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
即使對慕名而來的初來乍到者,沈姐的廚房也并不難找——麗水市蓮都區括蒼路,一進括蒼小區的大門,大大小小的指示牌就為你指明了方向。
一幢住宅與小區圍牆的夾縫間,被彩鋼瓦遮出一片二十餘平米的空間。靠房子的牆邊是不鏽鋼竈台、油煙機和水槽,一字排開四個竈眼;對面的圍牆上貼着使用者自律公約:垃圾分類、愛護設施、環保為先、節約能源……
53歲的沈香㜭,是這爿“沈姐愛心共享廚房”的主人,也是“沈姐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協會”的會長。長年的志願服務中,看到了太多血液病、腫瘤住院患者想吃一口合胃口的飯菜而犯難,今年2月她在自家樓下支起了這間共享廚房,供病人家屬使用。柴米油鹽的一切費用由她開支,不收病人一分錢。
離麗水市中心醫院僅一個路口,離麗水市人民醫院約1公裡——區位優勢加上口口相傳,這方小小的廚房成了患者們的樂土。從開辦至今,廚房已經服務近4000人次,也花掉了沈姐數萬元積蓄。
像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這裡的煙火氣也暫時蓋住了消毒水和化療藥液的氣息。雖然看上去有些簡陋,火紅的爐竈卻給那些久困病床的人,帶去了想念已久的味道。
家的味道。
【人物名片】
沈香㜭:53歲,全國三八紅旗手、浙江省優秀共産黨員、麗水市蓮都區政協委員、沈姐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協會會長、愛在浙麗——沈姐愛心共享廚房主理人。
1 小小的廚房,
承載着一個個重症家庭的悲歡
中午11點不到,廚房已是一派熱鬧的景象,五六個中年男女正忙得熱火朝天。菜蔬洗淨切好,下鍋翻炒,爐膛火力全開,油煙機全速運轉。一個菜出鍋,早已等着的下一個家屬趕緊接上。小小的過道裡飄蕩着誘人的香味。
這天在這裡做菜的,都是麗水人民醫院的病屬。缙雲縣來的程麗芬,這頓燒了南瓜、番薯葉和土豆。她29歲的兒媳婦,身患白血病,已經在麗水人醫住院近一年。十幾次化療下來,用掉了十幾萬,都是自費藥。“她妹妹的骨髓配型已經成功了,但是做移植要幾十萬,沒有錢。”
去年正月,程麗芬的丈夫因為胃癌走了。多年治病掏空了家底,也借遍了能借錢的渠道。後來媳婦的父親突發心髒病過世,緊接着媳婦又生了病。她隻能讓唯一還能掙錢的兒子接着打工,孫女交給親家母,自己在醫院照顧病人。“想想她還這麼年輕,說放棄怎麼甘心?”
為了省錢,程麗芬用盡了一切辦法。從醫院到菜場到廚房,再将飯菜帶回醫院,走路要四五十分鐘,她舍不得坐公交車,每天步行。
但再省,病人的夥食是不能省的。
血液病患者對飲食的衛生和營養要求都高,加上長期化療腸道弱,醫生也建議三餐自己燒。但對麗水下面縣市來的患者,自己做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這意味着需要在醫院周邊租一套可以開火的房子。而附近房屋中介挂出的價格,這樣的房子租金都在1000元以上,她連談價的勇氣都沒有,更别提化療間隙回家休養期間房屋空置的浪費。
今年4月,她從護士長口中得知了愛心廚房的事,當天晚上就和三個病友家屬一路打聽着找來。“世上再也找不出這麼好的人了。”程麗芬說着就抹起眼淚,“一直吃醫院食堂的菜,早就吃不下了;到外面買,也很難買到她能吃的。借飯店的竈台用,燒一個菜加工費就要收十多塊。現在好了,想吃什麼,就能做什麼。多虧了沈姐,多虧了這個廚房。”
四川來的呂彩蓮,陪着患淋巴瘤的丈夫在麗水求醫已經大半年。“你們浙江人,真的很好很好。”她說,老公胃口很差,隻想吃她燒的菜,以前是一個租了房子的病友借廚房給她用,6月病友出院退租後,又給她介紹了沈姐的廚房。“今年他的紅細胞和血小闆經常很低。直到沈姐他們到醫院來看我們,我才知道是沈姐和她的志願者們一直在給我們獻血……”
廚房如同一方沉默的容器,承載着重症家庭的悲歡。沈香㜭穿梭在病屬們中間,有時幫他們裝盤,有時捧出半個切好的西瓜……直到竈台熄滅,水流停止,病屬們拎着打包好的菜肴離去,沈姐終于有時間講起她和廚房的故事。
2 以下是沈姐的口述——
心中有他人,腳下才有路
小時候我的日子很苦。那時候最大的心願是兩個:一是能經常有肉吃,二是冬天能穿上兩條褲子。記得村裡有一對夫妻天天吵架,老公罵老婆沒用。我聽着就在心裡暗想,自己一定要努力,要走出大山,至少不要嫁一個天天罵我的老公。
十八歲,有一天我在廣播裡聽到麗水有個地方可以學裁縫,一個月,學費20元。父親不讓我去,我背了一袋米、一杯梅幹菜從後門跑了。學完回來,也是從後門溜進來,還是挨了一頓打。
但是今天,我還是很感謝我爸爸。小時候的生活教會我不怕艱苦,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而父親一直教我們的是,心裡要有他人,腳下才有路。
從村裡出來後,我就一直在做來料加工,生意不算大,但夠我生活,還能讓我拿出多的來做公益。來料加工的對象,都是優先招陽光家園的殘疾人、低保戶和困難群體,因為我覺得他們是真的需要這份收入。
從做來料加工起,我就免費幫别人縫補衣服。已經快30年了。最早是到社區、公園、企業、廣場、學校和鄉鎮去,2015年開始在我的辦公室設立了固定的縫補點,每周末兩天安排志願者蹲點服務。
我是怎麼開始獻血的呢?大概是1994年,我女兒才5歲,我們路過百貨公司門口,看到獻血可以領一瓶牛奶。以前窮,女兒都沒嘗過牛奶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獻血,才知道抽的血是救人用的。
就因為這句話,我開始定期去獻血,後來慢慢組織起團隊,成立了志願者協會。現在團隊有365人,一年365天每天都有的意思。白血病人,血小闆低了升不上去,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本地的病人還能找親友救急,外地來的就隻能等。所以血站經常在微信上呼我,今天急需什麼血型,我就安排志願者去。經常為一些急危重病人集體獻血。
今年中心血站幫我統計過,我個人25年獻血34500毫升,團隊累計獻血量280萬毫升。
△沈香㜭(右)在幫病人家屬做菜
也是這麼多年獻血,讓我看到病人想吃一口想吃的飯菜是真難。有時候看着實在可憐,我就幫他們燒,讓他們把菜放在門口保安那裡,我燒好再送去。過去中心醫院對面,一條街上有很多飯店,去年拆掉了。今年2月,我發現小區門口的兩家快餐店突然好多病人排隊買飯,隊伍幾十米長,路都堵住了。我就想着,要是我有一間廚房可以給他們用,幹淨衛生,那該多好。
回家跟我老公一說,他勸我不要弄。倒不是心疼錢,是怕弄不起來給人笑話。我說就算弄不起來,我也要試試看。這也是我的脾氣,我想做的事情,都會堅持。我騰出了一間12平方米的儲藏間,廚房就這樣張羅起來了。
3 有些人燒着燒着,
就看不到了
手上沒太多錢,一開始廚房很簡陋。問親戚讨了一張多餘的桌子,一千多塊錢買了煤氣瓶、煤氣竈,就算開張了。我和幾家醫院血液科、腫瘤科的護士長都熟,怕病人找不到,我就畫了地圖交給她們,請她們轉告,這裡有地方可以做飯,不收錢。
我還記得,第一個來的病人家屬姓葉,一直在我這裡燒了5個多月,上個月他老婆剛剛在中心醫院移植成功回家去了。他走的時候特地來和我告别,說這幾個月至少幫他省下了兩萬塊錢。
他老婆很幸運,體檢時發現問題,趁還沒惡化把骨髓抽出來存着,化療把癌細胞都殺滅後再自體移植。像這樣的病人,醫生更是關照一定要自己燒飯吃,外面買的是不行的,有時候吃進去就出問題,就要急救。光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個人這樣死掉了。
這麼多年,生離死别我也看得多了,但是還是看不下去,看了很心酸。所以每天他們在燒飯,我其實很少去,不忍心看。有些人燒着燒着,就看不到再來了。
我印象特别深,有個18歲的兒子,每天用輪椅推着媽媽過來。看她頭發花白,我以為很老了,後來知道才47歲。她坐在邊上,教兒子怎麼燒菜。小孩子從沒下過廚,水煮蝦都不會,魚也總是燒焦。她就一點點地教:湯熬到什麼程度就可以,炒過菜的油留着燒青菜很香,油渣可以拿來炒鹹菜……
我說,阿姨你這樣每天過來很累,讓兒子來就可以。她說,想趁着自己還能坐輪椅,教會兒子做菜,将來坐不動的時候能吃到兒子做的飯,即使有一天離開了也能安心。但是她兒子剛剛把簡單的煮和炒學得差不多,就沒有再見到他們來。後來問起來才知道,她的病惡化很快,趁還有一點氣息的時候,家裡把她帶回遂昌了,到家第二天就走了。
6月底,一天晚上10點半,下雨,我已經睡下了,有個病屬打電話給我,問廚房有沒有電燈。這麼晚還要用廚房的,是第一回。
她說老頭子在ICU裡醒過來,突然說想吃肉。我一聽就明白了。經曆過的都知道,重症監護室裡醒來想吃東西,那一餐吃完他可能就要走了。
我說你拿過來,我幫你燒。她自己其實不會燒菜,在邊上一直哭,給兒子打電話,給親戚打電話。第二天她給我發了一條很長的短信,感謝我完成了她老公最後的願望,是讓他吃飽了走的。
像這種事情真的沒法說,一說就要掉眼淚。有時候他們給我一個擁抱,隻有我才能體會到他們的苦、他們的不屈服,全身都是顫抖的。
△和獻血志願者探望病人。
4 那些真正苦的人,
我幫不到他們
說實話,城市裡條件好的,得了這樣的重病,都會去杭州、上海,在這裡住院的基本上都不富裕。我們組織志願者去慰問,經常看到他們從家裡帶了幾十斤土豆、番薯、南瓜放在病床底下,就是他們住院期間的菜。
有一對老夫妻對我說,以前吃醫院食堂的飯菜,每天要20元,在我這裡燒一餐很便宜。他們隻燒面條,菜市場三塊五一斤的筒面,很仔細地分成5份;晚上超市快關門時,買一顆大白菜,放在廚房裡,每頓剝兩片菜葉進去。廚房的油和調料是免費的,每次他們會倒很多油。我不心疼油,是覺得放那麼多真心不好吃。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多放點油好吃些。
我當時聽了心裡就很難過。其實我知道,這些人原本生活沒這麼苦,是一場大病讓他們這麼苦。這個廚房開到現在,收到了9面錦旗、40多封感謝信和很多留言,很多人發自真心地感謝我。但是我知道,這個廚房和我做的這些,其實都隻是幫在表面。我個人能力有限,沒辦法真正幫到那些困難的人。能幫到他們才真正有意義,但是我現在沒辦法,沒有能力。
△患者寫來的感謝信
這些特别困難的,我單獨建了一個群,目前有23個人。每個月我會想辦法給他們加兩次餐,有時候是紅燒肉、豬蹄,有時是鴨子、紅棗湯。加餐的時候請志願者過來幫忙煮好、盛好,按名單派給他們。家裡多出來的粽子什麼,也都送給他們。家裡兩個冰箱本來都是滿的,現在全空了。
△給最困難的病人加餐
當然,也有讓人高興的事。有個青田來的老太,82歲了,像小孩一樣搞笑,每天要吃小時候吃過的苦益菜、苦馬葉、土豆泥這些,别的不肯吃,很折騰。還有個老頭子,天天嚷着要吃蛋糕,她老伴經常跟我說起。我知道她是舍不得買,還買了蛋糕去看過他。還有的男家屬,看到我買來雨棚,主動幫我爬到頂上固定好,說沈姐這事我們來,畢竟享受的是我們。
還有的病人家屬和我說,自從廚房開起來,病人肯吃飯了,一個月重了好幾斤,這是最讓人開心的時候,感覺什麼都值了。
5 等我老了回頭看,
一生幫過這麼些人,也不算白過了
廚房開起來後,我一開始給自己定了個框框,隻對兩家醫院的血液病和腫瘤病人開放。但是後來知道的人多了,在婦保生孩子的也開車過來,在第二人民醫院康複科的老人家屬也騎電動車過來。他們隻要來了,我也都讓他們用。畢竟生個孩子不容易,産婦需要營養;老人牙口不好,想吃土豆泥這些軟的。所以其實是框不住的。
廚房現在24小時開放,随時想用都可以。最早的時候上午6點多,我就聽到下面高壓鍋在響了。很多病人熟悉之後跟我說,一開始怎麼也不相信會有免費的地方。你收個兩三塊錢,我還相信一點。他們說,到店裡借竈台燒碗肉也得十塊錢,老闆還盯着你,怕你油倒多了,怕煤氣開久了。
維持這個廚房,每個月大概3500-4000元。每天有二三十人用,少的時候燒八九十個菜,多的時候兩百多個菜。人實在太多的時候,隻能排名單,分時分段燒。一天油要用掉十斤,一個月煤氣要十幾罐。每天晚上我都會去轉一下,調料、油不夠了添上,大桶的油要倒進小的壺裡。不然他們直接拿着大桶倒,放在竈台邊,一不小心就把桶燙壞了。
但是隻要我的生活還能維持下去,隻要小區不拆遷,至少十年内,這個廚房我會繼續做下去的,并且一直免費。因為這是我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我老公一直挺支持我做公益,大女兒已經結婚,小女兒在杭州上大學,将來也總會有人領走的。我對她們說,我把你們培養出來了,今後的路要你們自己走,媽媽今後要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
廚房開着,其實對鄰居是有打擾的,但從來沒有人投訴過。媒體報道之後,全國各地都有人給我寄錢、寄米、寄油鹽醬醋。錢,我都沒有收,寄東西的哪怕是一包鹽,我也登記好,一一打電話去道謝。前不久有兩家企業還給我捐了十四箱食用油,讓我兩個月都不用買油了。
所以我覺得,社會上還是有很多有愛心的人。我也相信,我這個愛心廚房會越來越好。
有時候安靜下來,我也會想,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想來想去,可能是趁着現在沒有後顧之憂,在能力範圍之内做些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事,等我将來老了,隻能坐在牆根曬太陽的時候,回過頭再看,這一生幫過這麼些人,也就不算白過了。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應受訪者要求,部分患者家屬為化名)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