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開頭很容易勸退的書但值得讀下去的書。在這個網絡文學盛行的年代,用崇祯開頭、盧象升進朝做鋪墊,慢慢悠悠的進入潼關南原大戰這種叙述的方式,很難讓人進入閱讀狀态。而進入潼關南原大戰之後,對李自成過于偉光正的無産階級形象的描寫,很有那個時代的年代感,又容易讓人産生一種錯覺:這到底是寫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還是政委李自成同志?但請相信我,這是一本值得讀下去的書。
縱觀整本書,你能看到明末中國大地上無處不在的烽火、天災和人禍,大到皇帝大臣、小到士兵平民,在時代的大勢中呐喊、翻滾直至沉淪的畫面,波瀾壯闊,經久不息。無數的人為了名、利和最卑微的活着,或奮力厮殺、或掙紮求生。然而随着時代轟轟烈烈的前進,所有人都逃不過傾覆在曆史車輪下的命運,成為一坯黃土,随風而逝。
讀完這本書,更能了解明末那個時代。李自成從開局偉光正到膨脹以緻決策失誤導緻敗亡,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将不再是初中曆史課本上能背下來卻不得要領的一段話。崇祯也不僅僅是那個歪脖子樹上舌頭伸得老長的吊死鬼。一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抵過千句“諸臣誤我”。
大人物如盧象升、楊嗣昌、左良玉、張獻忠、洪承疇、皇太極、吳三桂、多爾衮紛紛上場,書寫曆史。小人物如王吉元、慧梅、開封張秀才一家也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劇(應該是隻有悲劇)。
史書記載饑荒一般隻有八個字:赤地千裡,餓殍滿地,本書卻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細細的描寫了開封被圍,張秀才一家以及身邊人死絕,這人世間最最最慘絕人寰之事。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述說“餓死人的三年”時的饑馑,因為年紀太小,沒什麼感覺。後來看了電影《1942》,再也不想看第二遍。很少有書會讓人有這種感覺,唯獨這一卷,看完一遍,再不忍也不想看第二遍。
據說後幾卷,姚老先生隻是口述,已經無力進行校對和修改。但最後一章中,當紅梅和紅娘子去慈慶宮掩埋屍骨之時,有這麼一句話:“那時已有少數百姓在山下種地”。有書友評論道:書讀至此,終于看到亂世終結平民有幸過上了安生日子。想來,這句話也是姚老先生想表達的,戰争已結束,
是的,當戰争結束,便是平民百姓安居樂業,本書終結之時。
望戰争永不再來,願世界和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