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高速飛馳的動車載着你奔赴遠方實現夢想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過在“後台”檢修動車确保安全的地勤機械師?
當你在夜晚進入夢鄉的時候,總有一群為動車安全護航的星夜追光人,他們深夜作業,爬高上低,用責任書寫着家國情懷,展示了新時代雲南産業工人的風采。
2022年夏天,省總工會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何家票、楊亞群同樣深夜作業,來到昆明和大理,對動車所地勤機械師、車站客運員進行了體驗式采訪。
一起來看看,他們都追到了什麼“光”。
與星月為伴,見證成長
看不了白天的風輕雲淡,就看晚上的繁星似錦;人到不了遠方,就讓檢修過的動車實現夢想。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公司昆明動車所地勤機械師就要匆匆趕往工作崗位,在這迷人的夜色裡,他們要為動車進行“體檢”。
在他們的工作日志裡,永遠是夜班、夜班、還是夜班,黑夜是他們的主場。正是有了他們的星夜守護,動車才能載着成千上萬的旅客奔向遠方。
瘦高個、藍帽子、藍色的工作服,見到一級修1組黨支部書記、工長許亮時,他正從庫房領出攝像手電筒、對講機、四角鑰匙、粉筆、鋼直尺等工具。
在記者的印象裡,機械師都是粗犷的壯漢,沒想到他竟然是一個小鮮肉,2019年從西南林業大學畢業,工齡3年。
原本,他今晚沒有檢修任務,剛好今天一個組員身體不舒服,他臨時頂上。
許亮這組4名隊員,今晚要為3組動車檢修。
“一級檢修根據不同的車型,有48小時或7000 700公裡;也有72小時或6000 600公裡,達到其中一個條件就得進行一級檢修,動車一組為8個車廂,3組總共24個車廂。”拿到工具後,他向記者介紹了今晚的大緻任務。
晚上8點,許亮帶着記者來到檢修庫,亮如白晝的檢修庫内,不同工種相互交叉工作,緊張而有序。
“無電一小時,帶電一小時。”這是一級修工作法則。
無電、有電狀态由安全員負責。
通常動車進入檢修庫時,先進行無電檢修,然後進行有電檢修。
在進入檢修庫後,由安全員根據一級修作業需求,進行斷電、供電等作業。而一級修4個号位,分工不同,許亮負責4号位,主要負責動車組走行部及車底、車側的檢查工作。
許亮确認完防護到位,進入檢修庫地溝,首先對車頭的頭罩進行檢查确認。
“車頭兩塊罩面間的距離不能大于5毫米,如果大于5毫米要進行檢修處理。”确定頭罩沒有問題後,他伸出食指和中指,指着車頭,用攝像手電筒把作業過程拍下來。
别小看這個攝像手電筒,除了照明,還會把每個作業過程及關鍵作業項點記錄存儲下來,而這些數據要上傳到數據分析中心進行分析,将人工作業與高科技完美結合,更好地把控動車的安全。
在地溝裡,設置了幾個高低不同的台階,方便地勤機械師對動車的不同部位進行檢查檢修。
記者緊跟着許亮,他是瘦高個,在地溝裡登上高低不同的台階,輕盈得像一隻靈活的猴子。
在上台階的時候,他總是提醒記者小心頭部,下台階時,他提醒記者小心腳下。
在狹長的地溝裡,許亮一會兒攀上去,一會兒跳下來,身影在閃爍的燈光下忽明忽暗。
他雙眼緊盯着手電光束的指向,不時用手觸摸檢查零部件的狀态。除此之外,他還要查看車輪有無劃痕,再檢查齒輪箱、牽引電機、聯軸節……
在地溝裡檢查到4車廂底部時,許亮停了下來,他指着一個部件說:“這裡有輕微的擦傷痕迹”并用粉筆作了一個标記。
記者按照他指着的位置看了看,沒看出有擦傷的痕迹。
許亮笑了,他說:“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一樣,看不出師傅所指的擦傷,這個需要長期的磨練,幹地勤機械師就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動車組一級修需要檢修的部件很多,大部件上百個,小部件上萬個,任何一個細小的瑕疵都不能放過。
動車在行駛過程中,都是高速前進,因此檢修的過程容不得一絲馬虎。
在檢查到第6節車廂底部時,他停下來擦了一下汗水問記者:“感覺怎麼樣,習慣嗎?”
記者說:“感覺很累,在地溝裡不停地爬上去,跳下來,一直都在重複這個動作。”
許亮說:“這段時間是最舒服的時候,庫門外有涼風吹進來,要是在冬天,還是有點受不了的,這裡冬天的氣溫比昆明低好幾度呢!”
檢查完車底後,還要對車側進行檢修,這時候需要動車組供電後進行檢修。
在等待安全員供電期間,許亮才真正有時間介紹了他的工作經曆。
他是紅河州建水縣人,從西南林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動車所上班,今年是第3年。
許亮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經曆了一段迷茫期,不适應上夜班、工作壓力大,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動作,感覺很單調。”
在此期間,動車所安排一位有經驗的師傅帶他,可能看出他工作不在狀态,師傅經常開導他,讓他明白這個工種的重要性。
動車所領導也經常對新入職的員工噓寒問暖,在師傅和領導的關心下,他漸入佳境,盡管每天他都要和同事們對動車進行重複相似的檢查,但他卻樂在其中。
他回憶說:“前幾天夜裡,動車所一名職工突發闌尾炎,動車所黨總支書記鄧峰、動車所所長倪磊鵬、值班所長周錦濤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即組織人員把這名職工送到醫院治療。”
晚上9點10分,安全員完成供電作業。
許亮開始對動車車側進行檢查,車側相對地溝檢查雖然不需要爬上爬下,但在檢查轉向架時需要探頭、彎腰、弓步等各種動作組合才能将每個關鍵部件檢查到位,防止遺漏。
檢查到最後一節車廂時,他發現一塊“研磨子”磨損嚴重,這塊應該換了。動車上的“研磨子”是保證高鐵動車組車輪踏面清潔的關鍵部件。“研磨子”通過與車輪的摩擦,把車輪上面附着的水和油膜清除,保證車輪的踏面清潔,讓車輪擁有了“緊緊咬住”軌道的能力。
許亮拿出粉筆,在車廂底部标注了“6.9—2869,08—2#”字樣。
“這是什麼意思?”記者問道。
“6.9是6月9号,2869是車号,08是8号車廂,2是2位。”許亮解釋。
在完成車底的檢修工作後,已經差不多9點半了。
下一組檢修,許亮還得重複這樣的動作。
“習慣了空閑之餘看看外面的星空,沒想到3年的時光過得這麼快。”許亮說。
在與許亮的接觸中,記者發現,盡管他每天接觸的都是冷冰冰的機械,但在他眼裡,這就是工作的摯愛,更不會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他的話語中,更多的是夜空的美麗和工作的樂趣。
實際上,作為動車地勤機械師,像許亮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袁濤也是其中一位。
欲知袁濤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雲南網通訊員 何家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