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古城##古牆#
金陵城是五代十國的楊吳、南唐政權在金陵府(後改江甯府,在今江蘇省南京市)修建的城池。宋、元時沿用,為宋建康府府城、元集慶路城。明朝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城的基礎上擴建為京城。
建設
589年,隋滅陳之戰結束之後,隋文帝下诏将南朝陳的都城建康城的宮殿、陵園及城垣廬舍皆數蕩平,在石頭城置蔣州,唐代改為昇州。
五代十國時,楊吳、南唐政權重新建城,前後共經過五次修建。天祐十一年(914年),主政楊吳的徐溫命其養子徐知诰(即南唐先主李昇)營建昇州城,天祐十四年(917年)五月完工。徐溫移駐昇州後命陳彥謙繼續擴建城池,武義二年(920年)十一月竣工。932年,徐知诰增建金陵城。
形制
金陵城共開八座城門。其中陸門五座,東門在在今大中橋西端,南門在今中華門處,北門又名“玄武門”,約在今北門橋南端,西面城牆設陸門兩座,西門偏北,在今漢西門(旱西門)處,“龍光門”偏南,在今水西門處。另設水門三座,秦淮河自東門南側入城處為“上水門”,在今東水關,秦淮河從龍光門南側出城處為“下水門”,在今西水關,運渎從西面出城處為“栅寨門”,位于龍光門和西門之間,在今朝天宮西面的虎踞南路涵洞(又名“鐵窗棂”)處。
金陵城内設子城(又稱牙城),周長四裡有餘,有東、西、南三門,無北門。徐知诰建立南唐後,改牙城曰宮城,大體上承襲楊吳之舊。
城濠
當時建築現基本無存,僅存名為楊吳城濠的金陵城護城河。城濠北段東起今馬标附近,在今廣州路、珠江路南側西行,在今浮橋處與珍珠河相彙,在五台山下與烏龍潭相連直接通入長江。今廣州路南側的城濠早已幹涸,因此又稱幹河沿,今珠江路南側的一段城濠被埋入地下成為暗溝。金陵城北門外跨濠設橋,現存的建于明代的北門橋即位于處。城濠東段在今龍蟠路西側,北起今馬标附近,向南至今東水關處與秦淮河相通。城濠東段南部、南段和西段在明初被加深加寬後成為明南京城城南通濟門至水西門的護城河,即外秦淮河。
上江兩縣志:清溪水發源鐘山,南流入駐防城,又西出竹橋入濠而絕。又自内橋東流,與南唐宮濠合,又東南徑四象橋至淮青橋,與淮水合。
南唐都城有八門,分列如下:
東門:在尊賢坊、西門:在武衛橋、南門:在鎮淮橋、北門:在清化市
上水門:經武定橋向秦淮水東出、下水門:經飲虹橋向秦淮水西出的折柳亭前龍光門:鬥門橋西出、栅寨門:崇道橋西出
清溪水分流兩道,入護城河與護龍河。護城河是金陵城的城濠;護龍河是南唐宮的宮濠。南唐宮在金陵城内。就是說有兩道防線。
南唐宮室四至:
南:到虹橋,今内橋;
東:到東虹橋,今升平橋,橋北有溝渠遺迹;
西:到西虹橋,即大市橋,亦稱羊市橋;今築馬路;
北:到小虹橋,今盧妃巷口,近戶部街處,猶有石橋一座,半入泥中。一溝長五六丈,早幹涸;考為北護龍河遺址;
宮殿:在盧妃巷,今洪武路。
盧妃巷,明世宗妃盧氏所居,故名。一名美人巷。——《金陵詩彙》南唐宮室,凡有記載的,一一列示如下:
南唐宮:金陵府
崇德宮:烈主舊第《十國春秋. 烈主紀》
避暑宮:石頭山清涼寺南,堂榜書為“德慶”,為後主撮襟書。有亭名“暑風”,有井,井闌刻“保大三年”(945年)字
德昌宮:内府庫藏之所《方輿紀要》
延英殿、升元殿、雍和殿、昭德殿、穆清殿
升元四年,改西都崇英殿為延英殿,凝華内殿前為升元殿,後為雍和殿,興祥殿為昭德殿.積慶殿為穆清殿《南唐書》
光政殿:乾德五年春,(後主)命兩省侍郎、谏議、給事中、中書舍人、集賢勤政殿學士,更直光政殿,诏對咨訪,率至夜分。《南唐書》
瑤光殿:(昭惠後)殂于瑤光殿之西室,時乾德二年十一月甲戌。《十國春秋.周後傳》
玉燭殿:在南唐宮内,慶曆八年(1048)大火,惟此尚存。
柔儀殿:李煜長秋周氏,居柔儀殿,有主香宮女…… 《清異錄》
移風殿:廬山僧舍有麝蘭花一從,色正紫,号紫風流,後主诏取十根,植移風殿,賜名蓬萊紫。
清晖殿:刁幹(别字)仕南唐,為集賢較理,直清晖殿。後主乾德五年(967),置澄心堂于内苑清晖殿後。
百尺樓:元宗作百尺樓于宮中《南唐書. 蕭俨傳》
紅羅亭:時後主嘗于群花中作亭,幕以紅羅,押以玳牙,雕镂華麗,而極迫小,僅容二人,每與後酣飲其間。《十國春秋. 繼國後周氏傳》
#江蘇頭條##旅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