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茶的你是不是曾經也有這樣的疑問,六大茶類裡明明沒有烏龍茶,但是大家卻叫屬于青茶類的武夷岩茶為烏龍茶。
武夷岩茶到底屬于青茶還是烏龍茶呢?互聯網對面的你是不是還在分不清楚呢?
烏龍茶和青茶這兩個名稱聽去讓人誤會這是兩款完全不一樣的茶品。
也很多茶友們不能理解青茶這個名字的含義,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屬于青茶的烏龍茶為什麼叫“烏龍茶”吧。
烏龍茶這個詞大家聽的或許會比較多,同時在茶葉曆史上也是烏龍茶這個名稱先出現的。
直到陳椽教授提出:根據制法和品質的不同,參照習慣上的分類,按照黃烷醇含量的次序,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這六大類。
自此,烏龍茶有一個标準的官方學名——青茶。
可以笑談着說是青茶強迫“烏龍茶”進行改名的。
烏龍茶(青茶)是六大茶類裡最後一個出現的茶類。
每一款茶品被發現和發展,其實都是一個個小小的“烏龍”組合起來的。
烏龍茶(青茶)的烏龍則由四個外在原因和口口相傳所展示給世人:
一為産地說、二為茶樹品種而來、三為制茶之人名稱而來、四以茶葉形态色澤而來。
在福建,你可能會經常聽見有人說“鬧了個烏龍”
烏龍這一詞在福建指代的意思是鬧劇的意思,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一個意外,是意外之中發生的事情。
而烏龍茶,恰巧就是茶人們意外收獲的新茶品。
烏龍茶(青茶)是六大茶類裡工藝最為複雜的一類茶品,與其他茶品不同的是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萎凋和做青工藝,達到半發酵的狀态。
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記載在福建有個茶農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
一年春茶季“烏龍”在采茶時發現了一個獵物,遂去追逐獵物。
打到獵物回到家中一家人忙于宰殺獵物忘了制茶這件事情。
直到第二天才将昨日采摘的茶青拿來制作。
這時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經發酵出了紅邊,制作出來的茶葉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感。
在後世茶人們精心琢磨與反複試驗,經過萎凋、搖青、半發酵、焙火等工序的完善,終于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青茶)。
而在民間流傳着一種陳馨更認可的說法。
很多茶友可能不知道武夷山地形崎岖,在交通和機械不方便的年代。
茶人們對于鮮葉的采摘和運輸是比現在辛苦許多的。
在鮮葉采摘結束後,自古以來都會将茶葉放置在竹簍裡背下山。
這個路程茶葉在竹簍裡上下颠簸搖晃,茶葉邊緣葉脈會産生一定的受損,這使茶葉産生了一定的反應,産生了不一樣的清香味。
(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會遇到,武夷山的茶青依然還是由茶人師傅們一簍簍背下山,一路上都能聞到茶葉發出的陣陣清香,隻是在交通發達的現在,我們能夠争分奪秒的将茶青運輸至茶廠進行加工)
而這一偶然的發現,讓茶人師傅們發現了不一樣的風味密碼。
制作出來的茶品比以往的茶品香氣高揚許多,且不會産生苦澀感。
茶人師傅們慢慢的将這個“烏龍”演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工藝——“搖青”,延續到現在。
而在科學不發達的幾百年前大家無法科學地解釋這一神秘的反應。
于是用方言命名這款茶品,稱其為“稀裡糊塗意外”制作出來的茶品——“烏龍茶”
而這一學名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讀到這裡,不知道互聯網對面的你對烏龍茶的傳說能否了解一點。
也歡迎知道其他說法的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補充哦。
希望茶人陳馨的文章可以讓你更好地了解中國茶。
歡迎各位朋友點贊關注,提出不同建議在評論區裡進行讨論。
本文由茶人陳馨原創撰寫,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茶葉知識,快來關注茶人陳馨。感謝閱讀。
#茶生活##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