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烘托和渲染,最本質的是要看是側面描寫還是正面描寫。烘托主要通過對所要描寫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側面描寫來實現,從側面着筆,進行描述、鋪排,使被描寫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烘托一般通過與被烘托物相關的多種意象來實現,白居易就擅長用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将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凄清愁苦。《琵琶行》中“楓葉荻花秋瑟瑟”“别時茫茫江浸月”,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悲涼孤寂的畫面,烘托出了送别時的凄楚、感傷和怅惘的意緒。渲染則是指在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之某一方面更加突出形象,因此多為正面描寫。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從正面直接描摹,突出胡天八月飛雪之大、之白,這就是渲染。同樣,杜甫的《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通過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六個特寫鏡頭,寫登高之見聞,渲染出秋天的肅殺蒼涼。
在古詩中,烘托、渲染兩種手法往往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類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選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因此我們在區分這兩種手法時,要弄清楚描寫對象和所要表達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渲染手法中,所描寫的中心屬于所要表達的事物,是所要表達事物的一部分;而烘托手法中,所描寫的意象與所要表達的事物沒有從屬關系。
最後,正确認識烘托和渲染兩種手法,在解析詩歌的時候還要把握好它們的相對性。在一段描寫裡,對描寫中心的理解不同,對表現手法的認識也不相同。如《琵琶行》中寫琵琶女演奏結束,在樂聲戛然而止後,詩人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如果将描寫中心理解為環境的話,那麼這兩句就是渲染出了沉寂、清冷的環境氣氛;而如果将描寫中心理解為樂曲的話,那麼這兩句就是烘托出了人們因沉浸于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和樂曲餘音繞梁,曲終猶在的動人魅力。同樣,在一篇作品中,分析的角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濃墨重彩寫怡人風光,這是渲染,可這賞心悅目的景象,卻是為下文寫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的,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後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過渲染而達到烘托的目的,這種現象在借景抒情的詩篇中是很普遍的。
在高考中,如果是直接考查這一知識點,那麼首先要讀準題目中所給的描寫中心。如2013年高考新課标卷Ⅱ第8題:“這首詠梅詩中,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表現梅花的?”所指定的描寫中心就是梅花,因此根據詩歌前兩聯的環境描寫可知,這是從側面對梅花進行烘托,而頸聯和尾聯則是詩人對梅花情感的渲染,所以明确作者是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來表現梅花的。
如果高考題将這一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點一起考查,那麼在答題的過程中要注意對這一知識點的分析。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第22題:“分析上片與下片對琵琶演奏描寫角度的差異。”詞的上片“愛當垆年少,将雅調,寄幽情。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都來四條弦裡,有無窮、舊譜與新聲。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蓁筝”,主要描寫了樂曲的演奏者,渲染了樂曲旋律的複雜變化和樂曲旋律的高雅等,是對樂曲的直接描寫。而下片“落紅,天氣暖猶輕。洗耳為渠聽。想關塞風寒,浔陽月色,似醉還醒。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是對景色的渲染,還有聽者的感受對樂曲的烘托,是從側面描寫琵琶演奏的。
最後,在解析或者辨析這一知識點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烘托和渲染的相對性,回答題目的時候一定要全面。全局是烘托,局部是渲染,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如2015年高考山東卷《蔔算子》:“風露濕行雲,沙水迷歸艇。卧看明河月滿空,鬥挂蒼山頂。萬古隻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題目要求對上片前兩句中的“濕”“迷”二字分别作簡要賞析,考查煉字的同時也考查手法。“濕”字描寫地面濃重的風露水氣,這使行雲也充滿濕氣且顯得厚重凝滞,渲染了環境的潮濕、陰冷,烘托了作者凄涼和沉重的心情;而“迷”字描寫水面迷蒙的霧氣使歸舟迷失了航向,渲染了水面霧氣之重,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圍,表現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