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漢中郡,南鄭古涼州。漢中之戰,是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展開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大決戰,雙方都投入了數十萬兵力,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持續長達兩年之久。
劉備集團的馬超、趙雲、張飛、黃忠、法正、黃權等人,曹操集團的曹休、曹洪、曹真、夏侯淵、徐晃、張郃等,都參加了這次會戰。其中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一戰成名,并因此被封為五虎上将。
許褚在押運糧草的過程,因為醉酒被張飛打敗。曹操一退再退,最終決定撤出漢中。在此前,曾以雞肋為暗号,楊修從中聽出了曹操的意思,也就是有意撤軍。因為擅自傳達妄自猜測的旨意,楊修被曹操以惑亂軍心之罪斬殺。
但不久後曹操再一次吃敗仗,險些丢了性命,最終不得不撤出漢中。有人就有疑慮,為何曹操都說漢中是雞肋了,劉備為何還要拼命的攻打,真的是窮怕了嗎?其實很多人誤會這個雞肋的意思了,以下依據演義内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操說漢中是雞肋,是因為曹軍在漢中之戰逐步敗退,沒有取勝的希望。漢中之戰剛開始,黃忠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夏侯淵一個措手不及,這給曹操集團一個極大的震懾。
後來黃忠聯合趙雲突襲曹軍後方以及糧草,取得優異的成績。王平因為與徐晃不和,燒了大營,前去投靠了趙雲。劉備封王平為偏将軍,而王平也成為奪取漢中的向導。
後期許褚因為醉酒押運糧草,被張飛打敗。馬超又馳援漢中,曹軍連續敗仗。最後曹操被黃忠射掉了大牙,險些喪命(演義記載),曹操痛定思痛,覺得自己在漢中讨不到什麼便宜,但是撤軍又太便宜劉備了。
在這樣進退兩難的情況下,曹操才說漢中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再想奪回漢中幾乎沒有可能,這是他很無奈的說法。但并不代表漢中這個地方是雞肋,恰恰相反,漢中是一塊寶地。
其次曹操說漢中是雞肋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曹魏的重點發展方向不在漢中。早在益州被劉備奪取之前,别駕張松曾代表益州之主劉璋前去拜訪曹操,主要目的是益州向曹魏稱臣,希望曹操共同對付漢中張魯。
然而曹操卻故意把張松氣走了,這裡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無意于漢中和益州的争奪。當時曹操剛剛消滅馬超,奪得雍涼,國力消耗巨大,曹操想休養生息,發展生産,努力壯大中原地區。因此張松在向曹操獻出益州的寶圖的時候,曹操并沒有什麼興趣。
後來,劉備取得益州,張魯因懼怕劉備勢大,不得不向曹操投降了,這樣漢中就落到了曹操手上。但曹操的發展重點依然不是漢中,而是人傑地靈、物産富饒的中原。漢中之戰,曹軍又節節敗退,曹操因此更覺得漢中是個雞肋。
然而也是在無奈的情況下,曹操作出的選擇,假如它真的是一個雞肋,曹操也就不會參加漢中會戰了,就會直接讓給劉備了。
再次對于劉備集團來說,漢中是一塊關乎到生死存亡、關乎到大漢江山的寶地。益州是一塊寶地,易守難攻,周周圍都是崇山峻嶺,南有雲貴高原,東有巫山,北有秦嶺,西有雲貴高原。可以說益州有天然的屏障,其他軍隊想打進來,幾乎不可能。
但有時候優點也會變成缺點,因為想從益州打出去更是難以登天,而劉備要想匡扶漢室,就必須打出去,這樣才能消滅曹魏政權。諸葛亮隆中對說的很明白: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率益州之衆,出秦川,直取長安洛陽,則大業可成。出秦川取兩都,則漢中就是必經之地,沒有漢中劉備集團就無法平定中原。而命一上将率領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一步已經完成,因為當時鎮守荊州的正是上将關羽,不久後關羽也确實率軍北伐樊城。
可以說劉備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步伐走的,因此漢中就成了他必争之地,就算拼了老命也要拿下,因為這是漢室的希望所在。這就是為何曹操說漢中是雞肋,而劉備卻要拼命奪取的原因了。
你是如何看待漢中之戰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