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浦能源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生産車間。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蔣超 攝
溫州變了。
曾經的小商品生産特色,正加速轉向高新産品、智能裝備制造。
從未到過溫州的諸多院士、專家成了這裡的常客,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百億級大項目接連落地開花……
近日,記者蹲點溫州,探尋這一改革開放先行地産業之變的密碼,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溫州。
“溫州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僅憑着這些優勢很難跨越到全省第三極,必須從傳統發展理念中走出來,以新動能培育營造發展新優勢。”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偉俊口中的“理念之變”,正推動着溫州補齊短闆、做優環境。一個以科技創新為首位戰略的新溫州正在成長。在這場舊我與新我的博弈中,溫州人敢于打破路徑依賴,打碎天花闆,不斷向更高處攀登。
2020年,在高新技術産業投資、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這些昭示未來趨勢的數據中,溫州跑出了20.3%、22%、26.4%的高增速,均居全省前三位;緊抓市場主體這一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溫州新設企業增速全省第一。
集聚高層次人才,搭建高能級平台,招引高質量項目……在溫州,一股強大的向上向高走勢,正真真切切體現在逐步變高變強的溫州産業中。
不一樣的面孔
2020年最後一天,總投資約1200億元的三澳核電能源項目在蒼南開工;2021年第一天,溫州史上首個投資超百億元制造業項目正威長三角電子信息産業中心在平陽開工。歲末年初的兩場開工,刷新了人們對于溫州産業的固有認知。百億項目競賽的熱度在溫州不斷攀升。
“平陽、泰順也都引來了百億元級大項目,各地都不甘落後,争先進位。這樣的變化我們自己都很驚訝。”一位溫州幹部感慨道,過去引進項目就算不錯了,現在都在比拼高大上的項目。
一路采訪,這幾乎是大家的共識。
車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沿途看到的是中國長城(溫州)自主創新基地、北鬥信息産業基地等國内頂尖企業的全新項目。“北鬥産業正處于爆發期,長城項目能大幅提升溫州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創業發展……”開發區負責人介紹,這些高能級項目均是在兩年内密集落地溫州的。
當前,溫州正着力打造“5 5 N”産業體系,高規格謀劃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時,電氣、鞋業、服裝、汽車零部件、泵閥等五大傳統産業也在發生巨變,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早已不是新設計一些服裝款式、新進口一條生産線那麼簡單。
“堅持走‘一米寬,一百米深’的專業化、精品化道路”,這句标語,在電觸頭行業隐形冠軍——福達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格外醒目。在董事長王達武眼中,鑽研的深度就是企業發展的高度。
張位年,曾參與中國第一條組裝機器人生産線的研發設計,是王達武專門為轉型升級招引來的“秘密武器”。站在張位年團隊研發的柔性供料器前,記者看到,不同規格、不同形狀的上百個零件在振動盤上往複振動,頂部的機器視覺裝置快速分辨,精準地将不同零件送至對應的生産環節。“進口這樣一台柔性供料器需要十幾萬元,而我們通過自主研發已将設備成本大幅降低,可以為溫州整個低壓電器行業的智能化改造提供解決方案。”王達武說。
從低壓電器配件生産商,到行業柔性生産解決方案提供商,這是一家溫州傳統制造業企業的野心和實力。
招引攀高,轉型登高,溫州更在以高引高上努力做足功課。
溫州,全國眼視光産業的制高點,這裡同時擁有3個國家級眼視光科技平台。溫州希望在這個高地上建起“高樓”,如今,一座以引領打造眼視光全鍊條産業體系為目标的中國眼谷已初具規模。
在眼谷,記者遇到了行色匆匆的中信醫療基金總經理蔡華。“全國眼健康行業,就看溫州。”蔡華堅定地說。這段時間,蔡華不是在溫州,就是在去溫州的路上,一邊帶着創新藥、基因藥物等項目前來洽談落地,一邊在眼谷尋覓值得投資的優質企業。“全球眼健康市場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眼谷已注冊企業81家,入駐各類投資金融機構31家。有了這一高能級的平台,衆多行業頂尖專家成了眼谷的常客。”中國眼谷理事會理事長瞿佳說。
追尋溫州企業家,記者發現,這個草根出身、市場嗅覺靈敏的群體,如今又叠加了世界眼光。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他們正謀劃加大研發投入,希望争創國際一流的雄心。
溫州還是那個溫州,卻是一個不一樣的溫州。
蛻變了的生态
溫州人看自己的視角變了:在浙江看溫州,溫州處于浙江的角落,而站在全國視角,溫州處于上海、廈門兩大城市的中心點,是東南沿海重要區域中心城市,亦是長三角的南大門。
視角變了,發展的機遇和空間也為之改變。但這需要與之相适配的環境生态。溫州市市長姚高員告訴我們,這些年他們正下大氣力補上交通、土地、營商環境等短闆,這樣,溫州向更高處邁進就有了更大底氣。
目前,溫州機場已進入全國千萬級機場行列,一小時到杭州的目标即将實現,溫州實現了從交通節點到交通樞紐的蛻變,為人流、物流往來創造了更多可能;而通過前期城市土地整理、低效用地的開發,騰出了大量土地,為溫州未來發展留足了空間。
走近一個個高大上的大項目,企業負責人談得最多的是溫州的營商環境之變。
世界500強青山控股集團在溫州開啟了新能源電池這一全新的賽道,投資設立瑞浦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投産,投産第二年就憑借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電池拿下國内電動汽車裝機量第五。訂單需求量急劇攀升之下,這座24小時不停歇的工廠對面,二期、三期項目也已同時開工建設,總投資已達50億元。
“未來我們将向千億元産值邁進。”瑞浦公司董事長曹輝說,成績背後,是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原本項目一期僅規劃了年産能30億瓦時,但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就提出将産能躍升至60億瓦時,并同時啟動二期、三期建設。”曹輝說。産能規劃提速的背後,是政府部門一個個方案調整、一次次精準對接。項目所在地龍灣區史無前例地為瑞浦項目發文成立5個工作專班,小到一個進出廠區的路口怎麼開、一片綠化怎麼做,大到土地投資主體變更、審批流程優化,均由專班包辦。
帶動溫州激光與光電産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奔騰激光(溫州)有限公司,去年以來也實實在在體會到了溫州高效的政府服務。以“領導激光技術變革”為使命的奔騰激光不愁訂單,去年卻被疫情卡住了脖子。“疫情期間,無法開工生産,沒有營收進賬,承兌彙票眼看到期,就要面臨資金鍊斷裂。”總經理吳讓大記得,去年3月的一個周五下午,當地政府得知企業困難後,周末兩天忙着收集各方資料進行研究,周一上會,周二就把企業急缺的2000萬元資金打到了奔騰激光的賬戶上。如今說起這件事,吳讓大仍激動萬分,“公司上下都覺得,當年來到溫州是最正确的決定。”資金充裕讓研發更有底氣。去年,企業研發的20千瓦光纖激光切割機成功入選2020年國内首台(套)産品,如今,他們研發的産品正在向國際首台(套)設備發起沖刺。
“企業隻要做好圍牆内的事,圍牆外的事由政府包辦。”龍灣區委書記周一富說。自2018年溫州獲批創建全國唯一的“兩個健康”先行區以來,“按規則辦事”代替找熟人辦事,在溫州成了新風氣。在最近發布的《2020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溫州躍升至全國第六。
可期待的未來
“過去,在溫州人眼裡,能創業就是創新,而到了現在,他們認為,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業。”溫州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張崇波深有感觸,“現在幾乎幹什麼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局成了最忙的局辦之一。”張崇波說。科技部門幹部忙着熟悉前沿技術知識,就怕和專業技術人員對話難,服務跟不上。
如何丈量溫州未來發展的高度?溫州人會告訴你,隻要持續創新,溫州的發展就沒有天花闆。
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溫州最“聰明”的地标之一。這裡擁有入選國家、中科院、浙江省各類人才計劃的專家19人,從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引進的在站博士後40餘名,以國科大為媒介,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衆多頂尖團隊在這裡快速碰撞出科研火花。
走進研究院的展示大廳,雖然成立不到兩年,但是大廳裡已展陳了不少最新科研成果:有可用于制造3D支架、組織類藥物的3D打印生物墨水;有可模拟人體器官生理結構和功能,作為藥物篩選平台用于新藥研發的器官芯片;有用于新冠病毒檢測的快速高敏檢測儀……“通過構建孵化、中試和産業化的全鍊條式成果轉化模式,許多産業化項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市場化階段。”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副院長葉方富說。
近年來,像國科大溫州研究院這樣的高能級平台紛至沓來,溫州累計引進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科思技術(溫州)研究院、光子集成研究院、國際未來科技島等高能級創新載體39個,重大科技項目74個。當前,溫州高新技術産業研發強度、研發活動覆蓋率、研發人員比重均居全省第一位。
新的氛圍正在形成,調研中記者常常能見到企業家、政府官員和科學家相談甚歡、共同謀劃未來的場景。
溫州市副市長汪馳告訴記者,當前,溫州已經形成了“一區一廊一會一室”的創新格局:國家自主創新發展示範區排名已經跻身全國前50%,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成為全省五大科創走廊之一,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連續兩年在溫成功舉辦,瓯江實驗室有望獲批第二批省重點實驗室。
為便利國際化人才高效服務溫州,一批科研飛地布局上海。當前,溫州(嘉定)科創園一期、嘉定工業區溫州園已經正式投用,溫州(嘉定)科創園二期今年年初正式開工,長三角G60溫州(松江)科創基地項目也在有序推進。
新理念、新動能,必将讓溫州這片神奇土地在新時代書寫更多的傳奇故事。我們充滿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