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八段錦
首發@給媽媽的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每一個行為問題的背後,都藏着未被發覺的心理動因。
而人一生最大的動力,就是超越自卑,追求卓越感。
孩子沉迷遊戲、厭學、說謊、打架等等問題,不是他們“不想好”,而是在“想更好”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是内在自卑感的外在顯露。
父母和老師,隻有引導他們消除恐懼、超越自卑,才能重新找回面對挑戰的勇氣。
今天八段錦為大家分享阿德勒的書《孩子的教育》,書中這些話句句誅心,也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
老規矩,文末有驚喜~
01
自卑感是一把雙刃劍
孩子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自卑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通過改善處境逐漸緩解或消除自卑的心理狀态,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補償理論。
自卑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幫助我們實現個人目标,另一方面也會因為心理補償作用拉大感受和客觀現實的差距。
你越想好,越覺得自己不夠好。
自卑感和心理補償機制導緻犯錯的可能性變大,過度自卑會讓孩子制定偏執的目标,讓他永遠不會滿足。
02
缺愛孩子、被溺愛孩子的心理
和先天殘疾的孩子一樣
不恰當的養育可以造成孩子的“心理殘疾”,缺愛的孩子、被溺愛的孩子,和先天殘疾的孩子有類似的心理特征。
長期處于這種心理狀态下的人會精神緊張,甚至行為怪異,發展到極端狀态就是自我中心、不負責任,逃避現實,靠白日夢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構築内心平靜。
03
社會情感水平
是成長過程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父母和老師,不應該讓孩子隻依賴于一個人,長此以往,他們很難适應未來生活。
校園生活是孩子最早要面對的嚴峻考驗之一,通過觀察孩子剛進入學校生活時的适應程度,可以判斷他們的社會情感水平。
孩子在學校受挫是一個危險信号。這個信号并非特指學業失敗,而是預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它意味着這個孩子開始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04
人生的三個基本問題
反映了最真實的自我
在人類個體和社會生活中存在三個基本問題,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态度就反映了他最真實的自我。
第一個基本問題是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不僅局限于交朋友、與他人見面,還涉及友誼、合作、真誠和忠誠等概念,這些抽象概念都屬于對社會關系的理解。
第二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度過人生,也就是我們想在社會分工中承擔什麼角色。成功不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而是與客觀現實有關。
第三個基本問題是來自人類被分為兩性的事實。
“我對異性的看法是什麼?”,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都不是完全正确的。
愛情與婚姻中的問題,需要用正确的方法來解決,任何偏離的方式都意味着人格存在缺陷。
個體心理學強調用孩子的社會化程度來衡量他們的成長情況,通過觀察孩子的生活問題可以看出他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正确的”準備。
05
過度的競争意識
不利于孩子成長
有一部分孩子總想要超越他人,處處與他人競争,在努力超越的過程中,可能會形成不受歡迎的性格特征,容易羨慕和嫉妒其他同學。
以超越别人為目标規劃人生的行為不利于孩子正常成長。
必須告訴孩子,生活不隻有課業書本,他們應多多參與室外活動,與朋友一起玩耍,花些時間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
06
不要因為同一件事
懲罰孩子兩次
孩子經常會因為同一個錯誤受到兩次懲罰,而我們認為一次懲罰足矣。
有時候雙重懲罰會引發嚴重後果。
比如,一個孩子要把糟糕的成績單拿回家。在家裡,他害怕受到父母的訓斥,于是偷偷把成績單藏起來;在學校,他害怕受到懲罰,于是選擇逃學,或者僞造父母的簽字。
07
過于嚴厲和溫柔都不可取
最重要的是理解
個體心理學家認為育兒方式既不應該過于嚴厲,也不應該過于溫柔。
太過嚴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會使孩子的信心受挫;而溺愛式的教育會培養出依賴性強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失去獨立能力。
最重要的是理解,避免錯誤方式,不斷地鼓勵孩子面對、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情感。
08
家庭的秩序
對孩子的人格很有影響
每個孩子的發展與他在家庭中的長幼次序緊密相關,兄弟姐妹的次序、競争、以及他們和父母的互動,對人格發展很有影響。
優秀的孩子知道表現得乖巧懂事可以得到家人的更多認可,他也因此成功打敗了“不優秀”的兄弟姐妹。
當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孩子争奪家人的認可時,如果第一個孩子無法通過變得更優秀而超過另一個孩子,他就會嘗試向相反的方向努力,成為混世魔王。
最小的孩子經常有兩種極端的類型,要麼做到最好,要麼什麼都不做。
他們往往活潑好動,總想要中心位置,想要超過所有的哥哥姐姐,讓他們加在一起還不如自己一個人,所以會加倍努力。
在不同國家的童話故事裡,最小的孩子都是最優秀的。但是目标過高很難實現,也有一種孩子因為灰心失望而不求上進。
年齡最大的孩子往往保守,他們對權力、規則、不可違背的法律堅信不疑。
很多家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會經曆迷茫困惑或緊張焦慮的狀态,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和弟弟妹妹競争。
可悲的是,沒人能了解他們的處境。
09
預防青春期問題的最佳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他們很容易感覺自己不如以前受到大家的喜歡。
自我證明是青春期裡最常見的症狀,消除這個症狀的辦法就是向青少年解釋,他們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他們不再是孩子,真正的成長不需要那些證據。
通過這樣的溝通,避免青少年做出那些極端的行為。
預防青春期問題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友誼。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就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和同伴。
不管是家人還是老師,都應該像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彼此信任。獲得孩子信任的父母和老師在青春期不會受到他們的排斥,能夠繼續對他們進行引導。
10
喜歡嘲笑女人是内心軟弱的表現
不管我們有多包容,都不可能接受女孩要像男孩一樣養育的觀念。
這個社會攻擊女性常見的說法就是女性沒有實現什麼偉大的成就,這個說法毫無意義,因為社會在培養女性的目标就與偉大毫無關系。
女孩的養育過程經常是被全方位打壓的,小時候甚至會被自家的父母、兄弟嘲笑、批評,結婚後男人會把襪子丢給女性,努力說服她們家務才是她們的工作。
心理學家知道,男孩嘲笑、批評女孩的行為源于他們内心的軟弱。真正有能力和看起來有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社會一方面降低女性的培養目标,一方面又譴責她們碌碌無為,這是女性讨厭自己性别的根本原因。
不滿意自身性别的女性認為婚姻是對自己的貶低,即使最終選擇了婚姻,也試圖成為主導者;她們也讨厭女性職業,認為沒有價值。
有些女性對男性權力和優越地位有憎恨,憎恨到拒絕接受自己的性别,想要表現得想男性一樣,個體心理學家将這種心态稱為“男性欽羨”。
女孩被自卑感籠罩,發展受到限制,男孩又背負了過多的期望,這對男孩女孩的成長都造成了負面影響
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失敗。
寫在最後
童年時期的性格會影響現在和未來的行為,但這并不是說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機械地由過去和遺傳所決定,而是告訴我們個體的未來和過去是一個不會中斷的連續體。
于父母和老師而言,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嚴重的錯誤就是預判一個孩子沒有未來。
不負責任的預言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懦弱,從而使情況不斷惡化。
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溫柔對待孩子,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和理解,鼓勵孩子積極樂觀,那他們可能就會展現出意想不到的智慧和能力。
正如維吉爾所說,“他們能做到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到”。
我們一定要相信,總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會存有希望,當然這需要我們去努力尋找。
你要知道:孩子不過是暫時迷失了方向。
聲明:部分内容來自《孩子的教育》,經出版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End ·
本期贈書
八段錦給大家準備了2本《孩子的教育》
關注頭條号@給媽媽的心理學
查看相關微頭條
免費抽獎
想了解更多親子關系和教育心理,
關注@給媽媽的心理學
解決問題不焦慮,愛孩子更愛自己~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