文,6000多字的論文緻謝,點名緻謝了65人,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本科畢業生蘇正民講述了自己的坎坷求學路:從一個放羊娃蛻變為一名大學生,終于實現了夢想——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涼山州彜族高考學霸緻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涼山州彜族高考學霸緻謝(涼山小夥論文緻謝憶坎坷求學路)1

涼山州彜族高考學霸緻謝

2.5萬餘字的畢業論文,6000多字的論文緻謝,點名緻謝了65人,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本科畢業生蘇正民講述了自己的坎坷求學路:從一個放羊娃蛻變為一名大學生,終于實現了夢想——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6月16日,中南财經政法大學舉行2022屆畢業典禮,來自四川涼山的彜族小夥蘇正民作為畢業生代表在發言中感謝學校對他的培養教育,并表示自己即将回到家鄉涼山支教,始終銘記“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據長江日報報道,蘇正民在畢業論文《論志願服務的政府責任及其立法規範》的緻謝中回顧了自己雖“坎坷崎岖”但“充滿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

在論文緻謝部分,蘇正民講述,自己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喜德縣沙馬拉達鄉的一個小山村裡,“我從生下來就營養不良,村裡的老人常常勸父母放棄我和妹妹。靠着山泉、野果我跌跌撞撞地活了下來。”

蘇正民回憶,家裡雖很拮據,父親依舊選擇砸鍋賣鐵地把三個子女都送進了學校。山裡的道路,看着很近,常常卻要繞很遠的路,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能到達學校是家常便飯。說是學校,其實就是黃土壘起來的幾間泥瓦房而已,常常是屋外下大雨,教室裡下小雨。

“媽媽告訴我,沿着彎彎的小路,就會走出大山。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我對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是他學會背誦的第一篇課文,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課文。

從此,“走出大山,想去看看”成了他奮鬥的信念。

因為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政策,這個“沉睡”的大山迎來了許多大城市來的支教老師。小學時,讓他最刻骨銘心的是那群年輕的支教老師。他們面對這樣一群皮膚黝黑、衣衫褴褛、渾身散發着汗臭、鼻涕滿臉、連句漢語都不會講的“小屁孩”,一遍遍地教,充滿耐心。

“我想不明白,一個艱苦到連當地老師都無法留下的地方,這群來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師是如何堅守下來的。支教老師們用點點熒光照亮了我那條狹窄崎岖的小路。”蘇正民寫道。

小學畢業後,他有幸進入了涼山州數一數二的中學繼續求學之路。然而,他蹩腳的漢語、浸染着火塘煤煙味的破舊衣裳、矮小的身高,成了被嘲諷對象。身邊的同學基本都來自城裡,不僅家境優渥,學習成績也是令人羨慕。第一次測驗他就拿了倒數。

他疑惑自己應不應該堅持下去,“年輕而敏感的心啊,我又該如何拯救你呢?”

初一的寒假,他打包好行囊,向父母提出了退學,準備跟着村裡的哥哥姐姐們出去打工。就如同電影中的那樣,父親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母親掩面痛哭,“我和你阿達(爸爸)沒日沒夜地辛勞為了什麼?我白天打掃大街,晚上還要兼職種地;你阿達白天在磚廠燒磚,晚上還要去種地為了什麼?不就是想着你們姐妹三人能夠好好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要再吃我們這種沒文化的苦嗎!”

他永遠難以忘記父親的責罵和母親的哭泣,他們把他又重新拉回到求學的路上。蘇正民發奮讀書,将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生活費全部買了學習資料。每天下晚自習之後,他就偷偷打着手電筒,用被子蓋住,趴在床上開始學習這些附加的學習資料。努力有了回報,他的學習成績和漢語水平突飛猛進。

就在他以為能夠通過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時,2013年,15歲的蘇正民遇到了人生第一場大風暴。

父親為了三個子女的教育日夜操勞,最終積勞成疾,患上了多種疾病,從心髒病到肝囊腫、肺水腫,最終不幸去世。醫療費用也讓這個本就風雨飄搖的家庭雪上加霜,治病欠下數十萬元外債。

不忍看到母親辛苦,蘇正民和姐姐都毫無約定地選擇了辍學,想把上學機會留給小妹。姐姐去了廣東,而他選擇了祖祖輩輩們耕耘的那片黃土地。那時,他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就這樣嗎?”他反複問自己。直到一個人的出現。

“(她)像一束光一樣照進了我灰暗的人生。”改變蘇正民命運的,是天津日報的張俊蘭記者,她有一個溫暖的名字——“涼山孩子們的張媽媽”。“正是她用瘦弱的身軀,在二十多年的歲月裡幫助了幾萬名像我一樣的涼山貧寒學子重返校園。”蘇正民寫道。

公開資料顯示,1997年8月,天津日報記者張俊蘭采訪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從事新聞扶貧。目睹令人心碎的貧困,誓願盡此一生為涼山脫貧而努力。從那時起的23年時間裡,她33次走進涼山從事助學扶貧:受社會各界委托興建了三所希望小學,在七所院校設立獎助學金,與愛國慈善家共同努力創建了六十多個以“福慧之星”命名的孤兒班、女子班,同時開展“一對一”個案助學,二十多年來受到持續資助的貧困學生、孤兒數以萬計,同時在涼山從事赈災濟困、緊急個案援助等工作。在涼山千難萬險的路上,張俊蘭從35歲走到58歲,把一生的黃金歲月奉獻給西南邊陲貧困區的彜族同胞。

湖北日報曾報道,在蘇正民辍學後最迷茫的時候,有人伸手拉住了他。學校老師、村支書多次到家中勸說蘇正民繼續讀書,幫助蘇家申請低保。多年在涼山從事公益資助的張俊蘭還為他聯系到每年2000元的定向資助,他終于有機會重返校園。

回校後,班主任找到他談心時說:“阿蘇,現在黨和國家、社會上那麼多好心人士都這麼關心你,給了你那麼多的幫助,老師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學會把手心朝下,去幫助其他人。”這句話影響了他一生。

重新坐在課桌前,蘇正民拼命學習,2017年通過國家在少數民族連片貧困地區的預科招生計劃考入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211”大學的學生。

父親沒能見到他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的那一天。帶着鄉親們的期盼,帶着母親的諄諄教誨,他走出大涼山,又開始了求學之路。“故鄉的索瑪花又綻開了,山坡上再也沒有父親沉重的腳印,火塘邊隻有思念成疾的母親。”

他的母親是一名普通的環衛工人。以前,年少而又敏感的歲月裡,他總是羞于談及母親的工作。在外求學的歲月裡,每當吃到美食的時候,他總會突然地悲傷甚至流淚,總會聯想到遠方的母親是否又為了省錢,一碗苦荞、一個土豆就草草解決了自己的夥食。

“正是這個‘毫不起眼’的環衛工人,靠手裡的小掃把養活了一家人,靠瘦弱的身軀獨自養大了三個子女。”在蘇正民眼裡,多年來,母親靠淳樸、善良、堅毅、感恩教會他們成長,教導他們“做人做事和掃地是一樣的,都要幹幹淨淨、認認真真”。

考上中南财經政法大學之後,他實現了兒時那個靠讀書“逃離”大山的夢想。從小學到中學的路,他走了很多年,他想知道:山的那邊還是山,而大學的那邊又是什麼呢?“不管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大學生涯當中,他樹立了信心,真正擺脫了自卑,成了一個自信、樂觀的人。在2019年,他發起了涼山阿依(兒童)助學計劃,号召同學們“一天節約一塊錢、一個月少喝兩杯奶茶”,用月捐的資金去幫助涼山的困難學生。幾年下來,有18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師生加入了計劃,用點滴微光資助了65名涼山貧寒學子。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雖人不在武漢,他也挺想為這座英雄的城市做點什麼力所能及的事,便第一時間報名成了洪山區雙建社區的線上志願者,為249戶的武漢居民提供生活需求統計服務,每天接打六七十個電話。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曆史時刻。從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全面脫貧奔小康的曆史性巨變,一路走來,我和我的家庭,正是這一巨變中的見證者和受益者。”蘇正民寫道。

這一年,在大家的支持與幫助之下,他參與成立了涼山州教育基金會阿依助學專項基金,為更多涼山學子提供精神幫扶,助力他們更好地走出大山。臨近畢業,他選擇了報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回到家鄉大涼山支教。“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許改變不了什麼,但我相信在我們一代代中南大青年的接續奮鬥中,一定能夠點亮更多涼山阿依(彜語,‘孩子’之意)們的求學之路。”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來源: 澎湃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