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古詩名句?作者:魏益君“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宋代詩人陸遊的這首《春晴泛舟》,道出了對驚蟄這個美好節氣的傳神寫意和至情期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驚蟄古詩名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作者:魏益君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宋代詩人陸遊的這首《春晴泛舟》,道出了對驚蟄這個美好節氣的傳神寫意和至情期待。
驚蟄,二月節,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在每年公曆3月5日至3月7日之間。驚蟄是一年之中開春時期的一個節氣,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氣轉暖,漸有春雷,農村開始進入春耕季節。
多少年來,驚蟄到來之際,多愁善感的詩人,便會揮毫縱墨,吟詩賦詞,寄托自己的情懷,留下了許許多多脍炙人口的“驚蟄詩”。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聞雷》,對驚蟄的描寫就更加形象。“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全詩寫的是驚蟄節氣到來時的景象,詩人用自己的所見所聞來突出驚蟄的特征。
詞人筆下的驚蟄更是委婉動人。宋代範成大《秦樓月·浮雲集》 “輕雷隐隐初驚蟄。初驚蟄。鹁鸠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這首詞把驚蟄時的物候都說出來了,驚蟄來了,鸠鳥鳴叫着,天上響着雷聲,翠綠的楊樹迎風飄揚。全詞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煙雨濕闌幹。杏花驚蟄寒。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宋代蕭漢傑的《菩薩蠻·春雨》寫的卻是驚蟄的另一番景象,煙雨打濕闌幹,杏花初開放,然而總敵不過倒春之寒。深夜飲酒,愁緒萬千,似醉難醒,我的心上人,你可要記得添衣。
流傳較廣的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詩雲:“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廪物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那意思是說,春雨過後,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農民沒過幾天悠閑的日子,春耕就開始了。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農活了。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裡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看着這些,詩人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俸祿卻是來自鄉裡,心中深感慚愧。這種思想感情的抒發是唐代田園詩中的一個特點,并且作為古典詩歌中的優良傳統一直為後世流傳。
“學道無多事,消陰服衆魔。春雷驚蟄戶,海日浴鲸波。大勇收全勝,靈襟襲太和。何妨會稽市,取酒獨酣歌。”驚蟄,注定是個酣暢淋漓的日子,春雷驚蟄之日,大海浴鲸波,歡飲于市,何其舒暢!(魏益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