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格理論的特征

人格理論的特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2 13:01:49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動力學理論主要強調内部沖突和心理障礙,沒能為健康人格提出有用的理論。人本主義的出現為人性引入了光明的視角,該理論主張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健康的人身上,突出人所特有的選擇性,創造性和自我實現等。恢複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幫助發掘人的潛力和追求人類幸福。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來說,動機依然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人格不是被無意識的沖突和對焦慮的消極防禦所驅使,而是由适應,學習,成長和成功的積極需求所驅使。他們重視愛,自尊,自我實現等積極動機,認為心理障礙源于不健康的環境而非不健康的個體。一旦消極環境消失,固有的健康傾向會積極引導人做出有益的改變。

人格理論的特征(人格理論之人本主義理論)1


1. 馬斯洛與健康人格

亞伯拉罕·馬斯洛對健康的人格非常感興趣。他認為一個人如果隻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心理變态者或者罪犯,他對人類的信心會越來越小。隻對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得出的理論必然也是畸形的。通過對那些生活充實或成就非凡的個體的研究,馬斯洛發現健康的人格關注超越自己基本需求的目标,喜歡投身于讓自己産生深刻感受的事業中。這種人格被馬斯洛稱為自我實現的人格,它是一種能夠自由實現自己的潛能的狀态。自我實現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個人内在發展途徑,強調自己的修養,關注個人潛能的發揮,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個人的生活完滿幸福;另一條途徑強調改變社會環境,為自我實現創造更好地外部環境。這兩條途徑可以統一起來,一個人在追求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也應該關注,影響和改造環境。在馬斯洛看來,人格障礙是沒有得到滿足的“缺失性”需求(如對愛和自尊的需求)導緻的适應不良。研究顯示,低自尊的人可能會在生活中經常性的感到恐懼,憤怒和抑郁,而自我接納的人則生活得更快樂。

人格理論的特征(人格理論之人本主義理論)2


2.卡爾·羅傑斯的機能健全者

羅傑斯主張人是對主觀體驗而非客觀現實做出反應。他将個體的知覺和感受稱為現象場。現象場是人格的一部分,它包含自我以及我們對外部和内部世界的解讀。在羅傑斯的描述中,擁有健康人格的個體被稱為機能健全者,這部分人擁有積極并且與事實相符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僅包含現實自我還包含理想自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統一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指标。

羅傑斯自己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因此在他的理論中特别提出:我們不需要那些讓我們産生負罪感的家長,父母給予子女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夠給予我們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人。在羅傑斯看來有條件的積極關注會使個體學會抛棄自己的真實情感和願望,拒絕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隻接受他人贊許的那部分自我。這樣的發展會使人無法正确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才能為個體的成長提供積極的環境,使個體最終達到對自我的統一和發展。當然無條件不應該被看做是一種絕對的完全的概念,具體情況下,是對他人及其情感和思想的尊重

人格理論的特征(人格理論之人本主義理論)3


3. 對人本主義理論的評價

3.1 人本主義的積極觀點

人本主義理論家認為我們最基本的動機是積極的成長,自我實現最健康的形式是努力實現自己的潛能,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這種天生的追求是一種建設性的引導力量,引導個體做出積極的行為,并強化他們的自我。人本主義視角促進心理學成為一門研究自我的科學。它将人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像結構主義那樣采取碎片化的研究,或者像行為主義那樣将人當做黑箱。研究對象也從實驗室中的被試變成現實生活中的人。該理論主要強調人主觀内在的體驗。人本主義為人格研究帶來了積極的觀點。它關注人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心理障礙,研究如何讓人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另外人本主義理論中對孤獨這一概念做了非常深入和擴展性的研究。

人格理論的特征(人格理論之人本主義理論)4

3.2 人本主義的局限性

人本主義理論的不足之處在于“自我實現”并沒有一個确切的含義。同時它完全忽略了無意識的力量。對于跨文化心理學家來說,自我中心的人格描述或許隻是西方文化下的個人主義,這個概念在重視團體和家庭的非西方文化中并不适用。現代腦科學技術的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确存在着一個專門的模塊用來處理和自我相關的思維。即使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自我的概念也依然是存在的,隻是集體主義更強調在社會背景下看待自我。所以真正困擾我們的問題應該是:自我應當處于人格的中心還是作為旁枝末節存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必備因素。目前這一觀點也受到了質疑。一些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低自尊并非是導緻問題行為的原因。事實上,一些校園霸淩者和吸毒者常常具有很高的自尊。自尊到底是問題行為産生的原因還是結果呢?目前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自尊本身并不是目的,他們呼籲促進人們的積極成就和親社會行為,以期自尊會随之而來。這就是最近十年以來,馬丁·塞利格曼倡導的積極心理學的運動。積極心理學追求的目标與人本主義是一緻的,即關注人類機能的積極方面。但是兩者的不同在于積極心理學家更關心如何将自己的理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描述人類力量和美德的詞語賦予清晰的定義。

人格理論的特征(人格理論之人本主義理論)5


參考書目: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